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中美太空合作前景:中国受益更大成霸主

2013年06月08日 15:29  青年参考 微博

  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令“对华接触”的声音在美国航天界内部重新看涨。多家媒体指出,有冷战时代美苏携手太空的经验供借鉴,美方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存在调整的可能。

  对中国航天来说,2013年称得上是承前启后的一年。6月中旬,“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将升空并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10月前后,将实施“嫦娥三号”发射及其落月巡视勘测任务;同期,“北斗二号”导航定位系统也将开始扩展服务范围……

  在肯定中国航天计划又上台阶的同时,西方媒体就“是否应视中国为太空探索的伙伴”的话题掀起了新一波讨论。尽管“防范中国”的声音不小,美国颇具权威性的《航空周刊》称,中美太空合作的确障碍重重,但这不等于不能就两国联手的可行性加以探讨。

  2013年,中国航天忙碌依旧

  综合各国公开信息,2012年,全球共进行78次太空发射活动,其中俄罗斯29次,中国19次,美国13次。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在世界航天发射排行榜上稳居亚军,中国去年上半年更是以10次发射一度“领跑”群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19次发射全部成功,100%的成功率好于以量取胜的俄罗斯。

  2013年内,中国航天计划实施16次发射,将20枚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最大的看点,要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载人交会对接。“神舟十号”本次将携三名航天员执行任务,旨在巩固和优化“神舟九号”实践过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对“神舟九号”和“神舟八号”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加以改进。“神舟十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望顺利转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阶段。

  今年下半年,中国还将实施“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巡视勘测任务。它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地外天体上实现软着陆的航天器,对中国航天来说有里程碑意义。

  如果将目光放得远些,中国中长期的航天计划更加庞大——到2020年,实现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约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的两成;那时,中国年均航天发射数量将达到30次左右,约占全球发射数量的30%;“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投入商业运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将覆盖全球,与美国GPS的效果基本相同。

  美苏合作的经验可资借鉴

  探索并开发广袤的太空,国际合作已被证明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20年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从蓝图走向实物,在各国支持下飞速成长。

  美国《航空周刊》在其文章中指出,曾在国际空间站工作过的大部分美国宇航局人员表示,他们支持中国作为更重要的角色加入进来,并且非常希望同来自中国的航天员合作。该刊强调,由美国牵头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几乎把相关领域所有重要的国家都拉进去了”,可是,因美国法律限制,中国一直被拒之于国际空间站的大门外。

  中美航天合作受阻的肇始,是1998年出台的《考克斯报告》。这份名噪一时的文件指控中国“利用发射商业卫星的机会窃取美国机密”。此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商业授权法》,从法律上彻底禁止美国卫星、甚至是包含美国零件的航天器在中国进行发射。 

  如今,中国航天发射的活跃程度有超越美国之势,让一些美国观察家颇有“芒刺在背”的感受。但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意识到:单纯依靠防范无法阻遏中国航天能力的进步,不如采取合作姿态,在交流中引导中国,力求使其按照尽可能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被认为立场偏保守的美国《大西洋月刊》,也对中美航天表现出积极态度。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太空竞争也是美国的机遇》的文章提醒读者:即便在冷战最紧张的时刻,美苏这两个对手也开展过太空合作,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1975年“阿波罗”与“联盟”号飞船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的交会对接实验。同时,中国与欧盟也存在广泛的太空合作,这并没有给欧洲国家带来任何意外。文章进一步对比说,在政治层面时而存在尖锐分歧的美俄两国,仍在国际空间站和商业航天领域密切往来;相比之下,同为主要航天大国,中美现在“似乎很不正常”,两者潜在的太空合作领域严重受限,几乎处于全面中断的状态。

  《航空周刊》则提出建议:美国现在愈发关注亚太,鼓励中国在解决政治和经济分歧时发挥建设性作用;从长计议,华盛顿应认真考虑美苏合作的经验能否适用于中国。

  合作愿景与“威胁论”并存

  目前,中国是美、俄之外惟一一个能独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美国《太空》网站指出,无论怎样,中国的航天计划“值得各国政策制定者严肃对待”。如果中美航天器在实现合作后具备在轨对接能力,那么,中国的飞船不但能扮演美国宇航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避难所”乃至承担救援任务,其他国家的飞行器也能对中国航天员及其他重要设备提供紧急援助。有了这样的现实需求,双方合作的基础将更加深厚,合作的前景也会更美好。

  一些外媒的报道反映出美国自身的矛盾心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称,在美国,是否该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总会引发激烈争吵。赞成派认为太空原本就是全世界的,谨小慎微只能导致退步;反对派则害怕技术转移会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对自身构成威胁。

  《华尔街日报》则援引部分观察家的论调称,中国的载人登月及其他太空计划都有军事意义,中国军队可藉此获得有关远程通讯、测绘、导弹和反卫星等方面的经验。在这种逻辑下,美国成了中国太空计划的“剑锋所指”。五角大楼也猜测,中国正通过太空计划摸索美军的软肋,并断言,“一旦发生冲突,解放军能在第一时间摧毁美国卫星”。

  当然,同样有不少人相信,美国在太空领域仍保持明显优势,只不过受财政因素限制无法兼顾太多,必须有所取舍,这也正是中美在太空领域进行合作的潜力所在。

  针对中美航天合作的现状和愿景,德国《柏林日报》以旁观者姿态进行了总结:中国已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许多美国业内人士企盼中美重启航天合作。然而,相比具体技术,外界更关注中国此后会扮演什么角色,尤其是其军事目的。同时,的确有不少人相信:双方一旦合作,中国将比美国更能从中受益,有朝一日取代美国的航天霸主地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