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渐至,这个冬天对俄罗斯经济似乎是雪上加霜。自2014年以来,在西方制裁、卢布大幅贬值、国际油价暴跌等因素冲击下,俄罗斯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俄联邦统计局近期公布,今年二季度俄罗斯GDP同比下降4.6%,高于一季度的2.2%,是近六年来最大的下跌水平。俄罗斯经济是否到了崩溃的边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尽管俄当局在货币、投资、基金等领域开出了一系列抗危机药方,俄国内出现了一些谨慎乐观的声音,认为危机可以在近两年内得到有效控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罗斯的经济问题由来已久,这次危机爆发,除了外部制裁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内部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治标易,治本难。想要从根本上铲除危机病根,俄罗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俄罗斯经济的困境,至少要追溯到苏联解体带来的致命打击,这是俄罗斯经济的陈年旧伤。苏联解体削弱了政治上的集中统一,使得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业体系迅速瓦解,原有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被破坏,许多遗留在其他加盟国的优势产业也因为失去行政指导、财政支持和产业配合而陷入生产停滞,甚至被贱卖。例如,位于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船厂,在解体后将无法继续完工的苏联第三代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以150美元一吨的价格作为废铁贱卖,几乎将前苏联航空母舰工业连根拔起。
苏联解体还意味着俄罗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广阔的前加盟国市场和协作关系,工业生产难以为继,被迫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
随之而来的九十年代改革,更是使病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叶利钦政府采取休克疗法,大规模推进私有化,使俄罗斯仅剩的大工业部门大量被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收购,国有资产被大规模贱卖,人才技术大量流失,造就了庞大的寡头集团,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寡头集团无心发展实业,而是大肆展开投机活动,进一步动摇了前苏联的工业基础。经过九十年代改革乱开药方的打击,与97-98年亚洲经济危机的重创,俄罗斯可以说是“没打一仗,就输掉了整个国家。”
普京政府上台后,决心大力整顿经济领域,加强国家干预,希望重振工业制造业。但是,俄罗斯的再工业化之路依旧是道阻且长。从苏联时期开始形成的对能源、原材料部门的依赖,至今依然十分严重。目前,能源出口占俄罗斯外汇收入的80%,国家预算收入50%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在普京的前两个任期内,俄罗斯经济确实曾创造了连续八年高增长的神话,但这与当时国际油价大幅上扬有很大关系。巨大的资源红利使俄罗斯迷失在高增长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业的发展。二十余年来,俄罗斯的优势企业仍集中在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军工、航空航天和核电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并没有突破性发展,70%以上的大型技术设备依赖进口。这使得俄经济对外部市场存在不合理的高依赖,在经济上仍是“跛脚的巨人”。
之所以庞大的能源收入并未使俄罗斯顺利开启再工业化进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产业结构,社会条件,行政能力,外部制约等多方面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能力,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无法扭转俄罗斯积重难返的工业结构问题,健全工业体系。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人口问题,导致俄罗斯在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面临着人力、环境和资金的多重制约、大量科技人员的流失,再工业化缺乏必要的基础和保障。此次经济危机中俄罗斯所受创伤之大,是其长期以来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沉疴顽疾的集中暴露。
旧伤未愈,再添新病。普京政府虽然为缓解经济危机开出了一系列猛药,但却难以直达俄罗斯经济内部的深处病灶。如果仅仅将目光放在当下的经济困境之上,而忽视背后的深层问题,危机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2015年1月,俄罗斯政府发布的《2015年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保障计划》,计划中了包含60个条款,确定的措施集中在7个方面。一是支持进口替代。二是支持非原材料商品包括高科技商品出口。三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为重大经济领域融资创造条件,包括完成国防采购。五是对受通胀影响的较为困难人群进行补偿。六是降低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七是优化预算开支和稳定银行系统。为实施2015年反危机计划,政府需投入21700亿卢布,约合324亿美元。资金是俄当局面临的首要难题,虽然自2003年起,俄罗斯就依靠巨大的石油出口收入,建立起了政府储备基金,以防范油价下跌等因素带来的财政紧张。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反危机投入和后续资金需求,加之不减反增的国防和养老金开支,普京政府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如俄国内经济学家所说的,俄罗斯很有可能出现“改革还未开始,钱却已经花完了”的尴尬局面。如此看来,想要兼顾反危机计划中的各个方面,俄当局确实是囊中羞涩,政府只能优先处理几个关键领域,并加大扶持力度。
第一个关键举措是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制裁涉及到国防工业综合体、燃料能源综合体和新技术的供应问题,乌克兰也中断了与俄罗斯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这使“进口替代“战略成为俄当局应对经济危机的首要举措。其中石油装备业的进口替代更是成为重中之重。俄联邦官员表示,在未来5年,要将进口石油设备比例由现在的60%降低到43%。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内缺乏完整的石油工业链,石油装备及技术高度依赖进口,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替代。在“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下,想要在短时间内闭门造车,迅速在国内形成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俄罗斯在巨大资源红利的引诱下,制造业这一投入很大,利润不高的行业被长期忽视,下游服务制造领域严重缺失,难以为庞大的石油工业提供发展的内部动力,使国家的支柱产业受制于人。由此看来,“进口替代”战略虽然从长远来看是必须的步骤,但是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
第二个关键举措是支持中小企业。俄联邦成立了联邦基金帮助地方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另一方面考虑动用国家福利基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并延长中小企业在保险税费上享受的优惠。普京政府一直致力于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收效甚微,同样,能否借此次经济危机调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也值得怀疑。截至2015年,俄罗斯注册的中小企业为600万家,其产值占GDP的20%,而欧洲平均为78%,在经济结构中处于弱势,这是苏联时代的遗留问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发展起来了一批大型的中央国有企业,地方企业和小型企业则严重缺位。在苏联解体后,寡头控制着经济命脉,处处压制中小企业发展,使俄罗斯的中小型企业仍然大多集中于投资规模较小、能快速得到收益的贸易和餐饮服务行业,二者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加之居高不下的税收、通讯及运输成本,以及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行业的“寻租”倾向以和行政审批等环节中的腐败现象,都为中小企业发展设置了层层壁垒。“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活水之源”,想要调动经济活力,必须改变俄国内中小企业的被动处境,从寡头手中释放资源。否则,连此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都有可能先被寡头吞噬。
第三个关键举措是吸引外资。经济危机使俄罗斯国内的外资大量流失,为促使外资回流,普京政府甚至对外资进行“特赦”,表示对回到俄罗斯的外资企业,将免除司法或行政的手段追踪以及税务审查,不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但外资也难承担拯救俄罗斯经济的重任,长期以来,流入俄境内的外资多集中于证券投资,属于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投机游戏,来去匆匆,对俄经济发展并无太大益处。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难以进入军工等俄优势企业,而轻工业、民用制造业等具有广泛外资发展空间的领域,在俄罗斯国内却严重落后,使得外资难以着眼于长远的实业发展。
可见,这一系列措施或许能够应对当下的表层危机,却难以根治俄罗斯经济的深层危机。如何在此次经济重挫之后理清盘根错节的内部问题,正视历史带来的教训和经验,完成一场经济的深层变革,才是普京政府需要开出的经济药方。其实早在2008年,普京政府就提出了到2020年俄罗斯宏伟的远景发展战略。在战略中特别强调了俄罗斯尚未摆脱惯性地依赖能源原料的发展版本,也承认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的不足,重点提出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改善技术和经济成果,使创新速度从根本上超过今天的所有速度。此外,在中长期规划中,普京政府也将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的大规模现代化,优化进出口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提高人口寿命和素质等方面。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势必唤起俄当局对经济内部问题的再次重视,从而对中长期规划做出适时地回顾与调整。经济改革之长路漫漫,俄罗斯仍在上下求索。
总之,治标容易,治本艰难。俄罗斯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其解决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俄罗斯想要真正度过经济冬天,还需要慢慢熬。(郭靖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