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文/吉原恒淑(美国) 译/罗伦士
战略家在遭遇一桩颇有难度的政策挑战时,往往转向历史以求佐助。今日的中国在亚洲海域自信日益上升,已经引致相当程度的担忧,其势俾使我们从过往历史中寻求类似的镜鉴。至于促成此种回顾的最关键一点,在于中国新近发展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大致可理解为部署(特定形式的)军事力量,使美国在亚洲海域的军事行动难度增大、甚至悉遭禁绝。而在回望史例之后,许多分析家都发现:旧日本帝国在19世纪20-30年代对美国海军的作战计划与中国现今的“反干涉”战略颇为类似。
彼时的日本与20世纪90年代以 来的中国都致力于发展能在本方“后院”吓阻---如不能达成此目标,则变为在军事上击败---美国干预的军 事能力。他们对本国应当采取的措施结论也大体相仿。两次大战之间的日本规划者必将为今日中国的“反介入”建设与本国当初所做努力的相似度之高而感惊讶。事实上,尽管旧日本帝 国海军与解放军海军各自悉力加增其作战胜利几率的相隔足足80余年,两者意图在战场上收致的战术效果依旧有着惊人的相似。
进一步考察显示:“二战”前的 日本可作为一个稳靠的镜像,用以解 读当下中国的“反介入”计划,并为“反介入”战略历久弥新的吸引力提供例证。这样一种史实类比能帮助我们洞 穿中国之“反介入”计划表面的新奇浮饰(而深入其本质)它也有助于辨识中国在作战层面的偏好以及中方希望在海上达成的具体战术及行动效果。最后,回顾旧日本帝国的鸿爪雪泥尚可获致若于参考要领,令我们得以领会中国的“反介入”战略之于美国的挑战权终究为几何。
“二战”前的日本与21世纪初的中国遭遇着同一项棘手问题:他们都须直面与美国爆发海战的可能,但至 少在纸面上,这样一仗是必败无疑的。日本、中国皆认定本国始终是在以弱者之身挑战美国。为了与华盛顿做“公平决斗”,日中两国每每倚重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战术和科技,以期可争得一战之机、决胜负于疆场(而不致因实力差距过大未战已败)。
这两国对如何在作战中尽可能放大本方的优势也都颇具心得。他们集中力量发展成本相对较低、不惧消耗, 但足以对至关重要、造价昂贵的美国海军装备造成致命伤害的武器。这一现象反映了某种共同信念,那就是要取得海上胜利,最关键的保证在于对敌方主力舰实施毁灭性打击;在80余年前,这种“主力舰”指的是战列舰,如今则是航母。打击的目的则是使对手蒙受代价远为惨重的损失。拿今天五角大楼流行的术语来说,他们计划对美国发动“非对称作战”。
攻势防御
尽管美国拥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海军,它仍须跋山涉水穿越广袤大洋才能抵达东亚海域,这给美国舰队带来 了巨大的后勤负担。随着交通线日益延展和疲弱,距敌方领土越近,补给和维护的困难也就越大。与之相反, 日本和中国却坐拥主场之利。身为亚洲“土著”,他们对周边国家所知甚详。日中两国的防御部队亦可受惠于靠近本方后勤基地的地利。这种“地理不对称”现象对两国战略的发展具有核心意义。
在会战层面,日中两国都坚信最好的战略防御乃是在战术与行动上采取适切的攻势。旧日本海军奉行所 谓“渐减战略”,要义在于计划对敌方舰队发动包含主动攻击与反复杀伤在内的“邀击战”(参埃文斯、佩蒂:《旧日本帝国海军战略、战术与科技,1887-1941》)。到1941年为止,这始终是日本战争规划的基础。在此方案下,日军潜艇、飞机、巡洋舰及驱逐舰将在美国太平洋舰队西进日本列岛途中对其实施夹击。日方设想这一 系列邀击战将会吞噬掉敌人舰队1/3 的战斗力。消耗作战的目标达成后,帝国海军将派出其完好无损的主战部队:---此前始终从容避战以免受损,直至决战时刻到来---在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中彻底摧毁此前已被大大削 弱的敌军。
中国解放军海军甚少明示其作战及战术细节,不过他们的“近海积 极防御”战略可以提供若干线索,帮 助我们了解中国将如何遂行其海上作战。“积极防御”这一概念可以追溯 至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关于游击 战的几篇著名军事论文(此处似指 1936年底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译者注)毛对消极防御的理念表示轻蔑,反之他坚称“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在这里他的意思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在毛看来,即便是防御性的目标也可以完美地借助攻势手段来达成。
“近海积极防御”基本上是把毛的战略从陆上化用到海上。毛泽东本人若能亲见今日中国海军对其战略的官方定义,必将立时表示认可。据1999年版《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称,解放军海军在战时应“运用一切形式……打击、消灭入侵之敌”。它应当利用“机动作战能力捜索并摧毁敌军,逐步改变力量对比,扭转战略态 势,从而在适当时机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运用攻击性的战术手段“折磨”敌人、直至此种攻击创造出遂行决定性打击的机会,这一理念无疑与旧日本海军的邀击作战具有异乎寻常的共通性。
为贯彻这类消耗战略,当年的旧 日本海军与最近几十年的解放军海军 发展了各种旨在将对手削弱到一定程度的武器装备和改良版军事学说。他们也都积极寻求同时在水下、水面和空中对美国海军展开此种消耗战。
水下作战
在水下战场,“二战”前的日本海军计划依靠远程舰队潜艇对美国海 军实施拦截。攻击部队将前出部署到远海阵位,在美国舰队必经的航路上组成警戒线。—旦敌舰进入鱼雷射程,潜艇即对其编队实施伏击。它们还将继续截击和跟踪敌方舰队,直至后者与严阵以待、准备遂行决战的日方主战部队遭遇。为实现此意图,帝国海军建造了大批远洋潜艇,其航程据称远达美国西海岸,自持力足以在该地区活动数星期之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至少已经推出了四级新型核动力以及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后者在数量及技术复杂性上较早先的型号有了长足进步。这支现代化水下兵力可以在潜航状态发射反舰巡航导弹,对水面舰艇构成强大威胁。
设想一下这些潜艇迎击一支远道而来的敌方舰队的过程:它们提前埋伏在攻击点,等待合适的时机突然朝 对手发起突袭。与主动搜索攻击敌军的战法相比,提前埋伏好的潜艇不易将其待机点暴露给美军反潜战编队。在拖曳式声呐和寻的系统帮助下,分散部署的解放军潜艇可以进行协同攻击,在一定距离上出其不意地向对手实施多目标导弹齐射。
舰艇交战
在远洋水面作战方面,日本规划者编组了由鱼雷驱逐舰和巡洋舰构成 的“夜战部队”,其隐蔽性和突然性 十分突出。为了在武器射程上压倒美方,帝国海军的水面舰艇还装备了93式“长矛”鱼雷,后者在航速和射程 上远远超过当时美军装备的鱼雷。不仅如此,这种以氧气为动力的鱼雷发 射后几乎无航迹,敌军舰艇很难察觉 到危险正在靠近。
在夜幕掩护下,日本海军那些敏 捷的战舰可以轻松地对疏于防备的美 军舰艇实施协同良好、悄无声息的 鱼雷齐射,在敌军中散布恐慌、迷惑和混乱。日方认为这种夜战技能足以抵消其无力在白昼与美军争夺制海权的缺陷。1942---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期间,日军的夜袭给美国海军造成了严重损失,它证明:一种战术创新的确可能使日本海军获得至关重要、尽管只是稍纵即逝的势均力敌局面。
今日的中国也有一种与日本的夜战雷击部队类似的兵器,那就是大批022型“红稗”级导弹快艇。这种 穿浪型双体船装备有远程反舰巡航导弹,攻击力颇强。“红稗”级带有隐形特征的船体结构、髙航速和小尺寸决定了它会是一种躲过敌方打击、在近岸水域实施偷袭的理想平台。解放军海军现已有大量“红稗”级加入现役,它们可能被部署到某些阵位,负责对敌方舰队实施饱和协同导弹攻击,以压制对手的防空力量。
陆基航空力量
航空技术的成熟使“二战”前的日本具备了从陆上直接影响海上活动的手段。三菱九六式陆攻和 ―式陆攻是当时最先进的陆基对海攻击机,(它们的量产)使帝国海军的攻击半径向海上延伸了数百英里之多。世界其他国家的同类攻击机很少有能在速度和航程上与之相匹敌的。从设在日本托管的太平洋岛屿---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的前进基地起飞的航空队有能力对来袭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纵深打击。
太平洋战争最初几个月,日本轰炸机统治了天空,威胁着广阔的亚洲海域内一切敌方目标。从印度支那基地起飞的日军轰炸机在南海腹地击沉了 “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取得引人注目的重大战术胜利。两艘英舰的浩劫第一次证明:在开阔海域,陆基航空兵仅凭自身的力量就足以摧毁主力舰。
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机也验证了岸基航空力量在对抗海上武装时的潜在效能。从机理上看,“神风” 机约略等同于从机场发射的有人操纵巡航导弹。冲绳海战期间,它们在两个月内击沉或重创了120艘舰船,给 美国舰队带来了骇人的损失,杀伤力一览无余。到战争结束前夕,大约5000架自杀飞机已经严阵以待,准备击退即将到来的美军对日本本土的入侵。假如美方企图强行在日本海岸登陆,倾泻在缺少掩护的美军两栖部队头上的必将是成百上千的“人操巡航导弹”。
中国同样也发展了陆基火力。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在规模上位居世界顶级,拥有多型可发射反舰巡航导弹的固定翼飞机。其中的佼佼者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以及轰-6中程轰炸机,可以巡航至东到第一岛链的区域,威胁其间的一切水面舰艇。如果将这类挂载有远程反舰巡航导弹的对海攻击机集中编队,可以想见它们必能送出全力以赴的一击、洞穿敌方舰队的防空网。
第二炮兵部队的反舰弹道导弹---一款有能力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机动式弹道导弹---或许是陆基火力在技术上的终极体现。这种搭载于重卡底盘的兵器射程据称超过800海里,是一个囊括有潜基、舰基和空塞发射型号的“舰船杀手”导弹家族最新的成员。尽管学界对ASBM的实际性能是否真如宣传所述尚存很大争议,但它显然是个清晰无误的信号,证实了中国正在寻求尽可能多的对海打击手段,以使敌方水面舰队承受被摧毁的风险。(作者署名:现代舰船)(未完待续)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