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30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11月25日发表题为《俄罗斯和土耳其——争斗340年》的文章,作者为斯文·费利克斯·克勒霍夫,编译如下:
所谓世仇即世代相传之仇。欧亚头号强国俄罗斯与东南欧和中东之间的头号强国土耳其的冲突持续了近340年。两国在这段时间里打过12场战争。
尽管两国都曾先后实行3种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包括过渡形式在内),但彼此的对峙依旧。24日,土耳其战机击落了俄罗斯的战斗轰炸机。前面所有这些都是这次事态升级的背景。
这种世仇的根源难以厘清。其中既有纯粹的争霸,也有宗教竞争和民族意识形态。但最主要的是大概永远不会改变的地缘战略利益。
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陷落对希腊人和俄罗斯人来说是历史性的创伤。至少从意识形态角度看,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与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之间的敌意可追溯至15世纪。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的君士坦丁堡。此前,这座大都市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一直在地中海东岸捍卫着基督教文明。此后没过多久,莫斯科大公就要求获得东正教会保护人的地位,并主张自己有权使用“沙皇”称号。“沙皇”是拉丁语恺撒(Caesar)一词的转音,意即“皇帝”。
但直到17世纪,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间的直接冲突都还只是小插曲。情况在1676年发生了变化,当时积极开疆扩土的沙俄开始攻占乌克兰。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间爆发了第一场大战,但胜负未决。双方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约定停战20年。但停战协定5年后就被撕毁。
因为俄罗斯谋求获得通往地中海的入海口,意欲统治黑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谁控制了这两处最窄处只有70米宽的海峡,谁就可以封锁黑海。随着俄罗斯向克里米亚半岛进兵,这两处海峡变成了世界性的战略要地。因对战争的认定标准而异,对这两处海峡的争夺导致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之间爆发了10次或10多次战争。
起初双方互有胜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在军事上占了上风。例如在1770年的切什梅海战:实力远逊对手的俄罗斯舰队依靠出色的指挥和英国顾问的谋划得以在小亚细亚岸边重创奥斯曼帝国的舰队。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欢欣鼓舞,下令建造多座纪念碑来铭记这场胜利。
在整个19世纪,海峡问题仍然是棘手的战略难题。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多次就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航道签署协议——但后者多次撕毁协议。但现在英国改变了阵营:因为这个世界海上霸主觉得,一旦俄罗斯掌握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自己在地中海东部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于是英国支持君士坦丁堡的苏丹政府。
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甚至攻入俄罗斯领土,重创了沙俄——尽管己方也损失惨重。自1815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的欧洲权力格局就此崩溃。在军事和社会上被视为落后的俄罗斯开始与西方对峙。
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接下来在1877年和1878年进行的战争导致了柏林会议。这是在欧洲列强间恢复平衡的尝试。然而,谋求统一斯拉夫民族和强调俄罗斯主权的泛斯拉夫主义民族意识形态在会谈中起了特别消极的作用。有鉴于此,分别位于欧洲东部边缘和东南边缘的这两大强国此后将和平大体保持了一代人的时间真是令人惊讶。
1914年8月,和平告一段落。被民族冲突削弱的奥斯曼帝国看到了机会,打算向正与德国和奥匈帝国激战的俄罗斯复仇:奥斯曼帝国撕毁条约封锁达达尼尔海峡,悬挂土耳其国旗的德国军舰炮轰黑海之滨的俄罗斯城市。协约国列强于是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英国虽然在争夺达达尼尔海峡的战斗中惨败,但奥斯曼帝国在其他战线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击。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因势利导,建立了政教分离的现代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大量领地都被放弃了(在巴尔干的领地早在1914年之前就差不多丢光了)。
沙皇也没从夙敌的败亡中获得丝毫好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但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的世仇为苏联和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土耳其共和国所继承。二战后,土耳其畏惧东北方超级大国的威胁,成为北约的支柱之一,因此在该国也部署有美国的中程弹道导弹。
无论如何,《1936年蒙特娄公约》解决了海峡问题。自此,民用船只在和平时期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军舰则须先向土耳其政府提出通行申请。俄罗斯作为周边国家在这方面享有特权。
但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普京治下推行起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关系又日趋紧张。尤其是因为在安卡拉,雷杰普·埃尔多安不仅同样在推行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而且还笃信宗教。显然,这两个强国之间的世仇仍然在发挥影响。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