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纠缠不清的三国导弹史
本周,世界上三个重要的“二流弹道导弹大国”都释放了本国导弹的要闻:周一,伊朗展示了本国新研制的“薮猫”战略巡航导弹;巴基斯坦则宣布试射了该国最新的”沙欣3”中程导弹;周二,朝鲜电视台传达了将发射“光明星”系列火箭的消息。作为五常之外少有的几个能自行研制弹道导弹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战略导弹不仅品种繁多难以厘清,彼此也存在着联系,甚至好几个型号还和中国有着说得清说不清的关系。
中国这种核大国发展战略导弹时要力争对其他核大国构成威慑,甚至追求全球打击能力,但朝鲜、伊朗和巴基斯坦对于“战略导弹”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各具特色:对朝鲜而言,它的导弹主要打击对象有三国——近打韩国、中打日本、最远打美国,这就要求朝鲜发展近中远程三类不同的导弹来应对不同的需求;伊朗对导弹的主要需求则有两个——亘古不变的“抹掉以色列”和视情况而定的打击周边国家,2000公里左右的导弹就能满足这一需求;至于巴基斯坦的导弹打击的三个目标则相当单纯——印度、印度、还是印度,为了覆盖印度全境,2500-3000公里的最大射程是巴基斯坦一直追求的目标。
故事要从朝鲜说起,朝鲜在这三个国家中发展弹道导弹最早,实际的导弹性能也最为强大。它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试图山寨苏联提供给他的“飞毛腿B”弹道导弹,中途还参考了埃及改进型“飞毛腿B”,到1984年,朝鲜的仿制工作大功告成,朝鲜开始批量生产该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火星”,西方则根据其朝鲜文音译为“华城”。这种300公里的导弹性能无法完全满足朝鲜需求,但因为朝鲜缺乏资金,研制射程更远的导弹的项目陷入停滞。
就在此时,我们的另一位主角——伊朗登场了。两伊战争中期,伊拉克依托本国有飞毛腿导弹生产线的优势对伊朗发起了大规模的“袭城战”,在导弹领域此时一穷二白的伊朗只得满世界搜罗求购能与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对抗的武器——飞毛腿导弹。虽然叙利亚、利比亚都卖了导弹给伊朗,但这些国家本来存货就不多,根本满足不了战争的巨大消耗,能够量产飞毛腿导弹的朝鲜就这样成了伊朗的“救命稻草”。
1987年,伊朗和朝鲜签订协议,伊朗向朝鲜提供资金,朝鲜则向伊朗提供弹道导道和相关的生产技术。随后5年间,朝鲜将200多枚“火星5”导弹和其生产线卖给了伊朗,并从伊朗获得了亟需的资金,完成了弹头较小但射程达500-600公里的“火星6”导弹。与此同时,朝鲜还通过研究伊拉克的“阿尔侯赛因”导弹,掌握了通过加长燃料箱增加射程的方法,1988年,朝鲜开始研制射程1500公里左右的“劳动”中程导弹,1998年正式服役。简单地说,“劳动”就是一枚加长燃料箱的“飞毛腿”。
依照合同,朝鲜先后将这三种导弹及其生产技术转移给了伊朗。伊朗则以流星1、2、3为这三种导弹命名。以流星3为例,“劳动”服役后,伊朗先是在1996年通过朝鲜熔星公司购买了12枚“劳动”导弹,随后便开始组装朝鲜零件造的流星3,1998年底就进行了试射,2000年,伊朗宣布完成了流星3的国产化,2003年,流星3服役,伊朗首次具备了打到以色列的导弹。
巴基斯坦的弹道导弹发展时间与伊朗近似,但经历却并不相同。80年代初,巴基斯坦开始研制本国的“哈塔夫1”和“哈塔夫2”导弹,但由于本国技术严重不足,这两种导弹虽然配了飞毛腿级别的MAZ-543越野卡车,射程却只有后者的一半不到。自研无果的巴基斯坦因此开始寻求外购。无独有偶,中国在1986年刚刚定型了射程300公里的东风-11近程导弹,中国军队却因为“军队要忍耐”无力采购,作为传统盟邦,两国顺利地达成了采购交易,装备巴基斯坦的东风-11随后被巴基斯坦仿制,称为“哈塔夫3”,该型导弹成为巴基斯坦弹道导弹技术的基础,也是90年代巴基斯坦唯一可用的弹道导弹。
东风11射程与飞毛腿差不多,外形也没有太大区别,发射车更是一样的底盘,但东风11有一个决定性的优势:固体燃料,这让它省去了漫长而危险的发射前加注燃料过程,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也显著降低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几大有核国家除了俄罗斯以外,几乎都在攻克固体燃料技术后在战略导弹上放弃了液体燃料。
然而随后中国并没有进一步扶持巴基斯坦的导弹工业,原因之一是中国因为出口东风-11遭到了美国的制裁,原因之二则是因为巴基斯坦的对手印度当时只研制了射程不足300公里的“大地”导弹,进一步帮助巴基斯坦生产更远的导弹不但意义有限,还会打破印巴间的平衡。这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但巴基斯坦自己却并不满足,面对开始研制“烈火”中程导弹的印度,巴基斯坦希望抢先完成本国中程导弹的研发。如此一来,巴基斯坦求助于唯一可能出口导弹技术的朝鲜也就毫不奇怪了。
1993年12月,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访问朝鲜时,随行人员中就包括巴基斯坦“核弹之父”卡迪尔汗。朝方向巴方展示了自己的“劳动”弹道导弹,随后双方就液体弹道导弹技术合作展开了协商,朝方同意向巴方输出“劳动”型导弹。1994年起,朝鲜以海运方式方式向巴基斯坦输出了10~15枚劳动导弹的散件,并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仿制成功的“劳动”导弹被称为“高里1”型,而巴基斯坦在其基础上研制的增程型则被称为“高里2”型,射程增加到2000公里。
虽然“高里”系列满足了2000年后与印度“烈火”弹道导弹分庭抗礼的需求,但由于体验过固体燃料的东风-11,巴基斯坦对需要漫长加注燃料时间的液体燃料导弹并不满意,可是当时的朝鲜没有掌握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技术(到今天朝鲜也没有掌握中远程火箭的固体燃料技术),于是1995年,在掌握东风-11技术的基础上,巴基斯坦开展了本国自己的固体弹道导弹计划“沙欣”。
1999年,“沙欣1”地地导弹开始装备,这种导弹采用单级固体发射,据称射程达到750公里,后期改进的沙欣1A的射程更是提升到了900公里。值得注意的是,与源自中国东风-11的“哈塔夫3”导弹采用直径0.88米的弹体不同,“沙欣1”的弹体加粗到了1米,这恰好是中国东风-15系列弹道导弹的直径。考虑到“沙欣1”不仅直径,在导弹布局甚至外形轮廓上都与东风-15B如出一辙,性能也基本一致,巴基斯坦在研制“沙欣1”过程中明显借鉴了中国技术。
在这一基础上,巴基斯坦很快就研制出了更加先进的弹道导弹“沙欣2”,这是巴基斯坦第一种二级固体中程弹道导弹,该弹的直径1.4米,比“沙欣1”和“高里”系列都要大,二级化的导弹在尺寸和重量上都增大了不少,连发射车都改用6轴的乌克兰MAZ-547V运输/发射车。按照巴基斯坦官方的说法,“沙欣2”的射程在2500公里左右,已经可以覆盖印度的大多数地区了。导弹点火前MAZ-547V发射车需先用6个液压千斤顶撑起车体,5-10分钟内完成起竖发射。
“沙欣2”的研制并没有明确的外国参考方案,巴基斯坦在自行研制的过程中也克服了不少困难。最初露面的早期“沙欣2”在一级和二级弹体的末端都有四片巨大的稳定翼,说明该弹的控制还存在一定问题,到2004年试射时,二级的弹翼就已经取消,改用燃气舵改善控制。该型导弹2005年开始正式列装,根据国际军事观察家的判断,至2008年已经有25到30枚该型导弹服役。
至于本周发射的“沙欣3”型,据称射程2750公里,已经可以覆盖印度全境。如果该型导弹发展成熟,应该说巴基斯坦的导弹体系也就基本构建完成。该导弹虽然射程不如印度的“烈火5”导弹,从导弹的尺寸/射程比方面,却领先于“烈火5”,说明其燃料技术、发动机技术和弹体结构减重等技术更加先进。
让我们再回到伊朗,在以朝鲜“劳动”导弹为蓝本研发的“流星3”装备部队后,伊朗一度失去了获得更先进导弹的技术来源。在2000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都试图用现有的液体导弹升级各种五花八门的产品,流星系列也出现了4、5、6等好几种型号,不过这些型号要么是短暂开发后宣布下马,要么就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不过2008年,伊朗宣布完成了一种全新的“泥石”导弹的试射,这种导弹不但首次采用了两级结构,还使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超过2000公里。
对于伊朗是如何“闭门造车”研制出固体发动机的,外界的意见也不同,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是伊朗在自行制造短程战术火箭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了这一技术,但这一说法很难站的住脚——伊朗此前的导弹技术来源国朝鲜,自70年代以来一直在制造各种大口径战术火箭,但却并没有将这一技术用于制造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考虑到伊朗与巴基斯坦非同一般的关系,笔者猜测“泥石”导弹的技术来源可能是巴基斯坦研制的“沙欣2”,虽然“泥石”尺寸更小,但高度类似的布局、相近的性能指标以及前后相继的开发时间都能够支持这一推测。不过伊朗一直没有获得可靠重型导弹发射车的渠道,从“流星”到“泥石”,伊朗使用的导弹发射车都是牵引式的拖车。目前看来,伊朗也已经开始批量装备“泥石”导弹,并用它更好地实现“抹掉以色列”的目标。
至于“薮猫”,则是伊朗基于2005年从乌克兰获得的KH-55远程巡航导弹山寨而来,不同的是原版导弹因为是空射因此不需要助推器,伊朗的山寨产品则加装了固体助推器,以便实现地面发射进行远程打击。
到此,三国间纠葛的导弹联系算是基本结束,可是朝鲜导弹的研发故事还没有终结。90年代以后,朝鲜又从俄罗斯获得了SS-N-6潜射液体中程导弹的资料和实物。这种60年代的导弹虽然在核大国看来颇为老旧,却比朝鲜山寨后改得面目全非的飞毛腿先进得多,目前朝鲜已经批量装备基于该弹研制的“舞水端”中程弹道导弹,射程3000公里,可以打击包括日本在内的各种目标。
“舞水端”以后朝鲜导弹的新进展,应该就是那个一直被人们争论到底是导弹还是模型的KN-08。朝鲜在KN-08的开发中依然沿用液体燃料技术,表明朝鲜的固体燃料和发动机技术尽管已经初见成果,甚至可以批量生产固体燃料的KN-02近程弹道导弹,但还不能支持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发需要。朝鲜因此被迫开发落后的液体远程弹道导弹——此举倒是与70年代的中国颇为类似,当时中国就上马了机动发射的东风22弹道导弹,同样采用机动发射,这种导弹在1984年时已经顺利完成了试验,最后却宣告下马,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固体洲际导弹研制取得了突破,准备时间长、反应速度慢的液体导弹自然没有了装备的价值——如果当时的东风22得以装备,也许就和现在的KN-08差不多。
综合来说,三个国家里朝鲜自身技术能力最强,能利用搜罗的一切技术满足自身需要;巴基斯坦则是后台最硬,多次获得了其盟国的鼎力技术支持;伊朗则是人脉最广钱最多,无论是谁的导弹,只要满足我的需求我都买回来加以采用。至于未来如何,就要看这些国家面临的威胁有什么变化了。(作者署名:施洋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西方各元首宣布弃美投华那一刻的表情真搞笑!详情查看《出鞘》,搜索微信号:cqjs123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