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南海四十载 重返西沙立新功
——“中国海监73”船重返西沙参加专项维权任务侧记
“中国海监73”船是一艘有41年船龄的千吨级老船,在中国海监南海总队海监船中绝对是老大哥,创造了南海总队现役海监船服役最长的记录。它曾参加过1974年的西沙海战,远赴西沙担当战区护航警戒任务,为保卫西沙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当我国进行陆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该船同样多次奉命到同一海域执行值班警戒任务。3年前的2010年,这艘功勋船经历200多天系统的恢复性修理,旧貌换新颜,正续写着属于它的新传奇。
凝神聚力打有准备仗
今年5月,按照中国海监总队部署,一项和公安海警协同配合的专项维权任务交给了海监73船,历时45天的南海维权任务,再次考验着经过恢复性修理后的海监73船。
此次重返西沙,在待命准备期间,海监73船与公安海警积极配合,在完善任务实施方案和各种预案、战术推演、海上演练以及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任务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仅如此,海监73船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工作,提高船员认识,凝聚力量。他们毫不放松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从细微处入手,及时排查、发现、化解不安全因素,着力锻造一支思想稳定、技术过硬、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海监队伍。
机舱作为一艘船的中枢系统,是保障要求最严的地方。此次重返西沙执行重大维权专项任务,海监73船机舱工作功不可没。清晨,轮机长李敬文从船舱楼梯爬上来,一身油污,已经工作一晚上的他显得很疲惫。李敬文曾经做过三管轮、二管轮、大管轮,凡是自己负责的工作都一丝不苟,业务非常娴熟。“我全程参与了2010年的整个修理过程,其中轮机部工程量是最大最复杂的,几乎所有机舱机械设备都进行了大修,所以这次出海我要随时把好脉。”作为轮机长的李敬文自信地说。
不光是轮机长,整个轮机部门共12人,每天当班时,值守人员都要把主机舱、设备舱、舵机舱、尾轴舱等挨个走一遍,随时停下脚步认真查看设备仪表是否正常。
机舱内的工作没准点,一旦发生故障,就要加班加点修理。有一天,正值护航警戒任务关键时刻,机舱备车转驾驶台控制模式后,右主机离合器不能合排,主推进系统无法提供动力,初步判断为主推进系统电控部分出现故障。由于电控部分零部件多,结构复杂,又处于高温和振动大的场所,容易出现零部件损坏、接触不良等现象,而这样的电器设备“软故障”排查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考验着轮机部门人员的技术和耐心。轮机长带领大管轮、电机员紧急查阅相关图纸,利用排除法逐一进行筛选、研判,一步步缩小检查范围,对可能出现故障的线路、接线端子、继电器及其焊脚、插座等逐一检查,实测各检测点电压、电阻值,并与设计值进行比对,从中午一直到深夜,连续不断地进行抢修,终于查出是传感器及继电器损坏,于是立即更换修理,船舶恢复正常。这时轮机人员个个已是汗流浃背、满身油污。
各负其责综合保障高效有力
和机舱一样,作为船舶指挥系统的中枢,驾驶台同样重要。驾驶台承担着保障船舶安全航行、巡查瞭望和及时发现识别目标、做好监视取证等职责。“工作中容不得半点儿松懈。”船长陈宝纯说。
船在海上航行,驾驶台24小时不离人。这次维权任务重,海监73船驾驶台时刻都有好几个人在工作。查看瞭望、监视取证、应急处置、安全航行、登记汇报等各项工作同时展开,每个人各司其职。按照值班制度,这一航次中二副张勇的值班时间是0时到4时和中午12时到下午16时,这样的生物钟节律大约要持续近50天。张勇是73船的老船员,年过五旬的他在船上生活了三十几年。“我都习惯了,一天24小时在这里要拆分为3个8小时,只要出海,时差便准确地倒过来。”张勇说。
一艘船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细胞都要健康。按照73船规定,水手每隔半个月就要对船身进行一次清理。这次出海时间近50天,敲锈、打油漆、洗甲板都要在执行任务中完成。南海夏季炎热,当空气达到35摄氏度时,铁质的船甲板上温度则能高达四五十摄氏度,水手们要顶着酷热和高温,穿着厚厚的连体工作服干活。“打油漆的程序是很烦琐的,需要很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最考验人的耐性。”水手长林建才说。
在此次护航作业现场,海监73船不仅充分发挥了船舶吨位大,抗风和续航力强,作战平台完善,预警距离远,侦查范围广等方面的硬件优势,更体现了海监队员们过硬的整体素质和丰富的维权经验,为任务圆满完成提供了高效、有力的保障。
“一代代人与73船共成长,宝剑锋自磨砺出。我们将随修葺一新的73船再上征程,再创辉煌。”船政委董海瑞说。(通讯员 文渊)
链接
“中国海监73”船原名为“向阳红03”船,1984年更名为“中国海监73”船服役至今。因船龄老化、机械设备故障多,曾一度停在码头上处于半停航状态。经过恢复性修理后,该船每年出海160天以上。今年5月,实现了重返西沙再立新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