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文/于成 中秋
国庆阅兵历来都是中国公开展示军事技术成果的重要舞台。相比各种展览上层出不穷又型号繁多的武器项目,国庆阅兵只展示装备型号的特点更能够展示中国军队的实际装备水平。国庆50年空中编队中的重型战斗机在60周年阅兵中同样盛装出现。
十年前的1999年大阅兵中,苏27SK/UBK被称为新型重型战斗机。仅仅十年后,同样的编队不但已经成为国产先进战斗机,而且在阅兵装备的介绍中也清楚地将型号公开为歼-11。仅仅十年的时间,同样的战斗机不但有了全新的名称和国产标准,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可以自行生产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中国空军引进的苏-27SK是航空兵战斗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台阶,也是前苏联在解体前达到服役状态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其整体设计至今仍然属于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装备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SK后,不但在装备性能上直接跨进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行列,同时也获得了比较可靠的全天候超视距空战能力。在随后出现的台海危机中,苏-27SK有效发挥了空中威慑作用。但是依靠采购成品飞机不可能满足空军装备规模的需要,引进技术自行生产和改进苏-27SK才是维持和发展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歼-11的名称证明了苏-27SK在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根本性的蜕变。
苏-27SK的引进和歼-11名称的意义
苏/27SK是中国与前苏联重新开始军事技术贸易和交流后,在引进先进作 战装备的整体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中国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装备现代化进程的代表项目。中国和前苏联 在1990年5月开始以全面恢复军事技术 交流为目标,以系统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生产技术为手段,利用国家力量为军队进行大规模装备技术更新。中国对苏-27SK的引进计划是按照购买许可证的方式自行生产,但在空军迫切需要新装备以及前苏 联解体后俄罗斯方面急需资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首先采购了相当数量的苏-27SK成品引进的苏-27在填补国内装备 急需的同时,也是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门票。中国从俄罗斯采购的首批26架苏-27SK/UBK在1992年8月转场,1993年5月正式装备部队,随后又利用成品采购的方式获得了多批苏SK/UBK战斗机。中国空军为有效提高航空兵的战术攻击能力和精确打击水平,在1999年8月又从俄罗斯引进了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
空、海军装备的苏-MKK/MK2也成为 国内第一型多用途战斗机。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用十年的时间先后引进多批约200架苏-27/30战斗机,在满足国防需要的同时,也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使用和维护体系。这些准备工作为国产歼-11装备后顺利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苏-27SK的引进在中国战斗机技术和型号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引进苏-27SK时中国战斗机技术发展已经长期停滞,歼-7和歼-8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自行发展的三代战斗机歼-10仍然霈要相当长的发展与试验时间。苏-27SK使中国空军和航空系 统首次系统接触到了第三代先进战斗机,这个机型的使用缓解了空军装备需求和供应上的矛盾,也填补了中国战斗机型号中缺乏重型高性能战斗机的空白。苏-27SK装备后体现了很强的技术先进性,但单纯依靠引进来满足中国空军需要对经济的压力非常大,缺乏自行生产补充 和改进完善能力也限制了装备的作战效能。
中国引进生产苏-27SK可以系统地获得三代机的生产供应体系,将国内战斗机的生产条件迅速跨越到三代机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引进生产的苏-27SK可以直接进入批量生产,以解决急需先 进战斗机装备的中国空军的紧迫要求。
中国引进苏-27SK的关键目标是建立独立的生产、改进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不能仅限于获得组装生产能力,而是要从最基础的制造到成品供应的整体配套综合,真正建立起与整机相配套的完整顺畅的生产系统。相隔十年的国庆阅兵中歼-11重型战斗机的亮相,宣布了该机是真正由中国自行生产的战斗机。
引进生产战斗机的不同过程
世界上每个重视装备发展的国家都希望装备先进的战斗机,但是,有能力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国家却屈指可数。没有研制能力或在技术上存在不足的国家想装备先进战斗机,从能够设计和生产先进战斗机的国家采购是通常采用的方法,而引进技术仿制生产又是比引进成品更进一步的措施。国际上引进生产战斗机的方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引进成品和散件自行组装是最简单、粗浅的方法,而在引进核心成品的基础上自行生产和装配相对来说是个进步。引进技术后逐步过渡到自行生产和装配属于完整的引进生产,通过吸收学习,将引进的先进技术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助力则是最高的成就。
有需要但装备规模有限的国家显然没有必要具备独立生产战斗机的能力,这样的国家引进生产技术大都是作为补偿贸易的经济手段,在引进中进行散件装配或有限规模的生产是普遍采用的方式。有的国家具备引进战斗机的途径,却没有必要建立完整的航空生产体系,那么引进后独立生产对这些国家也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引进核心成品并按照本身的能力生产部分零件再装配,在经济上和政治、技术方面都容易被合作双所接受。如果考虑到通过引进提高自身航空科研生产的能力,利用引进的方式借力发展自己的先进战斗机设计和生产体系,那么这个引进必然要经历系统、完整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以中国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天津合作的A320生产线为例,空中客车公司 直接向中国出口A320的大部件和配套成品,天津的生产线将这些部件和成品组装成完整的飞机。生产方在这种引进生产方式中只具备自行组装和调试的能力,无法通过合作获得真正的核心制造技术。印度、韩国和土耳其从其他国家引进生产战斗机的模式相对复杂,这些国家的航空企业大都具备生产部分飞机零件的能力,但关键零件生产所需要的材料仍然需要从引进国采购,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也主要依靠引进成品来供应。这些国家对引进的飞机具备部分生产能力并可独立完成总装,受到核心技术限制却不具备独立对飞机进行改进和改型的能力,在切断外来成品供应的情况下,无法依靠本身的航空力量进行保障。
中国战斗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是以引进前苏联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但是,因为中国空中力量拥有独立的国防需求和装备供应体系,因此中国航空工业从最初引进米格-17(歼-5)战斗机幵始,就采用了分阶段逐步过渡完善后独立生产整机的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利用国内力量完成生产并具备独立改进完善的基 础。中国引进战斗机的方式相对来说最为完整和复杂,通过分阶段引进、消化吸收生产技术和机载成品生产能力,从飞机本身到地面设备建立起完整的生产保障体系。这样完整的引进方式虽然投入较大,也需要承担较大的技术风险,但是能够具备独立生产能力,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改进和完善。中国在前苏联终止技术支援后仍然能够生产、改进引进的飞机,就是因为引进技术的完整性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从中国引进生产战斗机的传统分析歼-11的基本技术状态
俄罗斯向中国出口苏-27SK是该系列飞机的第一个出口项目。因为苏-27SK的出口是在俄罗斯经济紧张困难下的应 急措施,因此,其航空工业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飞机进行改造,前苏联时期弱化出口飞机战斗力的方法大都没有在苏-27SK实施。俄罗斯空军对出口中国的苏-27SK进行的弱化措施大都集中在电子设备上,这些措施部分影响了战机的战斗力,却保留了基本的技术标准。这些措施对中国空军在接机后的使用产生了好坏参半的后果。好的方面是苏-27SK的雷达航电相对比较完整,技术性能指 标与俄罗斯空军使用的同型飞机差异不大:坏的方面则是苏-27SK保持了前苏联战斗机的特有技术标准,这套以前苏联航空作战体系为基础的系统并不适合 中国空军的标准。中国空军早期还无法应用苏-27SK很多较先进的作战性能,其航电设备在中国空军作战系统中也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直到第一次台海危机的东南大演习,苏-27SK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空军的作战体系中。苏-27的战斗力对当时中国空军的综合战斗力并无大的帮助,反倒是该机在指挥协同和军兵种配合方面表现得格格不入。完善苏-27SK并使之真正适应中国的航空作战体系成为使用单位的共识。
由国内生产苏-27SK的基建项目和准备工作从1997年开始进行,生产的苏-27SK被命名为歼-11。歼-11的生产和 装备是中国航空工业系统首型批量生产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国在生产初期克服了生产线不完整和引进工装成品缺陷多的困难,依靠国内的力量对歼-11生产线的缺漏部分进行补充,在较短的时间里复制和建立了比引进生产线更现代化的生产体系。通过生产系统的完善,为国内自行改进歼-11提供了基础保证。中国通过完成早期引进样机的组装和试飞启动了生产线,随后按照合同和生产计划并始批量生产歼-11。国内生产的歼-11在2000年前后开始向空军部队交付。
歼-11经历了与歼类似的从引进部件装配到自行生产的几个阶段。中国用两年的时间打通了生产线,相关企业也先后完成了歼-11项目中各自承担的任务。歼-11到2002年按照节点要求完成了飞机的国产化工作,当年开始进入空军部队服役。引进生产和第一代国产化歼-11的批量装备缓解了空军装备上的紧张局面,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根据国内相关技术发展的成果,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成品对该机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提高装备战斗力的同时,也为歼-11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技术实践和准备。第一代国产化歼-11的生产和交付证明沈阳飞机公司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虽然这个期间歼-11的发动机和航电等成品仍然按照合同由俄罗斯提供,但国内依靠歼-11的平台也开始了国产动力和航电武器的研制。真正实现全面国产化并在战斗力上有明显提高的改进型,也在2000年前后由沈阳飞机设计所牵头开始研制。
中国航空工业在初创时与前苏联有 着非常密切的军事技术合作,早期几个型号的战斗机都是依靠引进前苏联技术仿制生产的。这个时期中国在引进战斗机生产技术上采取了完整转移的方法,该方法在技术完整性和合理性上是经受实践检验的成功方法。其中,以米格-17的引进生产在阶段目标和成果上最有代表性。中国航空工业在米格-17引进和仿制过程中应用和掌握了成功的生产方式,最终完成了从散件组装到完全独立生产的引进过程。引进米格-17的成功使中国航空工业迅速具备了生产喷气战斗机的能力,也成为中国之后从国外引进 军用飞机所采取措施的标准模板。中国引进苏-27SK所采用的方式,应该也是与引进米格-17类似的过程。但相比米格-17从机载设备到发动机的全面引进和仿制的完整转移方式,苏-27SK的引进生产主要集中在机体和相关材料的仿制上。作为战斗机核心生产技术的机载成品和发动机并没有配套引进,而是由俄罗斯航空企业按照预定的生产规模直接提供成品进行装配。
引进苏-27SK过程中没有配套引进核心成品是因为俄罗斯预防性的技术措施,主要目标是通过把持动力系统等核心装备的供应,控制和掌握中国自行生产该机的速度和生产规模。并且依靠成品垄断来避免中国完成苏-27SK后可能出现的市场扩散。“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引进苏-27SK生产技术的基本目标。但是,因为苏-27是前苏联整个航空工业技术的结晶,整个飞机的成品涉及到前苏联整个军工系统内的几百家企业,这么多的企业和这么多的特殊成品在苏生产和使用中都是必须的。中国本身的国防工业中也有比较完善的航空和电子科研生产系统,苏-27上使用的大部分成品在国内也有类似产品。但是,利用国内成品替代俄罗斯成品或仿制俄罗斯产品,相对于可能的装备规模来说,在经济上并不可取。
引进的最终目标和歼-11的技术标准估算
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到西方国家先进的航空技术和思想,反衬出曾经从前苏联获得的技术和成品的落后情况。中国军工系统和空军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后,认同了西方的思想,通过逐步对原有航空科研和生产系统的改造,来转化基础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与西方的军事交流虽然在技术上表现出很高的层次,但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的疑虑 并没有因为共同的威胁而放松。先进战斗机的出口虽然有条件放开,却拒绝生产技术的输出。中国从90年代开始重新打通从前苏联引进军事技术和成品的道路。前苏联末期的困难局面和俄罗斯时期加剧的经济问题,也使中国得以引进其当时最先进的实用化装备。俄罗斯在对中国的高技术装备输出中采取了远比西方开放的态度,当时服役中的几乎全部战术飞机都被放在出口目录上,而且在战斗机出口的同时也存在获得技术输出的可能。
中国当时能够引进的俄罗斯先进战斗机有米格-29和苏-27两种,这两者都代表着当时俄罗斯实用成品的最高水平。相对于已经广泛出口并在尖端技术上择制较小的米格-29,苏-27应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却有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在产难度。中国全面引进米格-29在当时并没有任何难以克服的困难,长期使用米格系列战斗机的中国空军也更容易适应该机。而且米格-29的低成本和低维护要求也有利于扩大装备规模。中国最终确定引进苏-27SK应该说出乎很多方面的意料。引进苏-27SK不但在同样投入下获得的飞机数量较少,而且投入到该机维护保障上的资源和精力也比米格-29高得多。
中国空军在引进苏的同时, 开始谈判引进生产苏-27SK。但对俄罗斯来说,苏427SK的应用技术远比米格-29更有价值。中国和俄罗斯确定的苏-27SK引进生产许可证是个合作性的项目,按照俄罗斯相关企业和媒体近年来公开的该项目合作的内容来看,俄罗斯向中国出售了数百架苏-27SK的生产许可。但是,这个项目中关键的航空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必须由俄罗斯提供。合作项目中并没有涉及到AL-31F发动机的技术输 出和生产内容,因此,苏-27SK的引进只是涉及到机体生产转移的项目。(作者署名:现代兵器)(未完待续)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