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6月18日发表题为《美国在南中国海不应越过的线》的文章,文章称澳大利亚学者曾在2014年开展了一项中国公众对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问题民意的调查。他们发现,对于这些争端,中国公众似乎并非像普遍认为的那样好战。
文章称,美国国防部长卡特最近提出了几项有关南中国海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的更为强势的军事行动方案。新政策计划派遣军舰进入中国控制的岛礁12海里范围内,并派巡逻机从这些岛礁上空飞越。
几天后,两军发生对峙。中国海军向一架飞越中国控制的人造岛屿的美军P-8“海神”海上巡逻机发出警告。不清楚这是否将成为一种持久模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军舰是否进入了岛礁12海里范围内。与在高空飞越的侦察机或者反潜机相比,在人造岛屿附近巡航的军舰是一个强烈得多的信号和更为真实的威胁,至少公众是这样看的。不管结果如何,卡特的提议表明,美军正考虑对其在南中国海讨价还价的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从“沉没成本”转向“捆住双手”。
文章称,美国政治学者詹姆斯·费伦曾研究过沉没成本和捆住双手这两种提高威胁可信度的信号发送形式。第一个策略——沉没成本——涉及采取调动军队等事前财政成本高昂的行动。美国近几年都依赖这一策略,导致需要投入更多的军事和外交成本来反击北京。第二个策略——捆住双手——将造成国内观众成本。如果一个国家不兑现承诺,那就会在事后承担这一成本。如果华盛顿公开誓言要派遣海军舰艇进入岛礁12海里范围内,那么不实施此类行动将带来国内政治成本。费伦认为,捆住双手通常会让决策者处境更好一些。但同时,这一行为将提高战争风险。
文章认为,伴随美国在南中国海实施一项基于捆住双手的新政策和美国水面舰艇有可能例行进入岛礁12海里范围内,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中国将作何反应?
文章称,在预测中美冲突的可能性时要考虑几个因素——国内政治、外交和战略以及军事评估。大体上,费伦关于捆住双手策略增加战争风险的判断似乎是正确的。
文章称,澳大利亚学者曾在2014年开展了一项中国公众对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问题民意的调查。他们发现,对于这些争端,中国公众似乎并非像普遍认为的那样好战。支持使用武力的调查对象明显较少。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说,这是好消息。美国军事规划者可能很高兴看到舆论阻碍北京潜在的强势。但这不是全部情况。
文章认为,需要考虑另外两个因素。第一,这项调查是在中国作为对南中国海现状主要挑战者的一段时间内开展的。如果重新进行这项调查,调查对象将对中国强势的行动方案产生更多共鸣。
文章最后称,第二,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中共领导的这个国家仍持有重要的手段,在外交事务方面引领舆论走向。即使公众事前反对战争,但“团结在国旗周围”的行动也并非不可能。如果这个国家传递的信息说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那情况尤其如此。只要中国在面对美军在南中国海新的挑衅姿态时立场坚定,那冲突的可能性看起来就很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