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原武装直升机试飞成功 已完成高原打靶

2012年12月27日 11:55  科技日报 
黄长强通过对装备进行“把脉问诊”,对学员开展实地教学,增强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切合部队实际优秀人才。   黄长强通过对装备进行“把脉问诊”,对学员开展实地教学,增强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切合部队实际优秀人才。

  18年前,有这样一群军人,他们在白鹿原下擎起科研报国的大旗,广泛调研,详细论证,瞄准并破解了当时某型武装直升机的火箭射击精度偏低的难题。

  18年间,有这样一种精神,激励着他们紧盯未来作战需求和部队战斗力生成难题,取得百余项重大工程成果,3项核心技术载入中国自主创新史册,中央军委授予团队带头人黄长强教授一等功的荣誉,团队获集体二等功一次。

  这就是空工大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黄长强的自主创新团队,一支以强军兴国为己任的军中科研劲旅,18年来,他们主动迎接挑战,持续攻坚克难,致力于打破强国技术封锁,大力提高了我军武器装备自主科研能力、部队训练效益和战斗力水平。

  乘势而上

  抢占国家利益制高点

  过去,我国武装直升机难上高原。前不久,由黄长强担任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的高原武装型直升机试飞、打靶成功,并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多米的某地圆满地完成了某联合演练任务,这标志着陆航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取得重大突破。

  18年来,正是始终坚持“以科研养科研,瞄准方向上台阶,谋求持续发展”的科研理念,黄长强团队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勇立在空军转型建设的潮头。

  时光回溯到世纪之初,某型战斗机引进以来,由于外方技术封锁,相应的精确制导武器训练弹被禁止出口,部队只有通过挂飞实弹进行训练,“弹”成了新型战机提升战斗力的“瓶颈”。

  “机不能被弹憋死!”面对瓶颈问题,黄长强团队形成了共识:一定要让战机挂上属于中国自己的导弹训练弹!

  他们遍访国内顶尖的科研单位,但一听说是研制导弹训练弹,因为风险大、经费不足、技术难点多,纷纷望而却步。

  面对困境,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强强合作、风险同担、利益共享、专业配套、长期合作、互信互利”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部队院校和地方企业为支撑的科研协作团队,汇成强大科研力量攻坚克难。

  2003年夏天,他们研制的某型空地导弹训练弹,终于等到了联机试验。当时,南方正遭遇数十年不遇的高温天气,机场停机坪没有树木遮掩,热浪袭人,调试设备因太热而“罢工”,只好把设备放进开着空调的汽车里,课题组人员则在炎炎烈日之下,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忙着测试。

  20余天的试飞结束,研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在技术鉴定会上,由3名院士牵头组成的评审会,给予训练弹高度评价——其总体技术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其中研制的某项装备达到国外同产品的先进水平。

  训练弹的研制过程只是一个缩影,18年来,他们相继攻克某型直升机上加装新型智能武器系统、某型训练弹、某型无人机等一系列制约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难题,打破了外国技术封锁,为国家和军队节约了巨额训练经费,团队也成为我国航空军械领域自主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凝聚众智

  瞄准战场攻坚克难

  创新,需要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黄长强深知,要实现重点突破、持续创新,不光要自身硬,还要在发现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塑造一支敢于担当、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能够长期开展研究的科研攻关团队。

  黄长强和他的团队仅有十几个人,但他们在空军转型建设,在军事斗争准备,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中,唱主角、担大任,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杜海文教授,赵辉教授,曹林平教授……这一长串的名字,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些被黄长强认为不仅是干将、也是帅才的“人尖子”聚集在一起,十几年如一日,不显山、不露水,踏实做事,为科研攻关倾注了汗水、智慧和心血。

  黄长强的团队为什么18年团结奋进愈干愈强?团队的成员心里很明白,因为有一种“协作、忧患、激情、超越”的团队精神。黄长强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他以事业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提倡快乐科研,把一个团队搞得生龙活虎,让大家亲身感到:在这个团队中有事业干、能干事、能成事。

  黄长强的团队为什么能18年持续发展硕果累累?学院的领导这样评价,黄长强团队始终明确一个方向,时时适应装备发展需求,能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用好昨天的成果搞好成果推广,把握今天的机会进行科研攻关,瞄准明天的战场做好预先研究,一条创新链条上的三块链板紧密结合、滚动发展。

  黄长强的团队为什么能18年走出一条新型创新之路?部队与协作单位的同志最有发言权,黄长强目光前瞻而有独到之处,总能与上级机关不谋而合、与协作单位密切配合,事事能抓到点子上,件件能落到实处。协作单位的同行很清楚,黄长强在他的团队之外,又打造了一个有国防科研生产单位、部队院校和地方企业为支撑的方向多元、实力顶尖的科研协作团队,这使得每次重大创新攻关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其中原因有一条,团队掌握了核心技术。

  风清气正

  营造和谐奋进环境

  这么多年来,黄长强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和年轻同事们一起奋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其科研团队也因此紧紧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成功后的黄长强教授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和低调,他更多的把功劳归结给他的团队。

  “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团队里的成员大都跟黄长强教授多年,打心眼里佩服黄教授的能力和为人。在他们眼里,黄教授已经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人。有技术上的问题,黄教授都热心进行讲解。谁家里有点什么事,黄教授都把它当成自家的事尽心尽力。正是这种和谐的内部关系,促使这个团队一起攻坚克难,成为一只过硬的队伍,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这就是黄长强成功的秘诀,也是黄长强团队早已形成的共识。

  同时,黄长强团队从多方面激发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用正确的导向及和谐的氛围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建立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对年轻人才严格要求,培养严细慎实作风的同时,允许他们犯错误,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

  ——将新老成员结成帮扶对子,在学习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传递爱国敬业的接力棒。“组合拳”式的引导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了不计名利、矢志国防、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理想信念。

  此外,团队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暖人心田:有人住院,领导亲自探望病情;外场科研攻关,安排专人帮助家属解决实际困难;逢年过节,统一置办礼物的同时团队还会不定期组织各种文娱活动邀请家属参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