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引进法国“超黄蜂”舰载直升机开始,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舰载直升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形成多机种、多型号的配套体系,对中国海军舰艇战斗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舰载直升机同陆基直升机的主要区别
虽然同是直升机,但是舰载直升机由于在海上飞行、舰上起降,使用环境十分苛刻,因此与陆基直升机有很 大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形尺寸较小。为了能让舰载直升机在有限的舰上空间停放和起降,舰载直升机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结构的紧凑性,并尽量减轻结构重量,缩减其外形尺寸,并采用折叠式旋翼、折叠式尾梁等措施进一步减小尺寸。其次,重心低、稳定性好。舰载直升机在总体设计时就注意控制整机的重心髙度,从外形看,舰载直升机一般比陆基直升机低矮。第三,起降性能好。舰载直升机起落架牢固,减震缓冲性能好,有的还装有快速着舰装置(如法国“黑豹”舰载直升机在机腹安装的“鱼叉”着舰装置)。第四,能在水面起降。有些舰载直升机(如SH-3 “海王”、SA321 “超黄蜂”、直-8)拥有船型机身和浮筒,可直接应急降落在水面,并可在水面漂浮系泊及牵引航行。第五,可维修性良好。舰载直升机上采用了更多的通用件和标准件,在结构上使用了更多的系统模块和集成元件,以便在损坏后迅速更换,从而适应在远离基地的海上,以及设施简陋、空间小、人员编制有限、技术水平有限的条件下搞好机务工作。
“超黄蜂”----中国海军舰载机零的突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中国海军由于受到作战范围、装备情况及作战思想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舰载直升机,虽然在海军航空兵中装备有一定数量的直升机,但全部是以岸上机场为基地,主要用于在近海执行运输、搜救等任务,并不具备真正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能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新一代远程运载火箭的试验,由于数据舱的溅落地点在遥远的南太平洋上,这样只有机动灵活、反 应迅速的直升机最适合完成打捞数据 舱的任务,因此就必须解决舰载直升机的有无及其上舰问题。而当时我国的直升机工业还非常薄弱,当时只能生产苏联米-4直升机的国产型直-5直升机,但该机技术落后、载重能力小,不适合海上飞行及舰载,而正在研制的新型直升机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基本性能上都无法在短期满足要求,如果不尽快解决直升机型号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和研制进度。
因此,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外,通过引进整机的方式来满足对舰载大型直升机的需求,最终,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定购了14架法国研制的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以满足航天测量船、远洋打捞救生船和远洋补给舰的使用需要。正是这十几架“超黄蜂”运输直升机,不仅使中国海军结束了没有舰载航空兵的历史,并在随后进行的航天器测控、西 北髙原空运核弹头、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科考站的建立以及多次海空联合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培养了我国的第一代舰载直升机飞行员’更为深入的了解了直升机上舰(船)、停放、维护、保养等各方面的问题,为最终扩大直升机的应用范围和实现战斗舰艇搭载直升机的历史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七十年代初期所引进的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是通用运输型,并没有安装任何反潜设备及反潜 武器,其只能用于海上运输、捜索与救援。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海军开始为其加装反潜设备以使其具备反潜 能力。
改装后的“超黄蜂”反潜直升机 装备有对海捜索雷达、HS-12吊放式 声呐、12--24枚主/被动声呐浮标、磁性探测器及相关处理、显示设备等。机舱内设有2台多功能显控台,由2名设备操纵员进行操作。在机身两侧加装了反潜鱼雷挂架,每侧可挂一牧意大利A-244S轻型反潜鱼雷,具备了较强的协同及自主反潜能力。反潜型的搜索雷达布置在两个浮筒上面,每部负责左右各120度范围,但无法在不改变飞行方向时完成360度的对海捜索,而非反潜型的“超黄蜂”的机载雷达 一般布置在机头,这雷达的捜索范围更小,这也是区分这两个型号 的主要标志。“超黄蜂”直升机虽然在中国已有近30年的服役时间,但由于维护、保养得当,其中还有一些飞行时数较少的飞行状况仍很好,特别是改装的反潜型目前仍是我海军航空兵反潜能力较为齐备的主力反潜直升机之一。
国产直舰载直升机
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考虑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来提高直升机研制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法国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为基础仿制生产的直-8和引进专利生产的直-9。
由于当初引进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时只是整机引进,缺乏该机的 相关技术资料,因此只能通过对实机 的研究、分解来逐步进行了解和测绘。 直-8研制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提供一种适用、可靠的海军专用直升机,并且用来弥补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数量上的不足,并最终作为其替换机种。直-8的正式研制在1976年开始,由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1985年12月11日,直-8首飞成功。1989年4月8日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同年,第一架生产型直-8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
直-8的大部分设计特点和布局都与SA-321Ja“超黄蜂”相同,如采用了与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相同的单旋翼带尾桨总体布局,旋翼为6叶矩形铰接全金属桨叶,机身下部为船形结构, 内设有多个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采用 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直-8的动力系统采用了 3台透博梅卡公司的3C6型涡轴发动机的国产仿制型涡轴-6型发动机,同样是两台前,一台在后的安装布局,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550马力,比3C6型涡轴发动机略小一些,同时耗油率也有所增加,这对直-8的整体飞行性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直-8宽大的机舱内最多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39名人员,在进行搜索救援时,可运载15名伤病员,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以便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直-8在1989年通过国家鉴定后不久即开始了反潜型的研制,反潜型上同样装备了吊放声呐、声呐浮标、磁性探 测器及对海搜索雷达等,但在反潜武器上,直-8反潜型在机舱下方增加了一个弹舱,可以装载4枚深水炸弹,同时在机身两侧还可外挂2枚轻型反潜鱼雷,无论是独立反潜还是协同反潜的能力都较强。但当时海军水面舰艇中只有大型补给船、远洋打捞救生船上可以满足直-8的起降、搭载要求,而一线数量众多的驱护舰根本无法使用,这就造成了直-8的可用范围非常有限,即使反潜型研制成功,其仍无法在一线作战舰艇上使用,而当时海军已开始考虑在更小的直-9直升机的基础上研制反潜型,因此,直-8反潜型的研制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下去,后来的工作是进一步提升直-8的性能和国产化程度。
直-9----战斗舰艇搭载直升机零的突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海军水面舰艇上搭载直升机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不仅在大型舰艇上,一些只有一千多吨的小型舰艇上也可以搭载,从而使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与提高。而此时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除了一些大型救生船、补给船及科考船上装备有“超黄蜂”直升机外,其它像导 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等作战舰艇上搭载舰载直升机还处于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海军的整体海上作战能力的提高。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在水面作战舰艇上搭载直升机的试验工作。当时海军主要的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 的吨位都不是很大,最大的051型导弹驱逐舰只有3000多吨,而053型导弹护卫舰还不到2000吨,它们能否满足搭 载直升机的要求还是个未知数,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试验来确定。为此,海军 改装了一艘105号导弹驱逐舰(051型首舰)和一艘544号导弹护卫舰(053型),将舰体后部进行了较大的改装,拆除了 后部的上层建筑及舰炮,增加了直升机平台、机库等,以上改装完成后,随即 开始了直升机上舰的飞行试验。
由于上述两型舰艇的尺寸小、吨位也不大,改装后用于直升机起降的平台并不是很大,同时用于存放直升机的机库也不会过大,这就使引进的“超黄蜂”直升机 无法实现上舰的目的。当时,我国国内 只有从法国引进专利生产的直-9最适 合作为上舰使用的舰载直升机,经过哈尔滨飞机公司的努力,1988年12月,一架经过加装海上航行设备及“鱼叉”着舰系统的直-9首次在105号导弹驱逐舰上的直升机甲板上着舰成功,标志着直-9直升机完全可以满足我军现有导弹驱逐舰搭载的要求。同时,在另一艘544号导弹护卫舰上也进行了着舰飞行试验,再次证明了直-9也可以搭载在吨位更小的导弹护卫舰上。
AS565“黑豹”一一中国首型专用反潜直升机
直-9虽然解决了直升机上战斗舰的第一步,但是此时的直-9并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只能进行一些运输、补给和搜救任务,而像反潜等作战任务基本还是空白。这主要是由于可上舰的直-9并没有装备相应的设备,这种 状况在引进AS565 “黑豹”反潜直升机后才得以改善。AS565 “黑豹”是我国 八十年代中期引进的反潜直升机,是法国航宇工业公司在AS365N“海豚”直升机的基础上改装的一种反潜直升机。该机的旋翼系统为4片桨叶,桨叶可人工折叠,并装有防冰装置。
尾桨桨叶为11片碳纤维制成的桨叶,直径比AS365N的大,改善了悬停性能,特别是在受到来自左后方风吹袭的恶劣气象影响下仍可进行悬停。机身下方装有“鱼叉”式着舰装置,可以在小型舰艇上安全起降。机上装有2台透博梅卡公司生产的“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最大输出功率为744马力。由于该机属于轻型直升机,飞机的内部空间及重量均较小,因此,该型机只装备了必要的飞行导航设备及HS-12H吊放声呐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显示设备。而像磁性探测器、声呐浮标发射器等受机内空间限制均没有安装。HS-12H吊放声呐是一种中频、轻型、全景主/被动声呐,全系统由一个显示台、5个电子机柜及液压绞车等组成。吊放电缆长300米,可以探测15千米范围内的水下目标。机头雷达达罩内装有一部ORB-3203T搜索雷达,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对护卫舰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70千米,对通气管状态航行的潜艇目标的探测距离为30千米。
该雷达可与吊放声呐交联,直观地在战术显示平台上显示出水面、水下目标的位置以及本机相对于友机、水面及水下目标的方位和距离。机内除2名正、副驾驶员外,还有一名反潜系统操纵员。该机在机身左侧挂有一枚轻型反潜鱼雷,反潜能力并不是很强,但它的引进使我国在国产反潜直升机服役以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使驱护舰具备了一定的航空反潜能力,也满足了新型水面舰艇搭载直升机的需求,并在多次重大的军事演习及出国访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产直-9舰载机
直-9上舰成功后,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在其基础上终于研制出搜救和反潜两个型号专供战斗舰艇搭载使用。反潜型被称为直-9C,在设计上参考了进口的AS565“黑豹”反潜机,但直-9C:并不是对该机单纯的仿制型,两者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直-9C反潜机 在1989年首飞,机上同样装备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鱼叉”快速着舰系留装置。但加装了专用反潜探测、处理设备及小型对海搜索雷达。机内装有国产小型吊放式声呐、信号处据处理系统及显示设备,加装了数据传输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机上乘员包括反潜系统操作员、驾驶员及战术协调员。
在所有机载设备中,最重要的是机头雷达罩内装的一部KLC-1多用 途机载对海搜索雷达。该型雷达具有较好的对海捜索能力和一定的侦察能力,对海上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可达 150千米,对小型舰艇的探测距离为90 千米,并可发现25千米外露出水面的潜艇潜望镜或发动机的通气管。在功能上,其具有对海、对空监视捜索、跟踪及近距导航等功能,还可以通过数据链系统将探测到的目标信息传送至载舰上的作战中心,并能为远程舰 舰导弹进行超视距目标指示。
KLC—1型雷达是我国第一种装备在舰载直升机上的小型多功能雷达,其并不像国 外舰载机所装备的对海搜索雷达那样装在机身下方,而是装在了机头内的雷达罩内,这就使其探测范围受了很大的限制,正常情况下只能对左右60度的范围进行探测,如要实现360度全方位探测,就必须要进行圆周飞行,这不仅会过快的消耗机内的燃油,减少续航时间和航程,更有可能露掉可能出现 的海上及空中目标。反潜武器方面,直-9C相对于“黑豹”有所加强,其在机身两侧各设置了一个外挂架,可各挂一枚A-244S轻型反潜鱼雷或国内仿制的ET-52,由于其只装备了吊放声呐这一对潜探测设备,因此,在作战时更的是与水面舰艇进行协同反潜,自主搜潜、反潜能力较弱一些。
卡-28专用反潜直升机
卡-28是我国与引进的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一起配套引进的一种大型舰载反潜直升机,国外有关军事分析专家认为,数量大约有10余架,除了用在“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外,还将搭载在最新建造的052B/C型导弹驱逐舰和054/A型导弹护卫舰上。
卡-28是由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 研制的一种专用反潜直升机,也是世 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专用反潜直升机 之一。卡-28采用共轴双旋翼设计,桨叶为全复合材料结构,可进行折叠。该系统结构紧凑、有效载重大,操纵简便,可减轻驾驶员悬停和着舰时的工作负担。悬停时可不受风向的干扰,复合材料桨叶装有电热除冰系统。卡-28的飞行性能使其能在较小的舰艇上使用,四点式起落架确保了起降的安全。起落架不可收放,装有油气减震器。机身采用传统的半硬壳式结构,广泛采用了钛合金部件。机身两侧带有充气浮筒,紧急情况下,可在水上着陆。机上装有TV-117VK型涡轴发动机,每台功率2257马力,发动机的储备功率较大,具有单发飞行能力。卡-28设有3名机组成员,包括驾驶员、战术协调员和反潜系统操纵员,必要时还可运载5名人员或2副担架。
卡-28装有全套的搜潜、反潜设备及武器,包括雷达探测系统、磁声探测系统、深水炸弹和鱼雷,可以在远海独立完成对潜搜索、攻击。雷达探测由机头下部的对海搜索雷达承担,对大型水面舰艇的探测距离在200千米以上,具备360度探测能力,可同时跟踪2个目标,此外还可对水面和通气管状态下航行的潜艇进行探测,并确定潜艇方位和距离,为反潜武器提供目标数据。磁探测包括磁性探测器,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探测由潜艇产生的磁场变化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声探测包括24枚主、被动声呐浮标,及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主被动声呐浮标是在磁性探测器的基础上对潜艇进行精确定位,以使用机载武器进行打击。
机舱内还装有一部VGS-3吊放声呐用于对潜艇进行精确定位。除以上装备外,机上还装有电子战系统、敌我识别系统、战术导航系统、通信及数据链系统。
卡-28在机身下方有一大型弹舱,可装载一枚大型反潜鱼雷或8枚深水炸弹。九十年代后,开始装备新型ATR-3轻型声导反潜鱼雷。ATR-3型鱼雷采用主被动声制导,重600千克,战斗部重76千克,最大射程3.4千米,最大航速60节,可有效打击潜深600米、航速30节的髙速潜艇,有效地提升了对现代先进潜艇的打击能力。
结语
中国舰载直升机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引进、仿制和自研的方式,其发展速度却很快,相信随着中国海军的作战需要和我国航空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舰载直升机型号一定会进入中国海军的战斗序列,从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作者署名:兵工科技)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