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是海军航空兵唯一的信息化部队,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战术数据通信、远程目标指示于一体。海上巡逻、维权,在这些牵动国家核心利益的海域上空,都有他们的航迹。
可以说,他们是和平时期在刀锋上行走的人,是未来海空作战的空中指挥中枢,俯瞰整个作战态势,被视为战场上的“大脑”。
(一)
1989年,飞行员张君宝来到这个师时,这支以老旧轰炸机为主力装备的部队,正面临向信息化、战略型的艰难转型。
张君宝回忆当年自己面临改装时的心情时说:“从零开始,夜不能寐。”
改装意味着使命任务的重大变化。从改装巡逻机开始,外出执行任务常态化,宽阔而危机密布的海空,成为他们熟悉的风景。
为缩短改装周期,官兵提前赶到飞机制造厂熟悉情况。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必须张嘴就来,因为飞行中遇到紧急情况没有考虑时间。
张君宝清楚地记得,改装时的基础理论考试,他准备了两支笔芯,两小时手不停,A4纸答了满满7页。
“我们的飞行员上来就在机长位置训练。”师长陈陆海说,训练也要精细化、智能化。在新装备陆续列装的过程中,滚动改装,并向新飞行员倾斜。
从上世纪80年代改装第一架某型巡逻机开始,这个师已经完成了5型信息化战机的改装。
接机之日几乎就是战斗力形成之时。每个环节都必须压缩时间、激发战斗力。这样的提速,让海军的装备信息化建设向前走了好几年。
10多年来,这支部队华丽变身,由轰炸机部队到侦察、警戒机部队,再到预警指挥、信息融合部队。
师政治部主任汪昱说,部队全时用兵、全程用兵、全域用兵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且它还是一支“种子部队”,以其摸索创造的训练模式,为海军航空兵“孵化”新力量。
(二)
宫继宏难忘在南海的一次任务。上级机关只给了一个位置点,并不知道目标确切是什么,他们必须在100公里半径的区域内耐心搜索。
南海广阔而空旷,天气莫测,“寻找目标要从云缝里找。”宫继宏说。
发现目标,战机穿云而下,超低空飞行,眼前赫然出现的是某国的庞大驱逐舰。头顶是黑沉沉的云层,雨点打在机身上啪啪直响,通过左舷窗,机组人员拍照取证。突然亮光一闪,机上的人一惊:开炮了?稍后发现那是驱逐舰在用灯光示意。
“对方没想到我们能发现他,我们也没想到是这么个‘大家伙’。”宫继宏说。每次搜寻目标,飞机都要加满油,连续飞行七八个小时,发现目标后必须下低空,“把目标拿回来”,距离太远拍摄对后期的判读会有影响。
“这支部队一直处于直面外军的准战时状态。”北海舰队航空兵副政委杨志亮介绍,因为常态执行东海、南海方向的战备巡逻任务和维权斗争,这个师直接与外军的军舰、飞机近距离对峙交锋达200余次,他们的探查结果,常常会成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手中的铁证。
在东海,这个师的飞机每次巡逻升空,都有不同国籍的飞机前来挑衅,或是发出警告提示我方离开,或是展示导弹挂架向我示威。这个师的飞行员会依法据理力争,沉着应对,并及时拍照取证,展示国威军威。
巡逻机经常与外军飞机遭遇,有时甚至被四架外军飞机围绕,对方与我机伴飞甚至长达一小时之久,还会做出攻击动作。张君宝说:“我们不退缩、不冒进,严格遵守海空规定,据理捍卫海洋权益。”
某次远海任务,相关单位为这个师的飞机选了陌生的备降机场,执行任务的师参谋长张辉琨坚决拒绝:“我就是去执行任务的,不需要这些东西,死也要死在海上。”
(三)
信息化战争是“读秒之战”,而以预警机为代表的新型战机,战斗力形成加快一步,整个体系作战力量就能多赢得一秒的先机。
但在这些信息化战机刚刚列装时,却很少有与其他部队联合训练的机会。“大家对体系化作战还不了解。”张君宝说。
起初是“蹭演习”,他们主动联系相关单位,打听对方有什么训练演习计划,争取参与其中。很快,预警机的作用被更多人认识,主动邀请的部队越来越多。
近几年,这个师与水面舰艇、潜艇和航空兵部队建立了联合训练机制,使部队目标探测、编队跟踪、引导攻击等实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还注重增加训练课目的“含金量”,通过与雷达、电子对抗等兄弟部队互为对手,定期组织攻防演练,探索综合电子对抗侦察、探索跟踪、指挥引导、干扰和反干扰等战法,不断磨炼复杂条件下侦察探测、信息对抗和指挥控制能力。
2014年,在北航部队组织的实际使用武器联合演习中,这个师一架预警机在地面指挥所受到干扰后,成功担负起“空中指挥所”的任务,引导红方兵力对蓝军进行了精确打击。
杨志亮说,随着未来海战场的拓展,预警机已成为提升海军作战能力的倍增器。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