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揭秘中国中子弹研制始末:对抗苏联的需要

2015年02月02日 08:19  参考消息  收藏本文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1月27日发表文章,题目为《揭开中国中子弹之谜》,作者为美国防卫集团公司研究员乔纳森·雷,全文编译如下:

  中国为何要发展自己反对的武器系统?中国批评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却在2010年至2014年对自己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了3次测试。中国一直支持一项禁止太空武器的条约,却多次测试反卫星系统。目前尚不清楚的是,中国新研制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据报道代号为WU-14),会如何与其军事原则相融合。总而言之,中国军事的快速现代化和不透名的国防预算只会加剧人们对中国宣称的观点与研制战略武器的实际做法是否一致的担忧。

  中国研中子弹时机“奇怪”

  解开这个谜团的一种途径是回顾历史,特别是中国中子弹项目的历史。1977年到1988年,中国研制了中子弹,这种武器更正式的名称是强辐射武器。中子弹是特种战术核武器,爆炸波效应减弱,辐射增强。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导弹谜团一样,中子弹似乎也不符合中国所宣称的核原则。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强调战略力量而且只针对核攻击,而中子弹是战术武器,是针对常规力量首先使用的理想武器。

  由于没有证据显示中国部署过中子弹,问题就更加扑朔迷离了。已经解密的美国情报和中国媒体报道表明,中国研制并测试了这种武器,但没有部署的迹象。开发中子弹的时机也很奇怪,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经济上十分困难,但仍决定研制中子弹这样的高成本武器。中国一直等到1988年与苏联的关系改善后才对最终的设计进行了测试(在该项目研制期间苏联是假想敌)。

  我新撰写的国防大学专题论文利用了中国核武器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和技术性文章等一手资料,可以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资料让我们能够重新勾勒中子弹项目的历史,并对推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进行评估。作为个案研究,中国的中子弹项目有助于就当时和现在中国武器研制决定开展更广泛的讨论。

  西方好奇的5个关键问题

  中子弹个案研究体现了一种“技术储备”模式,即中国研制一种武器技术以抗衡他国的能力,但推迟部署这种技术,并将其作为备用。论文还思考了这种模式如何适用于中国在弹道导弹防御、反卫星和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等项目中的决策。为评估中国这些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论文将5个变量作为分析框架:

  1、中国的战略环境——什么样的安全担忧促使中国决定建造中子弹?

  2、中子弹的战略价值——中国领导人如何看待中子弹在对抗可能威胁方面的战略价值?

  3、中子弹的规范价值——中子弹会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还是会因违反了中子弹禁忌而让中国蒙受骂名?

  4、资源要求——研制这种武器的政治、资金、材料和人员需求是什么?

  5、技术可行性——研制生产中子弹的挑战有哪些?中国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个最终的中介变量是联盟政治。任何武器项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能极大地影响决策。在中国中子弹案例中,张爱萍将军是该武器的一位关键支持者。考虑到这些变量,中国的中子弹项目经历了3个阶段。

  1977至1980年:人无我有

  1977年,中国媒体跟踪报道了美国决定在欧洲开发部署中子弹引发的争议。苏联媒体谴责美国的中子弹是“完美的资本主义武器”,还迫使中国参与声讨。但中国媒体保持了中立的立场,这让苏联人对北京的“沉默”感到更加恐慌。1977年9月21日,张爱萍将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首先打破了沉默:

  合金钢不坚,

  中子弹何难。

  群英攻科技,

  敢破世上关。

  此时,中国领导人已经下令开展中子弹的初步研究。至于中国的动机是什么,一位科学家回想起了中国领导人在1966年说过的一句话:别人干过的,我们必须干。别人没干过的,我们肯定也必须要干。意思很明确——如果别的国家已经拥有中子弹,那么中国也应该研制中子弹。一些科学家起初反对开发中子弹,他们担心这个项目会干扰优先级别更高的导弹核弹头小型化项目,但最终他们勉强同意了,而且中国领导人更重视常规武器,而不是核武器。

  1980至1984年:5次试验

  1980年,张爱萍将军对一个到访美国代表团的成员说,中国需要中子弹来对抗苏联。中国媒体还报道了法国的中子弹研制情况,认为它是“大国地位”的象征。在技术层面上,武器专家认为中子弹和小型化核弹头(他们已经开展的一个项目)有许多共同原理,可以将这两个项目合二为一。为此,他们把中子弹问题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来分别加以解决。1982至1984年,中国进行了5次与强辐射武器和核弹头小型化有关的测试。测试的顶峰是1984年12月19日成功的“原理突破”实验,一位武器专家作诗将其形容为“穿过桥梁的第二代灯船”。很明显,“第二代”指的是中子弹和小型化核弹头。

  1985至1988年:争分夺秒

  1985年,中国连续30个月暂停核试验。当时苏联也暂停了核试验。与此同时,法国也决定反对研制中子弹。中国的核武器科学家意识到继续他们的工作所面临的挑战。1986年,他们提醒中国领导层,美国和苏联可能会订立禁止核试验条约,阻止中国的核武器现代化建设。他们建议加快测试速度,尽快完成新弹头设计,并提出了“勿失良机”的主张。如果中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弹头的研制,会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领导层批准了他们的报告,1988年9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中子弹爆炸实验。在此之前,资深武器学家刘华秋撰写了两篇令人感兴趣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中子弹,但还是应对设计进行测试,将其作为“技术储备”。

  启示:国防建设要高瞻远瞩

  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研制出中子弹却没有对其进行部署的结果,这些变量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今天?战略考量以及中国领导人发展匹配能力的渴望是最初决策的关键因素。张爱萍和科学家的“原理”途经让这一项目得以继续,但后来苏联威胁减弱又让该项目陷入停滞。尽管经历了各种挫折,但科学家们“勿失良机”的建言促使领导人决定对最终设计进行测试,并将其作为“技术储备”。这一个案研究还有助于分析其他国家的核武器项目。例如,中国科学家的“原理”方式表明了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如何着手研制复杂的武器系统。

  这一个案研究框架和最终模式也有助于讨论中国目前正在研制的武器系统,例如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能以高超音速滑翔穿过大气层,面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抗毁能力更强。研制这一系统的可能动机包括其战略价值——如果中国认为该系统能够击败美国的导弹系统,以及首先研制出一款先进系统所具有的“规范价值”。一条直接的建议是,不必对此类武器系统感到恐慌,如苏联媒体对中国中子弹的反应,更冷静的评估更具建设性。(编译/姜瑞)

(新浪军事)
(编辑:SN118)

文章关键词: 中子弹 武器 核武器 领导人 飞行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张灵甫儿子回应父亲是否够格抗日名将
  • 体育布雷迪4度捧超级碗 火爆群殴 广告秀
  • 娱乐李双江在儿子入狱后首商演 好友:没离婚
  • 财经1/4省迈入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 党报:可喜
  • 科技曝原快播员工在中科云网再被裁
  • 博客专访在韩国整形的中国“受害者”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数学老师会rap 用郭德纲相声教学(图)
  • 育儿保安性侵孩3年 家长不可缺位性教育!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