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新闻网4月4日报道,近期有关中国将要购买俄罗斯苏-35歼击机的报道引发举世关注。中国此举旨在谋求夺取制空权,至少是地区战场制空权,第4代++新型歼击机能够大幅增加中国军事潜力。
俄媒称,目前谈论的暂时只是数十架苏-35歼击机。但是不应忘记此前中国进口苏-27方面的情况,中国工程师认真研究引进的装备,最终在其基础上研制出了国产新型飞机。也就是说,新引进的苏-35完全可能成为中国今后上百架新型歼击机的独特基础,而且其性能不会落后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引进的先进战机。
正是因为这种可能的发展事态,才使国外专家和航空爱好者对俄罗斯苏-35新飞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日前美国《国防工业日报》刊登一篇题为《俄罗斯苏-35超侧卫:不再神秘》的文章,简要评价苏-35歼击机的性能和发展前景。美报指出,此前曾有两种区别较大的俄罗斯飞机使用过苏-35这个代号,首先是更换航电设备、改用新型发动机的苏-27飞机,其次是原型飞机的深度改进型号,有时还指使用水平前翼的苏-37。近期相关局势逐步明朗化,现在只有一种歼击机使用苏-35的代号,其中针对俄罗斯空军的具体型号是苏-35S,此前还曾被命名为苏-35BM。
美报认为,苏-35是俄空军在新型飞机装备方面两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妥协的结果,是量产型苏-27家族飞机简单升级版和全新的现代化重型歼击机之间的某种过渡型产品。类似妥协的结果使苏-35成为最接近第5代歼击机的第4代++歼击机,配备N035“雪豹”无源相控阵机载雷达,使用L175M“雪豹-M”新型电子干扰系统,采用玻璃座舱和头盔目标指示系统。在飞机结构方面,放弃水平前翼,机翼得到明显改进。使用AL-41F新型推力矢量涡喷发动机,美报原文称苏-35使用AL-37FU发动机,这可能是一个低级错误。苏-35使用的新型航电设备较为先进,特别是使用电传驱动装置的无源相控阵天线雷达,能够同时搜索3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8个,空中目标最大探测距离400公里。
美报认为,苏-35在技术性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疑问。比如苏霍伊官方声称对空中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400公里,但是没有披露被探测目标有效散射面积数据,毕竟针对不同目标的探测效果差别较大。另外,至于苏霍伊公司有关苏-35飞机暴露特征降低、隐身能力提高的声明,同样令人质疑,毕竟苏-27家族歼击机的有效散射面积从来都不算小,未必能够指望苏-35在此方面实现特别成就,尽管不能排除它可以通过特种材料降低暴露特征的可能性。至于苏霍伊公司宣称的苏-25飞机寿命方面的数据是否现实,特别是6000小时的机身寿命和4000小时的发动机,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在评论苏-35的出口前景时,美报认为,苏-35的前身苏-27家族歼击机的历史使命是应对美国第4代歼击机F-15、F-16、F-18,当时苏联设计师先发制人,充分考虑了假想对手的所有性能和前景,结果研制出了特别成功的飞机,并使苏-27成为最成功的出口产品,在短短数年内成为美欧歼击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以苏-27为基础的歼击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今后可能会被苏-35取代。但是苏-35不仅需要与美欧第4代和第4代+歼击机争夺新合同,还可能会遇到中国歼-10和歼-11的竞争。总体而言,苏-35的出口前景不宜高估,这是因为:第一,尽管苏-35拥有较多优势,但在价格这个主要参数上不如中国歼-11B,可能会对潜在客户的购买决定产生相应的影响;第二,市场饱和度较高。在有可能采购苏-35飞机的国家中,已经有不少国家得到了必要数量的稍微老旧的机型,它们的使用寿命还没到期,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将不会购买歼击机,包括苏-35。
现在国际市场情况比较特殊。一些国家已经购买了战机,不再需要新产品。其他一些国家不会选择俄罗斯产品。剩余的国家数量不多。这种情况可能迫使所有航空装备生产商竭尽全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争夺大订单。不过稍微明确的乐观形势在于,印尼、越南和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传统上不倾向于购买美国或中国军事装备,因此可能会青睐俄罗斯战机。但是这些国家现在正在负担此前的采购合同,加上财政能力有限,因此将来很难指望能够大量采购更加昂贵的苏-35歼击机。也就是说,尽管苏-35的出口前景值得肯定,但是新飞机在外销中将会遇到较大困难。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苏-35歼击机暂时只为俄罗斯空军生产,在2015年前应当供应48架。向中国供应苏-35的相关事宜正在讨论之中,尽管不久前出现了双方已经签订框架协议的消息,但是即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俄罗斯也只能在几年后才会为中国空军组装新飞机。至于向第三国供应苏-35,现在谈论为时尚早。因此现在评论苏-35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问题同样为时尚早。如果考虑到现代战机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途径的话,可以认为苏-35出口前景不容乐观的预测完全能够理解,而且符合逻辑。但是无论苏-35如何发展,俄罗斯航空制造企业还是既能满足本国空军大量采购的需求,也能签订出口合同,向其他国家供应。(编译: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