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射的这颗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全球组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我国新一代导航卫星都有哪些技术创新? 3月31日,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可以概括为“三新”。
一新:直接入轨发射
3月3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细心的人们注意到这发火箭体型“更高”——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顶层加装了“远征一号上面级”。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介绍,远征一号上面级是一级独立飞行器,即远征一号上面级。远征一号上面级被形象地称为“太空摆渡车”,可在太空将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的轨道。这是我国首次采用该项技术执行中高轨航天器发射任务。
“以往采用转移轨道发射,比如探月工程采用直接地月转移轨道,让卫星经过几次变轨再进入工作轨道。这次有了远征一号上面级,可以直接把卫星送入高轨道的工作轨道。”姜杰介绍,此举让卫星快速进入空间,“经过6个小时左右飞行,达到高度为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以往达到相应的高度需要数天。”
专家表示,采用直接入轨发射方式还可使卫星不必携带过多燃料,有助于实现卫星轻量化及“一箭多星”发射。
二新:首次验证星间链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将开展新型导航信号体制、星间链路等试验验证工作。
“前期的导航卫星,星间没有导航通信链路的,从这颗卫星开始,我们国家的北斗导航卫星都具备了星间链路。通过星间链路,将来可以实现北斗卫星全球系统自主导航。”杨长风说。
星间链路是指用于卫星之间通信的链路,通过星间链路可以将多颗卫星互联在一起,实现卫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换。
卫星研制方面专家称,星间链路可以引发自主导航技术,有助于提高测定轨道和授时精度。这同时意味着减少地面测控站对导航卫星的信息上行注入等各方面的操作次数,减少对地面布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
三新:核心部件与卫星平台
这颗卫星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研制团队介绍,卫星采用国产化器件,做到自主可控,最具特点的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通用中央处理器(CPU)“龙芯”和国产化铷原子钟。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这颗卫星也是首次采用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其特点在于轻量化结构设计,适用于“一箭多星”发射模式。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首发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表示,卫星研制过程采用“功能链”的设计理念,打破以往的分系统设计理念,有效降低了卫星重量和功耗。
谈及卫星研发目标,林宝军表示一方面是提高卫星的稳定性,“比如设计寿命达到10年以上,同时减少中断率”,另一方面是降低卫星成本,让卫星“再小一些,一次多发几颗”。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