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2013年中国军力报告》全文(4)

2013年05月10日 10:25  新浪军事 微博

  1、提供重要保障力量,加强党的领导。

  2、提供强大安全保障,守卫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

  3、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强大战略支持

  4、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官方文件,这些历史使命背后的推动因素有: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中国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首要任务,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目标相结合的意愿。政治局委员兼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于2005年指出,“新的历史使命蕴含了党对军队的新要求,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变化,于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保持一致。”为了实现军事现代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会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及救灾行动,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会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更多向其他军队学习的机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将继续提升其后勤及运输能力。

  影响中国领导层观念的因素

  中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内,中国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保卫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内稳定。尽管中国认为国内稳定是第一要务,但是中国官方文件显示,一些要素使中国安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经济要素。持续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系列经济要素可能破坏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这些要素包括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了缓解经济过热,中国领导人将2011年到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由8%下调至7.5%。中国将面临的其它经济风险包括全球贸易模式的转变,国内资源短缺及劳动力短缺致使工资上调。

  影响中国利益的区域因素。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对中国保持平稳的对外关系带来了挑战。中国担心区域内国家会通过和美国合作来增强其军事实力

  国内问题。中国共产党将治理腐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透明度和责任感视为其长期奋斗目标。这样做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阿拉伯之春和茉莉花革命是国内动荡的典型案例。

  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领导层越来越担心环境问题会威胁经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和中国的国际形象。

  人口因素。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不断降低的双重威胁,出生率已经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寿命增长可能迫使中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社会和卫生服务事业,而不断降低的出生率会减少中国廉价青壮年劳动力,这廉价劳动力是这30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国在能源相关问题上的合作、投资不断增多。中国在50多个国家建设或投资了能源工程项目。中国在能源资产上投资巨额资金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中国越来越依靠能源进口来维持经济增长。第二,能源工程是投资中国巨大外汇储备的有效手段。

  除了保障能源供应之外,中国政府还希望增加能源生产者和能源运输方式。尽管对中国来说能源独立是不现实的,考虑到人口和人均能源消费的增长,中国仍然想维持自己的能源供应链。

  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占其原油消费的58%左右;保守估计,到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会达到其原油消费的2/3,到2030年,会上升到3/4。中国通过从波斯湾、非洲、俄罗斯/中亚进口原油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原油需求,中国进口原油总量占中国能源总消费的11%左右。

  中国第二大能源战略目标是缓解自身对海上交通线的依赖,特别是对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的海上交通线的依赖。2011年,中国85%的进口原油都从南海和马六甲海峡运输。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分离原油管道是中国增加原油陆路供应所作出的努力。中国将于2013年年末或2014年年初完成一条绕过马六甲海峡,从缅甸等国将石油运往昆明的输油管道。通过这个管道运往中国的石油将由沙特阿拉伯和其它中东及非洲国家提供。

  考虑到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新的输油管道的建立只会轻微缓解中国对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海上原油交通线的依赖。此外,中国还从中东、非洲等国输入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对中国来说,这会使战略型海上交通线显得更加重要。

  2011年,中国用管道运输从土库曼斯坦进口了143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其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6%,该管道经过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该管道每年可以运输40亿立方米天然气,运输量甚至可以达到每年60亿立方米。还有一条每年能从缅甸输入12亿立方米的管道正在建设过程中,估计将于2013年年末或2014年年初完工。这条管道和穿过缅甸的原油运输管道相平行。中国正和俄罗斯协商建立年输入量可达6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运输管道;由于在价格问题上存在分歧,协商还未能达成。

  2011年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商

国家 数量 (每天1000桶) 占进口原油的百分比(%)
沙特阿拉伯 1010 20
安哥拉 626 12
伊朗 557 11
俄罗斯 396 8
阿曼 365 7
伊拉克 277 5
苏丹 261 5
委内瑞拉 231 5
哈萨克斯坦 225 4
科威特 192 4
其它 956 19
总量 5096 100

  关于中国地区和国际地位的内部讨论

  中国领导层沿用了前国家最高领导人邓小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方针政策:冷静观察;站稳脚跟;冷静处理问题;隐藏我们的实力,等待时机;善于韬光养晦;绝不称霸。该方针表明邓小平认为专注于国内发展和稳定,规避风险,避免与世界大国正面交锋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中国利益。2010年12月,国务委员戴秉国特别引用邓小平的方针,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寻求扩张和称霸。他还强调“隐藏实力,等待时机”的说法不是障眼法,而是指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耐心。

  然而,有些中国学者怀疑,在中国在国外的利益不断增长,中国实力不断提升的现实条件下,邓小平的政策方针是否能够赢得认同。邓小平时代之后,中国过分依赖海上贸易,中国的安全利益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海军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其能完成1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法完成的任务。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新型关系。在与美国官员举行的会议中,中国高层不断强调在大国之间建立新型关系。新型关系的意思是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基础上的中美合作关系。这个概念也表明了中国树立大国形象的愿望,亚强调了中国希望避免冲突,维护其和平崛起。

  中国的领土争端

  在整个历史上,中国在领土争端中使用的武力都不同。一些争端引发了战争,如1962年中国与印度的边境冲突及1979年与越南的冲突。20世纪60年代与前苏联的争议性边界差点引发核战争。随后,中国一直愿意对邻国采取妥协与让步。1998年以来,中国已经解决与六个邻国的了十一个陆地领土争端问题。有些争端因为专属经济区 (EEZ) 问题和对近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中国东海约有7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和1000多亿桶石油储量。日本主张从两国分别划一条等距线以明确两国的专属经济区,而中国宣称延伸大陆架以外的等距线到冲绳海沟(几乎到达日本海岸)。2009年初,日本指责中国违反2008年6月的一项协议,该协议要求联合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田,并声称中国单方面在分界线下钻孔,开采日本的储备资源。中国,日本和台湾一直对三者附近的钓鱼岛的所有权争端不断。

  中国南海对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安全有重要作用。东北亚地区的石油运输和海上贸易严重依赖南海航线,包括运送到日本、韩国和台湾的80% 的原油。中国宣称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及在“九虚线”以内的陆地领土拥有主权——这与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宣称部分或完全冲突。台湾占据了南沙最大的岛太平岛,因此也认为属于台湾的领土。2009年,中国抗议马来西亚和越南仔南海的大陆架主权声明。在对联合国委员会的抗议中,中国将九虚线以内的领土划为其主权领土,并重申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近年来,中国与印度的政治与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但两国之间的紧张气氛在它们4057公里长的共同边境上仍然存在,尤其在阿鲁纳恰尔邦(中国声称是西藏的一部分,因此该部分领土属于中国)和青藏高原西端的阿克赛钦地区。2009年两国都加紧维护自己的主张。中国试图阻止印度从亚洲开发银行贷款29亿美元,声称其中的部分贷款印度将用于在阿鲁纳恰尔邦的水利工程建设。这代表中国首次试图通过多边机构来解决这一争端。阿鲁纳恰尔邦当时的州长宣布,印度将在该地区部署更多的军队和战斗机。某印度报纸报道称中国违反边境条例的行为从2011年的180起增加到2012年9月的400多起。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