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谲云诡的大洋深处,面对来袭导弹,益阳舰左右开弓;万里之外的亚丁湾,长春舰日夜游弋,多次驱离疑似海盗船;中俄海上联合演兵场,郑州舰炮响靶落,赢得参演官兵称赞……
过去一年,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舰艇在大洋舞台上展示着中国海军的风采。
这份优异的成绩单,得之不易——该支队先后接收数艘新型舰艇入列,70%以上官兵面临“洗牌式”换岗。
“若没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战斗力建设不可能取得如此进步。”该支队领导感慨地说:近年来他们按打仗标准狠抓人才队伍培养,一支有本事、能驾驭新型战舰的人才方阵在惊涛骇浪中崛起。
变“定量制作”为“批量生产”
人才之忧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尴尬。
支队临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益阳舰12个小时后出海执行紧急任务。
领受任务,益阳舰提出申请“外援”,原因是舰上几名技术骨干休假回家。
益阳舰是刚入列不久的新型舰艇,其他舰艇官兵没有经过相应培训,没有人能顶得上。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休假人员紧急召回。
为此,支队党委深刻反思:其他舰艇官兵无法驾驭新装备,看似是受现有装备限制无法培训,根源还在于人才培养缺乏长远眼光,在于不同型号舰艇“定量制作”式的人才培养传统模式。
剖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如何解决装备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支队党委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必须变传统的“定量制作”为“批量生产”。他们借鉴院校教学模式,开办士官夜校和干部信息化作战学研班,着力打造精通信息化知识、熟悉新装备的官兵技术骨干。士官夜校围绕精武强能,突出新装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夯实履职尽责的能力素质;干部信息化作战学研班围绕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大信息化装备学习,加强战法和训法研究,优化能力结构。
支队专门从装备厂家和研究院所请来专家,定期为官兵举办知识讲座,并分批次安排不同型号舰艇官兵到新型舰艇上跟班学习。他们从支队内部选拔了精通新型舰艇装备的官兵担任“兼职教员”,陆续从上级机关、军地院校和共建单位外聘7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实施循环滚动式授课辅导。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几年下来,在士官夜校和干部信息化作战学研班这两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校里,数千人次的官兵接受了新装备岗位培训,60多名官兵在上级和支队组织的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刷新纪录,一大批懂原理、会操作、能排故的高素质官兵挑起了新型战舰的“大梁”。
海战场是最好的“课堂”
那年暮春,东海某海域,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拉开战幕。
某国产新型战舰指挥室里,三明舰舰长张平一指挥若定,指挥舰艇连续击落对方来袭导弹。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张平一已随多型舰艇出海,通过值班、跟训等方式掌握了多型装备的操作和指挥要领。前不久,他因综合素质过硬,被破格提拔为国产最新型战舰的舰长。
谈起成长经历,张平一告诉记者,海战场是最好的“课堂”,演练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张平一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这个支队,80%以上的舰艇指挥专业军官都曾随多艘舰艇出海锻炼,他们把这段经历称为“海上实习队”。
这一模式还被成功复制到了士官人才培养上。支队利用新舰艇出海训练、厂家检修等时机,组织同一专业的士官骨干学习,实现“接一艘舰艇,培养多套人才”。
近年来,随着支队使命任务拓展,舰艇年均出海时间达到了100天以上,工学矛盾突出。“战场是检验军人的最高标准,从这个角度看,执行任务既是对官兵能力最好的培养,也是最终的检验。”支队领导告诉记者,大到舰艇全训考核,小到士兵岗位合格考评,他们大都是在海上完成。结合自身实际,支队大胆提出把人才放到大海中测试、任务中锤炼,用打仗标准去培养、考核人才。
支队根据使命任务拓展和装备发展变化,建立信息值更官制度。司令部参谋万利有舰艇部门长的经历,每次出海训练,指挥所都安排他担任信息值更官,对海域内海空军信息进行梳理,增强作战指挥的意识,拓宽视野。
在此基础上,支队还专门安排他参加跨军兵种联演联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去年年初,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选调到上级指挥机关。
让人才在转型中“升值”
在该支队,提起士官李志涛,大伙有口皆碑。
在重庆舰担任报务班班长期间,他连续在支队和上级组织的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名列前茅,被誉为“带兵能人”。
然而,前年,这个“带兵能人”面临着“转岗危机”——
到了新型舰艇,面对焕然一新的信息系统,以往手敲、耳记的传统经验派不上用场,李志涛忽然有了一种“靠边站”的感觉。
“不适应岗位,就会被无情淘汰。”面对挑战,李志涛开始了“二次就业”。经过努力,如今他再次成为支队报务专业的“大拿”。不仅如此,他还自学起了英语,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套漂亮的旗语让外舰指挥员竖起了大拇指。
像李志涛这样“二次就业”的官兵在该支队还有许多。支队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舰艇退役、移交和新装备入列,70%以上的官兵走上了新舰、新岗位,经历了一次“洗牌式换岗”。
“面对新装备呼唤,我们要让人才在转型中升值。”该支队党委随即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新型舰艇各专业的技术骨干都得到了一份量身订制的学习计划。同时,各舰为每名官兵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路线图。支队先后联系了12所院校,建立起4个函授站、6个教学联系点,为官兵“能力升级”提供学习平台。
一级军士长、雷达声呐技师陈光明在支队干了近30年,排除重大装备故障近百起。他对记者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他这样的“老同志”就像是个“老电瓶”,不充电随时都会被淘汰。
支队给陈光明定下了目标: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技术尖兵”。为了让他实现能力升级,支队多次把他送往院校、厂所进行培训,并专门成立了由他牵头的“士官专家组”,集智攻关。
陈光明不负众望,带着“士官专家组”成功研发《舰员技能培训视频教学软件》,官兵只需轻点鼠标,就可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并能在避免拆卸装备的情况下,对故障进行分析。目前,这一软件已在海军推广。(记者 陈国全 刘亚迅 通讯员 孟云飞)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