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强军之道,是兴国之策。站在富国强军的战略高度,习主席深刻指出,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时,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重要一节单独列出。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正成为时代潮流。近年来,海军装备系统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公开,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他们的一系列做法值得借鉴。——编者
1月8日上午,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某军港。海军某新型导弹护卫舰吉安舰举行入列命名授旗仪式,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
吉安舰的入列,延续了海军新型舰艇持续密集入列的势头。在过去一年里,海军一大批新型舰艇先后入列,成为海军装备建设的一大亮点。
“海军装备建设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军民融合式发展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极大地凝聚了军地共识,汇聚了军地力量,为海军装备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海军装备部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推开军品市场“玻璃门”
招标采购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13年3月12日。这一天,中国海军新一代护卫舰首舰蚌埠舰入列,引发外界关注。如今,一艘艘同型舰艇正在大江南北各大船厂下水列装,将逐步更替旧型舰艇,成为人民海军基地防御主战力量。
新一代护卫舰群体的崛起,得益于海军装备系统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舰艇“订单”实施统一招标,具备承制资格的各大船厂均可公开竞标,并逐一签订采购合同,从而大大加速生产交付速度。
“海军装备承制厂所众多,最能体现市场经济监督和竞争精神的招标采购制度,已经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武器装备建设赢得巨大军事经济效益。”海军装备部领导告诉记者,目前,海军军品招标采购及定价引入竞争、评估、监督、激励四大机制,促进军品承制单位创新技术、控制成本。
翻阅海军武器装备招标采购记录,记者了解到,公开招标采购、竞争谈判、市场询价等模式全面覆盖装备科技采购过程,将武器装备的经济指标与战技性能指标同等考虑。更令人称道的是,近年来,海军装备部门主动推开军品市场“玻璃门”,扩大承制厂商名录、培育竞争主体、降低准入门槛。
2013年8月,完成实弹爆炸试验的某型鱼雷技术性能超出设计状态,价格却反而有所压缩,这其中就有军代表主动培育竞争主体的辛劳。鱼雷体内测量航向速度的罗经属于核心设备,以往都由军工集团内部指定厂家生产。由于研制经费限制,军方联合鱼雷总体厂家作出限定价格上限招标的决定,邀请军地多家设备厂商参与竞标,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试验评测设备性能。
“公平的竞争环境促使相关企业积极适应改进,而且将罗经平台的技术指标向前跨越一大步,一次竞标让整个罗经行业的价格压低了30%多。”鱼雷承制厂所军事代表告诉记者,价格信号会促使承制厂所不断改进核心战技性能,让用装部队分享竞争采购带来的战斗力“红利”。
扩大军地之间“双赢效应”
军民通用技术转化机制日臻完善
前两年发生的一件事,颇有戏剧性。
2012年2月,海军装备部某军代局组织招标采购某型护航专用巡逻艇,承担生产任务的某民营企业最初却有些不情愿:军品利润微薄,有限的船台如果生产这批军用巡逻艇,必将放弃高利润的民船游艇项目。军代表帮企业决策者算了笔账:军民通用技术“嫁接”转化,能使民品生产得到跨越式发展,再用民品利润“反哺”军品,加强军品领域技术研发,可以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最终,企业揽下了生产任务,并尝到了“甜头”:他们把在护航巡逻艇项目中自主研发出的浅吃水、消波等技术运用到民品生产领域,提高了民用快艇在大风浪、浅吃水和复杂河床上的通过性能,一批批民品买家纷至沓来。
隆冬时节,记者走访多家海军装备承制厂商,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立足日趋成熟的国内外市场,经过军方牵引成为海军装备的得力承制厂商。而传统承担军品任务的企业,通过军方项目的需求牵引和技术储备,在承担民品任务时发挥出独特优势。
在我国最大军用直升机生产基地,记者了解到,海军对急需的某新型直升机关键技术研发给予鼎力支持,该项目科研团队刻苦攻关,对旋翼、传动、航电等关键系统均进行重大升级,空军、陆航直升机直接共享相关成果。这一平台的构建升级,又直接推动大型民用直升机的研发,民机改进的成果又不断充实运用到军机平台,形成了军民融合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大好格局。
借助军民融合的春风,军民通用技术转化机制日臻完善。大批军民两用新技术进入军品生产领域,一批价适质优的配套产品已登上海军最新型装备。为让更多优质企业进入军品领域,海军装备部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创新信息公开的渠道,力求改变军地之间信息不对称局面。2013年10月,已连续举办多次的军政采购信息交流会再次迎来众多企业参会,即将运行的军政采购网也将集成共享供需双方信息,搭建军地多方交流合作平台。
“当前,海军装备系统军民融合在顶层设计、管理协调、设备生产安装等不同层面,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发展趋势。”海军装备部领导告诉记者,辽宁舰的生产制造就是一个生动缩影。辽宁舰是我军目前最大的水面舰艇,其建造过程是几十万件设备上舰安装的“巨系统工程”。海军装备部组织会同军地上千家科研厂所,集当今中国最顶尖军品设备于辽宁舰一身。
打造装备保障新模式
军地联合保障向“海战场”延伸
2013年12月23日,海军举行亚丁湾护航五周年总结交流活动。自2008年以来,海军装备系统为护航舰艇提供优质装备技术保障,无一出现差错。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海军装备系统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聚焦“海战场”创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完成好护航舰艇装备技术保障任务,海装在加强随舰保障力量基础上,依托“远程维修支援信息系统”构建军地一体化保障体系,在机关、院校、厂所为远海舰船提供专家技术指导和电子维修资料,共享维修保障信息。护航编队远离本土,一旦前方急需备品备件及后勤物资,海军装备指挥机构可通过远洋运输船舶捎带或航空运输形式进行紧急补充,保证护航装备故障得到高效排除。
2011年3月,正在执行第七批护航任务的某护卫舰突发故障。在接到应急前送备件的需求后,海军装备部机关紧急运转调配资源,一边拆卸正在厂修的同型舰备件,另一边紧急协调外交部、民航总局等部门,终于使备件搭上国际航班。从拆解备件到万里之外故障清零,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
近年来,海军远航任务日渐增多,远洋保障急需常态化。去年,基于远洋护航军民融合式保障基础,海军装备部与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等中央骨干企业分别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更大程度上凝聚军内外力量,提升保障层次。
新一代海军兵器性能先进,其技术保障涉及军内外多家单位。着眼于这一特点,海军装备系统把军地互动机制化,联合保障不断向“海战场”延伸。
2013年盛夏,一场重头军事演习如期展开。由岸导部队、驱护舰、潜艇和航空机群组成的攻击群,对远海目标进行连续精确打击。多兵种实弹射击演练,对装备保障是一次重大考验。海军装备部把技术支援工作分解落实到演习每个环节,技术支援和部队演习无缝链接和整体联动,确保演习取得成功。
“从装备研制、生产到使用,军地之间都实现了对接协调,这既锻炼军民融合技术支援能力,同时能使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了解装备需求,为下一代武器装备完善设计奠定基础。”海军装备部有关部门领导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