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今年五月份左右,网络上出现了一组“利剑”无人攻击机在地面上滑行的图片,当时就引起了网友和军迷的广泛关注。而《汉和》的这篇文章也综合了一些网络观点,认为“利剑”无人机在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它的尾喷管没有做遮蔽设计,而是直接暴露在外面。《汉和》还将此与美国的X-47B以及欧洲的“神经元”无人机的发动机尾喷管进行了比较,指出西方这些无人攻击机都是采用了内置式的尾喷管,设置了涵道弯曲,缩小了反射面积,同时降低了喷口的温度。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另一方面降低了红外特征。以此为依据,这篇文章就认为“利剑”从这个隐身设计上还远远达不到与欧美无人攻击机匹敌的程度。文章同时还强调,目前还不清楚“利剑”使用了多少比例的复合材料。但在这些方面,中国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因此隐形能力不可能相提并论。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利剑”并未定型 尚处于原理样机的阶段
从网络上看到的图片中可以发现,所谓的“利剑”无人机很可能还处于原理样机的阶段,甚至连工程样机的程度都达不到。既然是原理样机,或者是说初期的工程样机,那么它想要试验的应该是一个整体技术或者说是技术道路的可行性。因此,在技术设计的一些细节上往往不会给予过多的考虑。只要有一个可靠的平台,能够把要试验的核心数据体现出来就已经足够了。
类似的例子,以前在美国的一些原理性试验机上也可以看到。比如当年美国曾经试验过前链翼的战斗机,在原理样机的构成当中,大量使用的是一些现有战斗机的现成部件,例如把当时F-20战斗机的前机身直接搬了过去。这样做的原因就在于,因为试验的主要对象是前链翼,而其他的方面怎么样无所谓。从这个角度理解,“利剑”作为一个尚处于原理样机或者说是初期工程样机阶段的无人机,在一些地方出现所谓的设计粗糙也是正常的。这并不能衡量这个战机最终的技术水准。
无人战机的最大优势是“损失得起”
从战斗机的发展过程来看,突出的一个矛盾就是如何能有效的、可靠的突破对方的防空火力。在这个过程当中,科学家和设计师们想了很多的办法。从最初的高空高速,到后来的低空突防加电子干扰相配合,再到四代机的隐身设计。到了现在,无人机显然是一个另辟蹊径的东西。因为它采用的是一个适度的突防能力,同时也“损失得起”。这个“损失得起”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不会死人,所以人力上损失得起;第二个层就是价格,会比有人战机低的多,所以经济上也损失的起。
如果把无人机设计的精细无比,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来设计,那势必会造成这架飞机的造价成本过高,反过来影响无人机这个“损失得起”的优势。
因此,对于这种“损失得起”的无人战机而言,并不是技术水平越高就越好,而是需要达成一个技术水平和造价的适度平衡状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利剑”在细节设计上过于粗糙的这种说法,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
目前的无人战机 并不是真正的无人战斗机
《汉和》这篇文章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首先,它界定了无人战机目前的发展水平。关于无人战机,之前大家基本都是将无人战斗机和无人攻击机两个名字混用。但就目前发展的技术水平来看,《汉和》的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文章清一色的采用的是“无人攻击机”这个词。也就是说,无人战机目前的发展水平,还只能达到无人攻击机的程度,要实现空战的功能,成为真正的无人战斗机,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文章还为目前的世界无人战机的研制,勾勒出了大体的框架。文中提到的无人机包括美国的X-47B、美国空军的X-45C,还包括中国的“利剑”、欧洲的“神经元”,以及俄罗斯米高扬飞机设计局设计的Skat无人攻击机。基本上把目前世界上这个无人战机研发的现有的计划和型号都涵盖了。同时,还提炼出来了这些飞机的一个基本的特征,除了大家平常看到的外形、隐身等等这些特征之外,它还讲到,现在这些无人战机使用的都是现役战机的发动机。这个现象,代表着这些战机的实际体量、重量,大小,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许多的侦查用的无人机,特别是中近程的侦查无人机要大的多。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的挂载武器,执行专业的攻击任务。
无人战机真正的核心技术在于智能化
作为无人战机来说,最核心的技术并不在于隐身、发动机、电子设备、机载武器,而是它的智能化水平。当智能化水平达到足够程度的话,隐身战机就可以实现无人战斗机的功能。而当智能化水平还处在目前阶段的时候,无人战机仅仅能作为无人攻击机使用。美国的《大众科学》杂志曾在揭示未来无人机特点的时候讲到:美国X-47B实际上是自动的而不是智能的。这就意味着未来无人战机的核心是智能化。智能化水平有多高。你就能执行什么样的任务。就现阶段来说,由于智能化水平还不够高,仍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大量信息的处理还要依靠人脑,也就是靠操作员来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关键点,那就是远程通信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一架无人战机最核心指标,已经不再是隐身发动机、飞行速度、载弹能力、作战半径等等,而是智能化和通信的可靠性、保密性。
从这个地方可以联想到,除了《汉和》提出的这些在顶尖无人战机研发上竞争的对手之外,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潜在的对手,那就是日本。日本在去年提出过六代机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六代战机应该可以控制若干架无人战机执行攻击或者是战斗任务。这个理念也是处在一个较新或者较高的水平。而日本无论是在人工智能还是在通信技术都有一定的积累。结合目前日本雄心勃勃所谓将自卫队变成自卫军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日本作为未来无人战机的一个有利竞争者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其实战机从有人到无人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可能会把之前传统战机当中处于竞争核心的一些技术相对的淡化和弱化。比如发动机技术、隐身技术、传统的机载电子设备的技术和机载武器的技术等等。而突出了一些新的竞争核心点:人工智能,以及远程通信。这样的一个变化实际上对任何一个航空大国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同时也给后来的航空大国提供了机遇,使他们能够跨越以往发展传统战机的阶段,在一个崭新的领域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