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军事观察网报道,在各型苏-27、苏-30歼击机在世界各地“胜利大游行”之后,俄罗斯航空装备的出口暂时陷入停顿,近年来几乎没有签署重大合同。
苏-35的根源可以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根据苏联空军的订单开始研制刚刚量产的苏-27S前线轰炸机的升级版。主要改进目标应当是多功能性,首先是能够使用“空对面”制导武器。原始版本的苏-27用作攻击型战机时的武器库仅限于自由落体炸弹和无控火箭弹,而这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被认为不足以满足前景飞机,特别是重型飞机的需求。
未来升级版苏-27M于1988年6月首飞。除了扩大机载武器名单之外,飞机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更加先进的设备,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外形上也有一些变化,出现了前水平尾翼。飞行员驾驶舱两侧的小“翅膀”更加出名,它还是舰载歼击机苏-33和苏霍伊品牌战机出口拳头产品苏-30MK多功能歼击机的名片。
当时建议苏-27M的出口版使用苏-35的代号,结果导致与以苏-35为名研发的初始飞机混淆。和苏-30不同,苏-27M的命运并不复杂。苏联解体迫使该型飞机无法为本国空军批量生产。几架已经出厂的飞机移交给了“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却因重量不足而被弃用,成为在编苏-27飞机的零配件来源。
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是几架苏-27M飞机样品还是进行了大量试验,包括使用最新型制导武器和推力矢量发动机的试验。其中一架苏-27M(机身编号711)装备矢量发动机,得到了苏-37的新代号,曾被称为“终结者”。这架飞机首次完成了以飞行员姓名命名的特技飞行动作“恰克拉-弗罗洛夫”,即在俯仰平面上进行极小半径的360度转弯,一种独特的空中翻筋斗动作。另外,飞机还能在飞行速度极慢的条件下,完成小半径死筋斗(涅斯切罗夫筋斗)动作,几乎绕着自己的尾部转圈。对歼击航空兵来说,这个动作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从敌机背后发动攻击。如果敌机极度接近的话,可以先放敌机从前面飞过,自己随后占据攻击位置。
上世纪90年代俄空军预算拨款极度紧缺,基本上没能认真更新机队,设计局的新项目资金主要依赖战机对外出口收入。由于成功启动了和中国、印度的出口合同,以及随后的对外推销,苏霍伊歼击机成为俄国防出口公司,乃至俄整个国防工业的名片,几乎把美国F-15重型歼击机排挤出国际市场。通过出口收入得到的资金促成了从苏-27到苏-34在内的所有苏霍伊家族飞机使用的基础平台T-10S的深度改进工作。最初,这项工作的成果代号苏-35BM,而在为俄空军投入批量生产的代号则是苏-35S。
2006年俄开始制造规定批次的“过渡一代”战机,其改进构想是配备在第五代战机研制框架内生产的设备和武器。2008年,在比初步计划期限延误一年之后,苏-35开始进行飞行试验。650架次飞行试验项目总共耗时4年多。在2009年暂时处于第一阶段试验期间,就签署了在2015年年底之前向俄空军供应48架苏-35S的合同。首批量产型苏-35S于2012年交付军方。
从外形来看,苏-35S与原始版苏-27区别不大。它没有苏-27M、苏-33和伊尔库茨克版苏-30使用的前平尾。现在的改进重点是使用新一代雷达,即能够探测400公里以内目标的N035“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加上新型光学雷达站的使用,现代化机载雷达甚至能使苏-35发现敌方采用雷达和红外隐身技术的飞机。
到2015年前,苏-35飞机第二阶段国家联合试验结束。现在俄军作战部队飞行员正在掌握这种战机的使用技能,包括武器使用。首支有战斗力的苏-35大队现身第23歼击航空兵团,部署在共青城捷姆基机场,几乎就在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的“后院”。30年前,正是该团率先装备最新型苏-27飞机,2007年又率先列装改进型苏-27SM,而在换装苏-35后,已把苏-27SM移交给其他航空团。
有关苏-35可能对外出口供应的言论由来已久,而且几乎立即指出中国可能是第一个买主,是主要候选国,但是购买批次数量却成为双方交易的绊脚石。根据现有消息,中方希望仅限于最低数量的采购,而俄方坚持大批量供应,不少于48架。重大合同,以及有分量巨额的违约罚金,足以补偿中国一旦提前废除合同、尝试制造国产版苏-35,像以前把苏-27变成国产版歼-11那样可能造成的损失。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