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军事评论网4月20日报道,中国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成飞)研制的FC-1“枭龙”轻型多用途歼击机从2010年开始批量装备巴基斯坦空军,代号JF-17“雷电”,随后开始亮相国际舞台,一直备受关注。中国正在为枭龙战机研制国产发动机,代号WS-13“泰山”,系RD-93的中国版本。
JF-17由中国成飞和位于卡姆拉市的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联合批量生产。2010年巴企业组装的两架飞机参加范堡罗航展,成为这种新型歼击机在国际航展上的首次公开亮相,尽管其验证机早在2003年就已在中国首飞。此前其“真身”从未出现在航展上,哪怕是在珠海航展,也只是以模型的形式露面。
俄媒称,重达10吨、配备相对先进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的JF-17轻型歼击机很快就被记者戏称为“21世纪的米格-21”。确实,JF-17就是以苏联传奇歼击机米格-21的中国版歼-7的传承者在中国诞生的,但它能否像米格-21一样风靡全世界,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目前只有巴基斯坦空军采购JF-17,有关中国空军的采购意向暂时还不得而知。不过,已经有一些国家对这种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要是传统上主要采购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歼击机的国家,他们财力有限,无法购买西方生产的较为昂贵的飞机。JF-17在范堡罗航展上的首秀可以说正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努力,向国际市场积极推荐这种产品的开端。
中巴JF-17轻型歼击机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巴基斯坦空军开始考虑装备新型歼击机,替换当时已经老旧的F-6(苏联米格-19的中国版),以及也将逐步退役的F-7(米格-21的中国版,其F-7P型号大量供应巴空军)歼击机。在“佩刀II”项目框架内,中巴研究了使用西方现代化设备彻底升级F-7战机的可行性问题,并且吸引美国格鲁曼公司参与。1987年1月中巴美签订三方联合研发合同,但是结果令人沮丧,飞机不仅在价格上比美国向巴基斯坦推销的单价1300万美元的F-16还贵,而且在技术战术性能和使用能力上也不如F-16。1989年美国政府对华实施制裁,禁止美国公司与中国合作,格鲁曼公司被迫退出合作项目。在失去美国伙伴的情况下,中巴继续推进“佩刀II”项目的努力未能成功。
1990年美国开始对拒绝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巴基斯坦实施制裁,从而使中巴两国都没机会得到必要的西方航电设备。与此同时,中国成飞也在单独进行F-7后继机型的研制工作,工程代号“超-7”。1992年2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建议巴基斯坦在投资对等、风险共担的条件下参与项目合作,计划在第一阶段为“超7”配备中国自主研制和生产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同时充分考虑日后采用西方产品的可行性,规定将来由已经拥有维修中国歼击机和零配件生产经验的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组装量产型飞机。
1994年初,巴空军接受了中方建议。1995年1月双方签订相关意向协议。1998年中巴签订联合研制和生产新型歼击机的政府间协议,正式规定其在中国的代号为FC-1。“FC”是“Fighter China”(中国战斗机)的缩写,表明它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歼击机。1999年6月中巴双方签订“硬合同”。但是随后再次遭受打击,印巴卡吉尔冲突致使巴基斯坦再次遭到西方制裁,使一系列潜在的欧洲先进航电设备供应商无法继续参与该项目,其中包括法国萨基姆通信公司和汤姆逊公司,以及英国BAE系统公司。
俄媒称,中巴坚持克服一切困难,无论如何都努力继续推进FC-1项目。在困难局面下,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制造国产飞机,用较长时间进行飞机试验。如果巴基斯坦继续坐等符合自己要求的西方现代化机载设备恢复供应,可能会对飞机研制进程造成较大延误,因此2003年1月中巴签订了为首批FC-1试验样品机配备中国自主生产的机载设研制的简化版配置合同。
与此同时,中国成飞继续全速生产首批FC-1歼击机验证机,其动力装置选择俄罗斯研制的带加力燃烧室的RD-93双路式涡喷发动机,它是米格-29歼击机采用的量产型RD-33发动机的改进型号,适宜单发战机使用。RD-93改型发动机与RD-33基础型号不同,它使用低位配置的传动匣、新型机身紧固件和改进型控制系统,但在其他方面的重要参数保持不变,比如额定推力、耗油率、重量和尺寸等。2002-200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克里莫夫公司为中国FC-1原型机供应了首批RD-93发动机试验样品。成飞随即生产了6架FC-1原型机,其中4架用于飞行测试。
第一架原型机PT-1于2003年夏天完备,当年8月25日成功首飞。当日巴基斯坦空军宣布为计划采购的FC-1飞机命名为JF-17“雷电”,其中“JF”是“Joint Fighter”(联合战斗机)的缩写,强调项目的国际性和中巴合作成果,数字“17”象征着该机将是巴空军在美国F-16之后装备的最先进的歼击机。第二架原型机PT-2主要用于静力测试。第三架原型机PT-3成为第二架飞行样品,于2004年4月9日升空。两年后的2006年4月28日,第四架原型机PT-4加入飞行测试项目,除了和前两架飞行样品一样测试飞机稳定性能、可操作性能、机动性能、起飞着陆性能和主要系统运转情况之外,PT-4原型机还开始测试中国自主生产的航电设备。第六架原型机PT-6跟PT-4的试验任务类似,该机于2006年9月10日首飞。此前生产的第五架原型机PT-5主要用于静力和寿命试验。FC-1/JF-17所有原型机的地面和飞行试验都在中国进行,包括成飞公司飞行基地、中国阎良空军飞行研究中心和中国空军靶场。
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从2004年春天开始积极参与试验。巴空军飞行员哈克少校和哈比布少校2004年4月10日首次驾驶第3架JF-17原型机试飞,在英国和中国培训的巴空军4名飞行员随后加入试验。尽管首批飞机是在中国境内生产和试验,但是巴基斯坦专家从最开始就积极参与项目工作,从拟定技术性能要求和飞机构想,到直接参与设计、制造和试验。为了加强协同工作,巴基斯坦1995年2月成立“超7”工程管理处,2003年10月更名为JF-17工程管理处,先后由巴空军多名副元帅负责。
俄媒称,成飞最初研制时计划把FC-1作为F-7的进一步发展型号,最后却为新型歼击机带来的全新的面貌。实际上FC-1只在尺寸(长14米,翼展8.5米,机翼面积24平方米) 、重量(空重6450千克,标准起飞重量91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400千克)和机关炮口径(23毫米)上与F-7相似,其他方面已经完全不同。它采用两侧肋下固定进气道,从而在机艏释放一定空间,安装先进的机载雷达(暂时使用中国KLJ-7脉冲多普勒雷达)。
飞机采用三角翼,有相当先进的前缘凸齿,使用多数第四代歼击机典型的一体机身布局。机翼增升装置,包括襟翼和前缘缝翼,能够根据速度和仰角自动控制飞机,提高机动性能。飞机控制系统采用兼顾电传和机械控制模式的综合解决方案,其中电传系统负责控制飞机俯仰,传统机械控制系统负责控制滚转和航向,保证飞机稳定性能。它使用现代飞机典型的既经济实惠,又能产生较大推力的双路式加力涡喷发动机,玻璃座舱内的仪表设备主要包括3台大型多功能显示器和1台平视显示器。
中国成飞在飞行测试原型机的同时,不断消除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后开始生产首批8架预产型JF-17,供巴基斯坦空军部队试用。2007年2月,首批两架从中国运抵巴基斯坦,在卡姆拉市巴航空联合体完成最后组装,编号07-101、07-102。3月2日,巴空军JF-17试验和评估飞行大队拉菲克中校和拉扎少校驾驶两架飞机进行通场飞行测试。3月23日,巴空军两名飞行员驾驶两架最新型JF-17歼击机参加在伊斯兰堡举行的巴建军节阅兵活动。一年后剩余6架预产型JF-17从中国运抵卡姆拉,其中编号07-103、07-104、07-105的飞机于2008年2月交付,编号08-106、08-107、08-108的飞机于2008年3月交付。在当年3月23日巴建军节阅兵式上,4架JF-17歼击机以密集战斗队形飞越首都上空。
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不仅像某些工厂一样利用“焊接组装”的方法生产JF-17歼击机,积极生产飞机零配件和部件,而且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持续扩大JF-17生产、维护保养和修理能力。2008年1月22日巴航空联合体JF-17生产线正式启动,2009年11月23日巴方生产的首架JF-17正式下线,编号09-111。到2010年7月,共生产16架JF-17,包括8架预产型和8架量产型,编号至10-116,其中6架直接在巴基斯坦境内生产,编号10-113、10-114的两架飞机参加2010年7月的英国范堡罗航展。遗憾的是当时只进行了静态展示,没有飞行表演。
俄媒称,现在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的生产能力已经相当不错,能够年产15-25架JF-17,平均每月1-2架。今后巴方在联合生产中的比例将超过50%,目前显然仅定位于个别零件和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总装。巴方项目负责人透露,JF-17歼击机每批次生产数量为50架,前后批次产品有所区别,主要是后期产品对早期产品暴露出来的一些缺陷进行不断的完善。首批50架飞机在2012年年底前装备巴空军。2009年3月7日巴空军签订了42架量产型飞机采购的初始合同,此前8架定型批次产品。根据计划,到2015年前巴空军应当装备150架JF-17,总需求量预计为250架,今后应当全部替换巴空军现役F-7、“幻影”歼击机和A-5歼击轰炸机。巴空军第一支JF-17分队是2007年2月20日成立的试验和评估飞行大队,装备8架预产型JF-17,负责实际掌握新型飞机,完成部队使用试验,起草JF-17飞行、战斗使用和技术维护条例。2010年2月18日巴空军在卡姆拉附近的明哈斯组建第一支量产型JF-17常备作战部队,即第26飞行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