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必经之地西沙群岛,湛蓝的海水下散落着大量历朝历代的水下文化遗产。2015年的4月上旬,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装备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下考古专业设备,驶向了西沙群岛。43天之后,精心筹备了两年多的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宣告结束。在重点发掘项目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文物50件。6月6日,凤凰卫视记者对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相约问答时,恰逢他从西沙考察归来。励小捷表示,水下调查所到之处,如果有大量的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的历史遗存,都说明历史上我们国家对某个岛,某个航道拥有主权;水下考古确实是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彰显国家主权并提供历史物证的重要作用。
以下为记者吴小莉与励小捷的采访节录:
吴小莉:我们知道您刚刚从西沙回来,西沙群岛的考古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今年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
励小捷:小莉的消息还很灵通,我确实是上周去了一趟三沙市。
记者:我看您晒黑了?
励小捷:还没有,因为时间比较短。在西沙的珊瑚岛的岛礁,也就是离着岛不太远的地方,在礁盘区域,我们发现了一个明代的沉船,这只沉船目前出水的多数的东西是石构建,就是有石像,男石像,女性的石像,但是不是佛造像,是文官武官啊,这个类型比较多,同时有石构建,石柱,石砖。据考古队员们分析,这可能是定居在东南亚的中国的商人,长期在那儿嘛,而且可能去的人越来越多,要在移居国吧,侨居国或者叫,建祠堂。
吴小莉:您这次最大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励小捷:最大的印象,首先说,是对自然景观的印象。那儿的水很清,很蓝,这是在近海看不到的景象,也就是说,这个沉船呢,因为是在礁盘附近,水深并不深,应该是在十米以上,就不到十米的距离。我们的潜水队员穿着潜水服,在水下工作,我们在船上,在那个平台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个。那么再一个印象呢,就是水下考古很艰苦,它受气候条件的限制,你只要是风浪一大,它就不便于作业,同时那一个船就是一个家,就是一个世界,已经在那儿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我到那儿去的时候,每个考古队员,和我在北京见的时候,几乎判若两人,都是黑黑的,我们去了,虽然去的时间短,但也总还要考虑擦点防晒霜啊,弄个冲锋衣把头罩上,那他们就是光着膀子,就已经不怕晒了,就是晒铁了,晒皮了,已经是这个感觉。但是给我印象更深的是,每个水下考古的这个队员都对这个事业有一种执着,有满腔的热情,从来没有说过苦。
吴小莉:您曾经说过,水下考古其实是彰显中国的主权,这句话怎么去理解?
励小捷:那么水下调查所到之处,如果有大量的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的历史遗存,说具体一点就是沉船,或者是在岛上的建筑,碑刻,这些都说明,历史上我们国家对某个岛,某个航道拥有主权,和它在海域里面经常性的经济贸易的活动,所以水下考古确实是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彰显国家主权并提供历史物证的重要作用。
2015年的西沙群岛水下考古任务由指挥船“中国考古01”带领执行,它是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业船只。
吴小莉:我们对于“中国考古01”号,赋予最大的使命是什么?
励小捷:它的基本使命是搞好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以及研究,现在的第一位的任务是调查,因为对水下的这个文物资源,我们没有做到一个详细的掌握。
吴小莉:我们今年的主要目标就在西沙海域?
励小捷:丹东港附近发现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当中的一些沉船,也列入了今年的任务。
吴小莉:现在进行的海底挖掘,是不是也对于申遗有相当的文物价值和帮助?
励小捷: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如果说国际古迹遗址组织,就确定了一个概念,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假如说不包括城市,不包括港口,就是一个航道的话,那你拿什么说话,你只能拿沉船以及出水文物说话,所以非常重要。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