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9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行抵达伦敦,展开对英国的国事访问。近两年来,中英关系在经历波折后迅速升温回暖——从卡梅伦访华到威廉王子的王室外交,到英国成为加入亚投行的第一个西方发达国家——这个趋势背后的历史推动力究竟是什么?除了大力发扬经贸合作优势,中英关系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怀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来自伦敦的另一位“中国通”马丁·雅克。】
记者:早上好,马丁。今天是个大日子,你待会儿要参加好些活动吧?
马丁·雅克:我要参加三个活动,今天下午要去议会大厦聆听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明天晚上要出席伦敦市长接待习主席的晚宴;此外还会参加一个小型见面会。
记者:你是个大忙人。好的,我的第一个问题与中英关系总体形势有关。在习近平主席访英前夕,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表示,中英关系正在进入“黄金时代”。你对此如何看待,哪些方面最能体现中英关系的“蜜月期”?
马丁·雅克:英国方面也在用“黄金年代”、“黄金时代”等词语来形容中英关系。这件事很有意思,它其实是英国的“转向中国战略”(观察者网注:pivot to China)。在卡梅伦首相接见达赖喇嘛之后,中英关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英国领导层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中英关系开始回暖时,英国方面十分主动地向中国示好。
记者:是的,这也引出我的第二个问题。我注意到英国人对习主席的国事访问持非常多样化的态度:财政大臣奥斯本说英国要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卡梅伦首相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访时再次强调英国“希望成为中国强有力的伙伴”;然而许多英国新闻媒体却刊文批评英政府所谓“讨好”中国;有人认为中国只不过是个大市场,不足以取代传统的西方联盟关系;某些异见人士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声音得到放大,等等。你是观察者网的老朋友了,我们当然知道你个人的看法,但你能否谈谈英国大多数公众的普遍看法呢?
马丁·雅克:确实如你所说,舆论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英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不断在发生变化。我大概1997年时开始在《卫报》上发表文章,当时他们不接受任何关于中国的文章,除非你谈论当年的学生运动。当时的英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有谴责中国政府才符合政治正确。当年英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相当负面:你们是个共产主义国家,你们的经济转型不可持续,不尊重人权等等。再加上中英远隔万里,人民之间交流很少,有很多误解。
后来随着两国人民交流增多,英国人意识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看到中国的另一面,到今天我们打开电视甚至能看到中国教师来英国给学生们上课。中英关系整体上一直在发展进步。
以左派的《卫报》为例吧。从前他们高度关注中国人权状况,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其实它反映出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传统态度,那就是“你们中国人怎么这样,为什么你们不能和我们一样?文明的国家应该像我们这样。”
英国乃至西方的对华心态有两大荒谬之处。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行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一样;其次,西方必须理解,中西文明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中国不会成为西方,中国将朝着其特有的方向发展。许多英国人不理解,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有超过6亿人脱离了贫困,占全球脱贫人口的大多数,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作出的伟大贡献。
随着我们对中国了解更多,情况有所好转,但未来还需继续调整心态,因为世界从没见识过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第二号强国。
记者:是什么标志性事件或力量在推动英国人对华心态发生变化呢?中英关系从冷淡转向亲近,到今年年初英国加入亚投行,一些发生得似乎有些突然?
马丁·雅克:根本性的推动因素是中国的崛起……
记者:但你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减缓,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人为何如此热情地“讨好”中国?
马丁·雅克:(笑)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减慢,但增量仍然庞大,放眼全球,7%仍是相当强劲的增长。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支撑和增长来源,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会给西方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长期对中国持怀疑态度,许多唱衰者出于政治原因,不相信中国政治体制的可持续性。这种情况的好转需要很长的时间。
回到你的问题上,财政大臣奥斯本等人意识到了世界大势,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英国必须朝处于上升中的地区重新定向,而不是死守处于衰落中的地区。很显然西方已开始加速衰落,许多国家至今没有走出经济危机,仍处于以零利率“续命”的状态。环视世界,不管俄国、德国、法国、卢森堡还是非洲国家,大家都在“转向中国”,因为中国对各国国运至关重要。过去英国一直不太积极,往往落在后面,如今再不可置身于大势之外,这也是英国自二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外交政策转变。
记者:你提到了欧洲大陆国家正在积极“转向中国”。实际上,观察者网刚刚刊登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的文章。他大力呼吁欧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协议、数字经济等方面进行合作。这或许反映出欧洲大陆国家有相当高的意愿与中国合作。如果英国在退出欧盟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是否会错过欧亚大陆上的许多机遇?英国又该如何克服被边缘化的地位,真正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
马丁·雅克:退出欧盟是疯狂的,卡梅伦和奥斯本其实都不愿看到那一天,因为届时英国将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退出欧盟的英国将被边缘化,成为“非主流”,对中国的吸引力将大幅减少——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中国把英国看作欧洲的一部分。英国现在能对中国说,我们是你在西方、在欧洲最好的朋友,我们不仅能提供国内的资源,还能调动欧洲的资源。要是英国退出欧盟,这个提议就失效了。
如果真有那一天,英国必须更加努力巩固中英关系,而且可能会在形势的推动下与中国走得更近。因为英国必须要综合考虑其地缘政治环境……
记者:抱歉打断一下,这种情况难道不会把英国推向其传统盟友美国吗?
马丁·雅克:确实也有这个可能。从加入亚投行那刻起,英国实际上与美国拉开了距离,选择走近中国,这让美国人很不舒服。美国的主流思潮还停留在对现实的否认上,对世界大趋势的理解谬误甚多。英国夹在中美之间将十分难受,它一方面想接近中国,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美国。
另外,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一种“万有引力”。如果把西方世界看作一座冰山,那么它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已经开始出现裂缝。英国、澳大利亚都属于美国的传统盟友,但它们都开始以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本国(而非整个西方阵营)如何从中国的崛起中获益。
记者:你提到“万有引力”或许更多反映了英国精英对中国崛起的思考,英国大众恐怕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调整心态。
马丁·雅克:非常正确。不光是大众,英国报纸的目光也不够远大,它们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讨读者喜欢就行了,不会考虑这些大问题。
记者:回到习主席访英的话题上来。此次习主席将与英国工党领导人杰瑞米·科尔宾见面。如果未来工党上台,英国对华政策是否会发生重大变化?
马丁·雅克:我不太了解科尔宾这个人,但如果他见到习近平只讲人权问题的话,愿上帝保佑我们!因为那意味着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我不愿草率地评判他,有太多人对他怀有成见。科尔宾是个有意思的人,他的崛起出乎所有人意料,备受鼓舞的人们纷纷加入工党,扭转了工党的颓势。
科尔宾现象的背后,大约是人们对金融危机以来种种社会积弊的不满。2008年以后,英国社会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资本主义高潮时的积极乐观情绪,增长、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和社会流动性都跌入了低谷。在很大程度上,英国政治没能反映社会现状,而科尔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他代表着另一种行事的方法。虽然他面临种种挑战,但我不愿太早评判科尔宾,因为此前许多评判他的人都错了。科尔宾和撒切尔、布莱尔、卡梅伦都不一样,他没有他们身上那种圆滑、优雅和现代感,却反而大受公众青睐。作为工党领袖,他不但得到了左翼支持,甚至在保守党阵营中也有支持者。
记者:除了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中英关系还有哪些方面是特别光明、尤其具有发展潜力的?
马丁·雅克:教育是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英留学的外国学生数中国人最多,他们遍布英国各个学校,给当地人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他们举止端正、学习用功,唯一的不足就是比较爱搞小圈子,但我能理解,毕竟中国人拥有强有力的文化与习俗。
中国学生成绩优异,在PISA考试中获得高分,是值得英国人学习的。此前英国教育大臣特拉斯曾率代表团去上海向中国学校取经。这件事说明风向真的变了:英国不再好为人师地指摘、批评中国;开始去理解、尊重中国;然后愿意虚心向中国学习。
未来英国还需进一步接触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只有理解历史的中国,才会懂得现实的中国。
记者:你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其实不久前,BBC播放了一则纪录片,叫做《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文学校》,讲的是一群中国老师去英国学校教英国学生的事,英国观众对这部片子反响如何?
马丁·雅克:我时常出差,只看了第一集。这样的纪录片要做好很难,而且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巨大,“空投”教师是件挺荒谬的事,但片中有个场面给我印象很深,那就是早上的升旗仪式,它能够产生一种凝聚力。9月时我在清华大学待了三个星期,看到新生们接受军训,我觉得相当有意思,完全能领会校方的用意。军训是个强有力的手段,能给人带来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英国大学没有军训……
记者:(笑)但你们有各种迎新活动啊……
马丁·雅克:但没有一个把所有专业新生集中到一起的活动。回到你说的那部片子上,我没有看完,听说结局出乎意料,我准备去看看……
记者:剧透一下,中国老师教的班最后考试成绩更好。
马丁·雅克:是吧,那更要看看了。这部纪录片在英国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评论很多。现在还有好些其他电视节目与中国有关,提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许未来会有更多英国学生会选择中国作为他们毕业旅行的目的地。
一旦英国政府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中英文化交流将全面上升到新高度,产生更大规模的效应。既然中英在高铁、核电等项目上达成了合作,中国便成了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因素,英国学生们会意识到他们的未来与中国紧密相连。我经常对小朋友们说,你们学法语可以,但更应该学中文,你们的未来和职业生涯都将和中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者:好的,最后一个问题。中英关系存在哪些挑战和潜在风险呢?
马丁·雅克:(沉默)如果中美关系恶化,冷战思维复活将对中英关系造成巨大的威胁。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现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虽不能说完全与美国平起平坐,但至少已在同一数量级上。中国非常合理地提出与美国共享在亚洲的领导权,但美国人无法接受他们在全球任何地方的主导权受到挑战,对此高度紧张,使中美关系遭遇困难。在我看来,美国的“转向亚洲”和TPP战略目标都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然而,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经贸往来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美国的遏制不会成功。
记者:但这和英国有什么关系呢?
马丁·雅克:这和英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关系,因为一旦中美关系严重恶化,其他国家都必须“选边站”。时常关注英国媒体你就知道,时不时就有人出来说:和中国交往,没有问题,但须谨记我们和美国才是真正的盟友,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力也会变得更强。
另一种需要避免的风险是,如果中英合作项目出现问题,英国社会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力。到目前为止,卡梅伦和奥斯本都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勇气,我赞赏他们的远大眼光、战略洞见和创新思维,这是二战后英国政治家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今天中英合作形式大好,许多批评家们不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一旦合作出现重大问题,他们会很快跳出来指责政府。
还有一种更远期的风险:未来十来二十年,随着中国不断崛起,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今世界上普遍存在反美情绪,许多国家有正当理由反对美国;待中国实力壮大,也会面对类似的批评声。目前,东亚地区除菲律宾、越南和日本外,多数国家主流民意看好中国,因为中国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未来和繁荣。然而不安和疑虑情绪仍然存在,因为中国体量太大,而且代表着未知,并且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周边问题将成为全球性问题。(马丁·雅克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