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13日刊文称,1945年至今已有70年了,日本走过败亡到复兴,再由巅峰逐渐式微的路,每一个阶段日本社会回顾战争,都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反映在他们的出版物和电影上。三四十年前日本的近代战争片,充满了反战和反省的意识,当前日本的二战片则只彰显日本军人的勇武,却回避了战争的本质,反映了日本右倾的社会氛围。因此,日本终究没能真正反省过二战历史。
文章摘编如下:
未达政治目标 即是战败
70年前,日本败亡,其实战败和亡国可以是两件事情,亡国必然战败,战败不一定亡国。今天日本国民普遍认为,日本并未败于中国,而是败于美国,而且失败的问题是技术性的,例如对美开战的不智,武器研发速度过慢等等,如果今天日本如此检讨战败的原因,毫无问题,未来日本还会再次惨败。
日本在中国没有战败吗?的确,1945年战争结束时,除了中国西南边遭到中美军队联合反攻外,在华日本占领军大致维持完整的建制,战斗力持续,表面上并非败军。问题是,什么叫做战胜?什么叫做战败?两者的定义为何?这个问题好像日本从来没有思考清楚。
战争是政治矛盾的总爆发,发动战争的目的并非占领土地而已,而是贯彻政治目标,当战争无法达成政治目标,甚至弱化目标时,实际上已经是战败了,这是战争胜负的基本定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军部拟定了不扩大方针,希望先厚植满州的工业能力,再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战争的第1年,日本攻占华北、华东、京沪地区等,攻势猛锐,中国军队节节败退。表面上,中国军队的调度出现许多混乱,例如上海和南京撤退的乱象等,都令人扼腕,但是在大的形势上,却是由中国人决定战争的地点、时机以及节奏,日本军队被动的走进中国人所规划的长期战争中。
尽管如此,在短期的战术中,日军也非无懈可击,例如南京战役后,矶谷师团以骄兵之姿孤军南下,不待北上部队,在台儿庄几乎遭到全歼。后期的“一号作战”虽然打通了南北铁路,但兵力不足,还是进不了四川。将近7年间,日军在两湖与中国军队来回纠缠,徒劳无功。
败亡真正原因:发动侵略
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迅速屈服中国,这是速战速决的政治目标,这个目标一旦无法达成,即为战败。只要中国一天不屈服,日本就不能撤兵,因为撤兵等于承认战败,日本政府将会垮台,于是日军只能陷在中国泥淖,直到与欧美各国爆发不可协调的矛盾,导致美国参战,最后结局就是日本亡国。
日本军事思想家石原莞尔在战争期间即主张,向中国道歉,撤回军队,厚植国力,准备对美国长期作战。这种思想实际上等于承认战败,日本内部政治形势无法支撑,只能硬打下去,直到亡国。
中国人和日本人,虽同为东方民族,但国民性非常不同。中国人不重小节,过程粗糙,但是大方向很清楚;日本人刚好相反,细节精确,重视程序,但在大方向问题上,常常混淆不清,甚至有回避主要问题的趋向。翻阅二战文献,日本发动每一场重大的战役前,几乎没有预想1年后的情况,匪夷所思!
日本今天的建军根本不足以保卫自己,70年前日本办不到,何况是今天!更别说,如果日本回到战前的意识形态,连美国都会变成敌人。日本过去的败亡与军力的强弱无关,而是因为它发动了残忍无情的侵略战争,这是败亡的真正原因,如果没有反省到这一层,只会再重复更大的失败。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