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蜂群”的基本方案是将THAAD原有数十公斤的单个动能弹头换为数十个重置小于500克的微型动能弹头,每个动能弹头都有独立机动飞行能力和探测跟踪能力。“蜂群”的动能弹头探测器采用自旋稳定技术,自旋速度100转/秒,探测器为长波红外波段,对战术弹道导弹弹头捕获距离最远可达20公里。虽然“蜂群”方案最终取消,不过它倒是给了我们-个不错的思路,战术弹道导弹攻击很少是单枚导弹零星攻击,面对多批导弹的饱和攻击,使用大量微型杀伤器进行拦截,一方面提髙了抗饱和攻击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髙了 费效比。如果美军未来坐拥数百枚或是更多“潘兴”导弹,却只是进行零星攻击的话,中国版“蜂群”绝大多数动能子弹头的确浪费了, 费效比反而不如使用单个大弹头的“红旗” 19,但这也相当于美军绝大多数“潘兴”导弹在交战期间无所作为,本身就是反导系统最大的成功。
美军曾对“蜂群”方案的姿轨控发动机进行点火测试,但最终方案胎死腹中,可能是1990年代末THAAD试验接连失败,外加微型“蜂群”技术难度太大所致。进入21世纪后美军又提出了多杀伤器拦截系统(MKV)的概念,多杀伤器使用单个质量约5公斤的小型动能子弹头,将用于THAAD、“标准”3和陆基拦截导弹的升级。即使质量放大了10倍,多杀伤器子弹头也必须满足从拦截战术中程弹道导弹到战略洲际导弹的要求,研制难度同样很髙,最终2009年 美国导弹防御局取消了该项目。我国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小型动能弹头只要求拦截中程弹道导弹,加上可以适当进一步降低对质量的要求,那么研制的技术难度就要低得多。这样看来,如果美军未来在西 太平洋地区大规模部署中程弹道导弹,我国使用“红旗”19携带多个低于10公斤质量的小型动能弹头,实现对其在大气层外的拦截,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方案。
高端固然是一个发展方向, 但毕竟有很大的技术风险,使用成熟技术姐合的低端方案具有更大的可行性。美国空军一直对自己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缺席耿耿于怀,虽然其掌握着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但在实际拦截中却无所作为,为此他们不断提出各种空射拦截方案,现已进人美国导弹防御局的发展规划。美空军曾提出空射动能杀伤(ALNTK)的方案,这个方案实际上就是使用F-15战斗机携带“爱国者”PAC-3CRI/MSE导弹空射拦截,凭借F-15高空发射带来的初速和高度,PAC-3导弹可以对短程弹道导弹进行飞行全段的有效拦截,也可能实现对射程更远如2000公里以内弹道导弹的拦截。美空军还进一步提出了网络中心机载防御单元(NCADE)的方案,它使用AIM-120中程空空导弹的弹体和AIM-9X短程空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不过发动机改用二级硝酸羟胺燃料发动机,NCADE最高速度将达到每秒2.5公里左右,作战髙度20?80公里,拦截距离25?150公里,对中短程弹道导弹具备助推段拦截能力,也可用于拦截再入段的弹道导弹弹头。从雷声公司提供的宣传资料看,NCADE可以在再入拉起后对再入机动弹头进行两次拦截,从而实现更髙的拦截概率。根据历届珠海航展上公布的资料,我国的“霹雳”12中程空空导弹与美国的AIN-120导弹的性能相近,而新一代的“霹雳”10红外成像空空导弹也即将或已经服役,为我国研制类似NCADE的机载廉价反导导弹提供了基础。考虑到先进推进技术上的差距,我国可以考虑放弃研制二级硝酸羟胺发动机,而是沿用现有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即使性能有一定的缩水,但做到在20~80公里髙度上进行拦截还是 颇具可行性的。假设未来使用苏-27或是歼-10战机携带这样的反导拦截弹以9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巡逻,对1800公里射程弹道导弹以约10分钟飞行时间计算,即使空射反导导弹有效射程只有80公里,加上战斗机在弹道导弹飞行过程中飞过的约150公里,就可以实现约230公里的防御范围,甚至大于THAAD导弹,从而在反导上实现廉价和髙效的统一。
除了陆基和空基手段外,海基反导也不可忽视。海军先进导弹驱逐舰平台和它安装的大型有 源相控阵雷达,为升级反导能力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我国目前驱护舰上装备了“海红旗”9和“海红旗”16导弹,它们都存在体积重量偏大的问题,不过“海红旗”9可以改进用于末段低层防御,而“海红旗”16后续改进型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行类似“标准”2 Block IV的改进,增加一段直径更大的助推器,增强导弹动力性能,同样用于末段低层防御。末段低层拦截防御区域虽然有限,但海军战舰具备高机动能力,而且可以随时投入作战,要比陆基部署的末段低层反导系统效率高得多。
我海军还可以在“海红旗"16的基础上增加第三级发动机和小型动能弹头,进一步发展出中国的“标准”3导弹,用于拦截射程3500公里以内的中程弹道导弹,满足对抗“潘兴”II及其改进型号的任务。美军如果在日、韩、菲一线部署“潘兴”导弹,我驱逐舰可以进行上升 段和下降段拦截。如果能在战舰上部署髙加速的“海红旗”19导弹,还可以把战舰部署到第一岛链附近进行助推段拦截。即使美军只在关 岛部署增程的“潘兴”导弹,海基中段防御系统仍然可以在中段多进行一次拦截。总而言之,海基反导可以借鉴“宙斯盾”反导系统的发 展思路,通过渐进改进“红旗”16,实现有效的中段和末段反导。
无论是“红旗”9的改进型,还是从“红旗” 16基础上改进出来的类似美国“标准”3的导弹,同样会存在价格过高的问题,NCADE的设计思路同样可以用到海基反导上来。如果研制出类似NCADE的廉价版空射反导导弹的话,我们可以为其更换或增加一个性能更强的发动机,这样即使用海军战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发射,也可以做到类似或超越空射版本的性能,同时保持廉价的特色。海军版廉价髙空反导导弹,还可以增加一个反导层次,进一步增强多层拦截杀伤的概率。
一个成熟的反导系统,需要可靠的预警探测网络和指挥控制通信网络,但对抗“潘兴”II的威胁,我国的反导系统并不需要在预警和通信指挥上另作设置,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动这些部分的建设即可,毕竞即使没有“潘兴”的成胁,我国也面对印度和其他国家中程导弹的成胁,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西移对我国陆基洲阮导弹同样有很大威 胁,我反导系统的其它部分尤其是早期顶警部分,必然要在东部沿海部署大型早期预警雷达,还可能部署天基红外预警卫星,为我国“东风”31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规避提供及时的预警,它们同样可以用于探测“潘兴”系列导弹。
消除“潘兴”的威胁
“潘兴”II改用常规弹头后,尽管威力不大,但对心理的“杀伤力”很强,再好的防御系统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我国即使建立了完善的战术反导系统,仍然要面对“潘兴”导弹的威胁。对于这种威胁,与其泼水救火不如釜底抽薪,在助推段甚至发射前消除它的威胁,才是更合理的解决之道。
对于部署在第一岛链的“潘兴”,我们还可以用海军战舰或空军飞机携带“红旗”19或类似NCADE的导弹,进行助推段拦截,当它远遁关岛时,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不过美国近年来提出空海一体战设想,试图使用隐身无人机深入中国内地上空,猎杀弹道导弹及其发射车,倒是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思路。对于美国X-47B或UCLASS这样的无人机来说,在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中国东部地区巡逻,自主发现识别和打击弹道导弹尤其是发射车具有很大的难度。而对我们而言,使用隐身无人攻击机只需要简单的任务规划就可以飞到关岛附近,随后可以使用类似NCADE的导弹在外围猎杀刚刚升空的“潘兴”,这种做法将有很高的成功率。 另外,关岛较小的面积和相对简单的地形,也有助于我国隐身无人机实现对“潘兴”导弹发射车的目标识别,在发射前摧毁导弹发射和保 障车辆。如果对目标识别能力心存顾虑的话,根据平时的情报收集,划分出关岛的平民区和军事区,使用隐身无人攻击机释放大量弹药覆盖关岛的重要军事区域,虽然未必能直接击毁大部分发射车,也可以大大减轻它的威胁,同时还可能摧毁很多其它军事和保障设施,如对机场释放弹药,定将影响安德森空军基地的正常运作。
美军未来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潘兴”导弹,以我国目前的前的防御能力,将对我构成极为致命的成胁,甚至比当年“潘兴”II对苏联的威胁更大。不过技术毕竞在进步,我国的防空和反导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潘兴”导弹的部署,只会推动我国综合多层反导系统的发展。
我国大力发展各种常规弹道导弹,刺激了美国反导和隐身远程无人机的发展,但毕竟常规弹道导弹打击特定目标的效率较低,而在各种反导系统大发展的前提下,它的突防效率也是一个问题。不过我国这条发展路线是在其他手段无力与美国抗衡之下的无奈之举,“杀手锏”这个词很贴切的说明了它的本质。
部分美国分析人员幻想我国会在“潘兴”的威胁下,削弱或放弃打击美国陆地目标的使命,集中全力用于寻找摧毁“潘兴”导弹的方法,从而打乱我军的任务规划,这其实是很不现实的。美国中程弹道导弹的潜在产能比我国更大,我国几乎不可能使用“东风”系列导弹压制美国的“潘兴”,相反在“潘兴”导弹的刺激下,我国很可能摆脱常规弹道导弹打击的路径依赖,转而发展效率更髙的隐身无人攻击机和巡航导弹,对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基地构成更大的威胁。如果说我军使用常规弹道导弹情有可原的话,美军拥有多种灵活髙效的手段,再增加弹道导弹的负担未免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如果美军焊然部署“潘兴”导弹,恐怕要遭遇“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作者署名:舰船知识)(未完待续)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