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海大洋淬火砺剑——海军三大舰队开展远海实战化对抗训练纪实
初冬,寒潮肆虐,海军三大舰队编队顶着7级以上大风、4米以上浪高的恶劣海况,集结在西太平洋,开展海军历史上兵力规模最大的实战化对抗训练,时间之长、航程之远和任务之重,近年少有。
浪奔浪涌,涌起的是海上练兵的热潮;硝烟散尽,散不尽对未来战争的思考。红方编队指挥员、东海舰队领导如此评价:“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得到检验,部队远距离、高强度海上作战能力得到提升,官兵勇闯大洋、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经受了锤炼。”
驶向深蓝,像打仗一样演习
集结号吹响,参演兵力起锚向目标海域航渡。“前方海域有‘敌’潜艇活动。”起航不久,郑州舰接到第一道“敌”情。
“战斗警报!”东海舰队舰艇编队立即变换阵形,一场24小时“背靠背”潜舰对抗随即打响。
距离演习海域还有数百海里,为何战斗提前打响?东海舰队军训处处长沈煜说,这个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并不是蓝方兵力,而是兄弟单位潜艇,这场“热身赛”旨在整合训练资源,提高训练效益。
一路航行,一路训练,一路对抗。相似的课目,也在其他编队上演。
抵达西太平洋演习海域后,海面最大风力达12级,最大浪高达7米,给红蓝双方来了个“下马威”。然而,最大的难关,不是滚滚寒潮和滔天巨浪。沈煜介绍说,以前什么时候进入演习海域、哪个时间节点进行抗击都有明确要求,“现在兵力拉到茫茫大洋之上,互不通报位置,自主发现、自主攻击。”
在武汉舰舰长张铁良眼里,不再有“上级通报”,“敌”方舰艇越来越狡猾,混在商船队伍里,或保持在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外,发现和识别难度大大增加。
两天两夜,红蓝双方动用一切资源,向对方发起一轮轮攻击。昼夜连续航行与防御、远海实际使用武器、舰机联合搜救等实战化课目密集展开……
如此大强度、饱和式的对抗训练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在演习中学会打仗!”红方编队指挥员说。
定量计算,战场拒绝“想当然”
大战在即,红蓝双方舰艇编队均采取无线电静默,试图先“敌”发现、先“敌”摧毁。
面对未知海战场,编指向舟山舰下达命令:“前出××海里,航向××,航速××节。”
舟山舰舰长张星说,以往命令只标注一个大概方位,是“定性”表述,现在是结合战场态势、双方雷达性能做出的综合判断,是“定量”计算,提高了舰艇搜索目标和战场生存能力。
“如今一枪一弹都有‘岸海一体’信息保障模式支撑,包含海域气象特点、电磁环境特征、大气波导规律甚至海区温度、盐度、密度变化等多组数据,为作战行动提供了坚实基础。”南海舰队作战处副处长周汉文介绍说。
谈话间,舟山舰已将“敌”方位推算出来,发送编指。编队决策支持系统及时提供最佳打击方案,对导弹攻击的模式、路径、数量进行精确计算后,快速下达作战指令。随着数枚导弹出击,蓝方一艘护卫舰顷刻间“灰飞烟灭”。
“信息化海战面对的是数字战场,指挥决策必须在大数据支撑下,通过数据库系统算出来。”红方编队领导说,远海作战要紧贴实战,必须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精准判情,细致计算,拒绝“想当然”。
风大浪高,波涛汹涌。新一轮舰机协同反潜演练再次展开。
直升机掠海前出、投放声呐、目标综合研判……一次次的精准操作,舰艇方位、战斗时间、海洋环境等情况被实时记录下来。郑州舰舰长李一刚说,数据就是战斗力,充足的数据支撑,使远海战场变得越发清晰,推动了常态化远海训练向实战靠拢。
随时能战,从“全时戒备”做起
随舰远征,记者注意到,一离码头,各舰就放下舰艏的锚灯杆。“这是为了不影响主炮射击。”北海舰队石家庄舰舰长许放说,离开码头就是进入战斗状态,随时准备战斗。
演习全程,记者感受了这种高强度的战备状态。
深夜,红方编队各舰陆续在锚地抛锚。郑州舰作战指挥中心内,各种仪表盘上红、绿、黄灯光闪烁,值班人员坚守岗位、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可疑目标。
舰长李一刚解释道:以前没有训练任务,通常只有机电、航海、观通3个部门值更。而现在,全岗、全时、全程处于战斗状态。
练打仗,就要按战场规则出牌。李一刚说:“进攻是暂时的,防御是长期的,走上海战场,必须时刻做好防水下潜艇、空中飞机和水面目标的准备。”
全时戒备还带来哪些变化?
郑州舰政委王春阳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扩音器用得少了,“以往通常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现在全程值班,随时都有一部分人换班休息,扩音器不能影响休更的同志。”
雷达、声呐系统开机时间长了。泰州舰舰长夏子明说:“此次训练,雷达、声呐全程开机、全时值更。”
聚小流而成江海。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见证着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铿锵步伐……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