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杨琼、李唐):2011年,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首次宣布,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艘废旧的航母平台就是从乌克兰买回的“瓦良格”号。如今,已改造为辽宁舰的首艘航母已完成了入列海军、舰载机起降、靠泊母港等阶段性任务,并顺利出海开展了相关试验和训练。如今,站在巍峨的辽宁舰,已很难想象她刚刚抵达港口时锈迹斑斑的样子。从一个废旧的航母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战舰,辽宁舰的改造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历程?漫长的科技攻关之路又有哪些重重障碍?
“当年进到机舱里面去看就跟物资回收站的感觉差不多,堆着废品、废旧物资。我去看到底整个动力系统,动力装备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进去一看心里是冰凉冰凉,满目疮痍。”说这些话的人叫黄东煜,他是海军驻哈尔滨某军代室的总代表,在航母改造的过程中负责动力系统的改造。军代表是航母改造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代表军方负责航母、舰载机等装备的质量监督和实验试航的检验验收,被认为是航母建设的“监造官”。
在航母整个改造过程中,动力系统的恢复可能是最为艰难的。海军驻大连造船厂军代室总代表杨雷说:“实际上这个船最难的还是动力系统的恢复,因为我觉得其它的系统都是国内有成熟的技术,可能工作量大一些,繁复一点,但真正的难度还是在主动力的恢复,这个船跑不起来的话,其它都没有办法说。”
动力系统堪称航母的“心脏”,全舰续建工程的核心关键,军代表大胆提出一个动力单元提前带桨动车、牵引整个动力系统率先运行的设想。半年内,所有单元相继实现带桨动车,提前具备首航技术条件。
黄东煜说:“还能修复的我们就修复,不能修复的就重新给它研制。把一些技术要求,技术参数给它解读,通过解读重新来确定我们的技术要求,通过研发、实验,包括地面的链条给它恢复起来。有一些设备能用,但是能用也是需要重新安装发动机这些主动力设备的要求,比如说汽轮机的要求,减速器的要求,要重新给它检修,要给它保养,要恢复它原来支持的技术状态,才能运行。”
2011年8月10日凌晨,航母首次离开码头开始自主航行。在动力系统海上试验的关键阶段,黄东煜和其他军代表们全时段蹲守在主机舱内。从首次接到任务到听到发动机的轰鸣,这段路,他们走了8年的时间。而机舱内震动的噪音在黄东煜看来也无比的美妙。
航母续建工程热火朝天,歼-15舰载机研制也如火如荼。9个月设计发图,24个月部装开工,创造出中国飞机研制绝无仅有新纪录。
固定翼舰载机的建造对中国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包括折叠翼、拦阻钩等装置都是研制的重点环节。除了舰载机的研制,如何让舰载机顺利实现着舰也是改造过程的重点。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不仅仅是跑道的长度发生变化,而且降落模式也完全不同。高速的飞机必须精准地落在航母甲板尾部的4根阻拦索之间。阻拦索装置涉及机械、电气、液压等诸多技术,是硕大而庞杂的工程。阻拦机安装平面精度高达十万分之一,其安装精度堪比神州飞船与天宫一号外太空对接。
舰载机阻拦原理看似极其简单,技术却十分复杂。比如其中结构独特的阻拦索支撑系统,它是一种使阻拦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装置,以便于勾住舰载机尾钩,既不能过高绊住战鹰的“双脚”导致偏倚,又必须赶紧拉住战鹰“尾巴”将其逼停。历经千百次的磨合试验,该军代表室把一套性能稳定的阻拦装备安装上舰。
随着歼-15舰载机首次着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舰载机终于有了自己的“生命线”。海装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局副局长陈放说:“这几年走过来,最大的风险现在回头看看还是舰载机上舰,我们所有的舰面保障系统,我们叫航空保障系统,这个系统完全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所以网上有很多传说,是引进的或者是买的,或者是乌克兰带的,都不是。我们整个从飞机的引导,然后落舰阻拦着舰,然后再能够让它滑跃起飞,核心是三块,一个是远程引导作战,二是能够平安、安全地降落,三是能够安全地起飞。所有跟这三个核心动作相关的系统、设备都是我们国产。”
从一个废旧的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航母,陈放经历了航母改造8年的全过程。在陈放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除动力系统等原自带设备外,航母的核心系统全部是国产自主研发的。“这艘船上所有的作战指挥的系统、航空保障的系统都是自主研发的国产的。或者说是航母的核心这一块都是国产的。”
原标题:从“瓦良格”到辽宁舰——航母“监造官”的科技攻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