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中国要建成飞行化陆军需列装大型运输机

2012年12月27日 10:21  解放军报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未来信息化战场上,一体化联合的多维空间力量与行动的整体对抗,突显低空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性。

  ●陆军转型,是当今世界军事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在空军争相向太空化迈进、海军继续向航母化迈进的背景下,陆军如果不能阔步迈开飞行化步伐,就难以跟上未来战争的节奏。

  只有借助陆军航空兵优势,才能构建完整的低空作战体系

  从海湾战争到本世纪初,强国陆军地面力量始终与直升机并驾齐驱,促使飞行化陆军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越南战争中,美军投入数量庞大的直升机并成功创立“空地一体战”理论;中东战争,阿方使用直升机作为先锋曾一举突破以色列防线;马岛战争,英军使用直升机垂直机降有力配合了正面登陆作战;美第101空中突击师在海湾战争中借助直升机实施垂直保障,完成了“陆上蛙跳作战”。上述军事实践,让我们想起英国陆军少将格里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胆预言:未来50年内,空中机动的急剧增加将开创新的地面战场,占据统治地位的将是以武装直升机为主的空中机械化部队。

  战场重心不断向低空位移,为飞行化陆军发展开辟了空间。低空是衔接地面战场与中高空战场的必经纽带。纵观世界低空作战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飞得更高的空军战斗机并没有很好地主导这一战场空间,直升机则以其夺取低空优势快速制胜的能力大显身手。美陆军1965年就组建了以直升机为主的空中突击师,并发展成为“贯穿所有战争低空”的重要工具。据统计,自2001年10月以来,美陆军航空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已飞行500多万小时。可以说,随着以远程投送和战役战术机动为核心的高机动作战成为基本作战样式,陆战场重心向低空位移的趋势已渐渐显露。

  只有借助陆军航空兵优势,才能构建完整的低空作战体系。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空中悬停”“贴地飞行”“多方向起飞着陆”等特点。与地面作战平台相比,在快速反应、兵力与火力机动、信息攻防等方面优势明显。传统的旋翼技术已将直升机飞行速度提高到350公里/小时左右,航程达到500-600公里。但当前直升机大国仍不断推出新概念、开发新技术,进而引发直升机世界一场高速度、远航程化革命,并拓展到隐身化、智能化、无人化领域。这些无疑增强了陆军的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对复杂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使陆战形态更富于立体性、多样性、突然性。

  军事强国的经验教训,折射出建设陆军航空兵的基本路径

  要形成飞行化陆军的重拳,必须维持相当数量规模的直升机。

  长期以来,美俄两国直升机数量一直占据世界前两位。总人数不足50万的美国陆军拥有各型直升机5000余架,每个作战师均辖有战斗航空旅,陆军总部还掌握着数个直属战斗航空旅。俄罗斯直升机部队经过前苏联解体前后的考验,目前仍拥有各型直升机近4000架。2020年前,俄军还将采购上千架直升机。

  技术决定战术,理念影响战力。美国陆军航空兵最初只是用于为炮兵指示弹道,后来拓展到战场搜索救护。越南战争中,美军总结投入大量运输直升机反遭重创的教训,着力发展武装直升机并发明了空骑兵战术。冷战时期,美苏直升机的发展理念形成鲜明对照:美军直升机主要用于对付苏军装甲集群;苏军直升机则主要用于空战中保护装甲集群。俄罗斯在总结车臣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造直升机研发与运用,在开发大型运输直升机和智能型直升机等方面独树一帜。近年来,军事强国还结合空战发展趋势,勾画出直升机高速化、无人化、隐身化、智能化蓝图,将推动陆战场的进一步演变。

  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可有效充实直升机发展战略内涵。除军事用途外,现代直升机还广泛活跃在民航运输、抢险救灾第一线。因此,当前不少国家都选择了军民融合的直升机发展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推行的“军民一体”直升机发展战略,有效增强了直升机工业的生机活力。2010年12月,美国陆军协会还专门就此出台了《陆军航空兵的全频谱行动》。

  顶层规划不足或失当,将直接影响陆军飞行化建设效率。俄军直升机部队经历了苏联解体的重大变故,隶属关系在陆军和空军之间多次反复,主管机构也历经数次裁撤,客观上影响了其陆航实力。美军在发展信息系统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军兵种各树烟囱,空域管理也一度混乱,空军战斗机误击陆军直升机事件频发。曾投入巨资且立项长达20多年的RAH-66“科曼奇”于2004年被迫下马,则是因为其针对前苏军坦克集群制定的军事需求已经跟不上美军转型需要。可见,要想在飞行化陆军建设中少走弯路,减少浪费,必须搞好顶层设计。

  迎接旋翼下新革命挑战,探索我军特色的陆航发展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要让我陆军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下多方面的功夫。

  着眼直升机部队有机融入整个陆军,构建飞行化陆军作战力量体系。有必要加速形成飞行化陆军基本理论,使陆军航空兵作战运用在条令层面得以认定;通过科学编配与其它兵种密切融合建立协同关系,使直升机部队有机融入整个陆军。同时,还应加强武器平台建设,适当列装武装直升机(包括无人直升机)、大型运输机、地效飞行器、空降装甲车辆等装备,并加大联合训练力度,通过模拟训练、网络对抗和实兵演练提升飞行化陆军实战能力。

  打破军兵种间的壁垒,扫清战场力量有机融合的障碍。必须大胆突破以地面力量和行动为主组织协同的思想藩篱,继续发展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力求实现上至各级指挥所,下至单兵、单车都能够召唤陆航。同时,还应积极整合要素,将陆军的侦察、通信、电子对抗乃至后装保障尽可能使用在直升机平台上,并大力开发用于侦察、打击的无人直升机,将其合理编配至陆军部分队。直升机的保障也必须融入地面机动部队之中,确保弹药、油料等战场消耗大的物资保障实时、充足,让直升机能够不间断使用。

  信息化是托举飞行化的翅膀,网聚能力则是检验陆航战斗力的重要标志。提升低空作战力量体系网聚能力,就要以直升机的信息系统作为主要节点,提升陆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侦、控、打、评、保等能力。同时,还应通过信息网络使直升机与地面作战单元互通,增强直升机侦察能力和通信中继能力,实现侦察和打击的无缝对接;通过抬高侦察设备和指挥平台,发挥高位势的观察和网络化的指挥优势,从空中对陆战场进行指挥和调控;通过增强电子对抗能力,对敌预警和侦察系统实施干扰,使直升机出动更加隐蔽突然。

  科学统筹战场空间资源,实现不同空域与地面力量体系的有机衔接。从低空延伸至中空、高空甚至空天战场空间,分布着不同飞行平台和错综复杂的信息能量流。位于低空和超低空战场的陆军航空兵主要是填补空军航空兵与地面部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空隙”。信息化条件下的低空陆战体系由诸多力量参与组成,任何一个作战单元能力的不足都会影响到整体作战效果。在加强空地融合方面,不能忽略空中突击力量的配套建设,可逐步实行空地作战力量混编、联训,构建起空地一体、有机合成的陆战力量体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