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1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需构太平洋和印度洋战略 尽管中国拥有299.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但至今中国仍没有一个完整的海洋战略。同时,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
在黄海,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在东海,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我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在南海,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尚处于争议中,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声称对南海某些区域拥有主权。
而且,海洋争端非传统安全威胁性日益突出,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需要中国尽快制定国家海洋安全战略。
中国在宏观战略上应将海洋安全战略置于国家战略之中,不断提升全民族海洋战略意识,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而在微观战略层面,中国应积极、灵活地妥善处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海权问题与海洋权益争端,维护好中国的海洋权益。
因此,中国应尽快构建“两洋”战略(印度洋战略和西太平洋战略),坚决捍卫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与领土统一,营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与海洋秩序的建设。具体而言:
第一、成立国家海洋安全委员会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积极妥善地处置与相关国家的海洋纠纷,积极推动海洋资源开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变化,中国海洋权益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许多矛盾日益凸显,围绕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形成新的挑战。我国既要坚决维护好国家的海洋权益,又要注意建设和谐的海洋国际环境。在应对处置岛屿争端过程中,中国应尽早成立国家海洋安全委员会,对外代表中国政府统一处理协调中国在海洋权益、海洋开发与海洋争议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中国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平衡。而陆地边界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安全战略中的重心。
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中国不可能发展全球性的海权,中国的反制不会对美国的全球海洋霸权构成威胁。因此,中国应积极加强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加强彼此的战略关切,积极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规避或减少冲突。
同时,中国应主动加强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战略反制举措。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原则,积极探索和平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新途径。
最近,日本安倍首相访问了东盟三国(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这是安倍再度出任日本首相后的首次出访,提出了有关亚洲外交基本方针的“安倍主义”,主张使亚洲经济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重生,积极在亚太地区构筑对华包围圈。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的日趋崛起,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日趋上升,特别是在东南亚影响力与日俱增,安倍希望在包括东盟、印度及澳大利亚在内的亚太地区构筑双边、多边等多重关系,构筑“对华包围圈”。
而且,安倍还致信北约联手应对中国的“海洋崛起”。
新年伊始,美国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新一个财政年度的《国防授权法》,第一次将“钓鱼岛防卫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写入了该法案,并明确美国反对第三方通过“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来解决问题。此举表明了美国政府放弃了在钓鱼岛问题上“不选边”的立场,美国在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上直接支持了日本政府,严重影响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意志。
安倍在接受TBS电视台采访时还表示,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任何交涉的余地,而且安倍政权正着手制定陆海空一体化的“综合防卫战略”,将中国列为主要牵制对象。
周边海洋挑战势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中国的战略形势面临着两个南北夹击:南海与东海面临着冲突的可能性和美、日联手与合围的危害性。日本积极对华进行“围堵外交”,主动拉拢韩国、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等亚太国家对抗中国。欲借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谋求中国向日作出外交让步。而奥巴马政府主张重视亚太地区,积极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强了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强化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
中国必须妥善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确立处理南海问题的新理念,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国际化。客观认识区外力量向南海地区的渗透,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在中国海域面临建国以来最复杂的态势下,中国构建“两洋”战略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中国只有尽快构建具中国特色的“两洋”战略,继续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推进蓝水海军建设,统筹其他兵种建设。以围绕建设航母战斗群为中心,加速中国首个航母战斗群形成战斗力,引领中国海军编制体制、舰船装备、军事训练以及作战运用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应对海洋挑战,积极作好军事反制措施的准备工作,积极破解海洋困局,才能突破美、日等国的战略遏制,坚决击破安倍构筑的对华包围网,彻底粉碎企图围堵中国的阴谋,在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绝不退让,以确保中国的核心利益及海洋权益不受侵害。
第三、中国 “两洋”战略的内涵:
中国作为太平洋西岸的贸易强国,必须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海洋战略。而 “两洋”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重心。就地缘政治而言,中国的“两洋”战略即指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海道是中国的咽喉要道,中国每年近三万亿美元进出口货物的大部分都经过此,太平洋的安全尤其是西太平洋的安全,是中国成为贸易强国极为重要的一个前提。中国必须用全力保证其安全与畅通。
而构建中国特色的“印度洋战略”则成为中国“两洋”战略的重点。
印度洋是中国通向南亚、中东、西亚和欧洲、非洲重要的交通、贸易、能源通道,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印度洋是中国走向海洋、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通道。中印关系是中国构建印度洋战略的核心,中国应继续深化与印度的双边关系,将发展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列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内容,并积极利用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的关系,寻求战略支点,积极按照国际惯例打造海外战略支撑点,适时建立军事基地,打通印度洋的陆上通道。中国在平等、互利与发好协商基础上,在他国建立相对固定的海外补给点、人员休整点以及舰机靠泊与修理点。
未来十年内,中国有望在印度洋地区最终形成以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为核心的北印度洋补给线,以吉布提、也门、阿曼、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为核心的西印度洋补给线,以塞舌尔、马达加斯加为核心的中南印度洋补给线的三线远洋战略支点态势,从而丰富中国“印度洋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有效承担维护国际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稳定的大国责任和能力。
并尽早启动打通克拉地峡的计划,克拉地峡对中国构建“两洋“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变欧亚贸易路线,而且可以缩短中国对欧洲、非洲的贸易航程,提高运输安全性。进一步发展与缅甸的战略伙伴关系,借助缅甸走向印度洋。
早日建成泛亚铁路,打通大西南陆上通道,直达印度洋。中国积极构建“印度洋战略”,可以打破岛链封锁与马六甲困局,跳出美、日等国的战略包围圈,大幅度增强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战略处境,加速中国的复兴崛起,并改变世界格局。同时,中国应利用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和传统上的基础,建立和长期保持在波斯湾地区的军事存在。
第四、中国“两洋”战略的目标:
中国“两洋”战略的目标是采取先易后难策略,明确“两洋”战略方向,有效开拓中国的出海口,实现“两洋”出海的战略构想,全面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使中国走向世界性海洋大国,从而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具体而眼:
中国“两洋”战略的近期目标是设法减少海洋问题可能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威胁或损害,不断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建设,继续完善海洋领域的政策与法律制度,为收复岛屿与岩礁创造有利条件。强化对海洋岛屿的管辖管理,加强领海基点、岛屿、礁石以及相关重要水域的航标建设,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维护海上航行秩序,主动参与国际海事规则等方面的制定,提高话语权。主动与有关国家建立相关磋商机制与海上安全对话机制。
中国“两洋”战略的中期战略目标是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国家综合性的力量,积极努力解决相关海洋争议问题,实现区域性海洋大国目标。具体目标为,逐步收复和开发他国抢占的岛屿和岩礁,并采取自主开发为主、合作开发与共同开发为辅的策略。
中国“两洋”战略的远期战略目标是最终成为世界性海洋大国,全面处置和解决海洋问题,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充分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资源。
简而言之,中国的“两洋”战略就是东出太平洋,确保中国现代化成果不受到任何威胁,必须破除所谓第一、第二岛链,有效控制第三岛链的威胁,维护国土安全,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同时,西进印度洋,维护中国的能源与贸易安全。因此,中国的“两洋”战略构成了21世纪中国国家安全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21世纪应该是“中国的两洋世纪”。中国必须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两洋”战略以适应全球地缘政治中心向亚洲转移的事实以及中国地处亚洲中心的地缘政治地位。
总之,中国在构建“两洋”战略中,必须着眼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海外利益拓展,确立“两洋”战略取向,研究制定中国可能参与的海洋通道范围及运营方式,保障中国的海洋战略运输通道的安全,真正实现陆海通达的目标。加强强军战略,特别是要不断加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军事演练,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制定中国“两洋”战略的路线图,以太平洋为重点,以印度洋为发展目标,促成区域互动格局,使中国“两洋”战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从而为实现中国的复兴崛起创造更为有利的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