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文/肖胖
中俄军贸“新四大件”
20世纪90年代,借着苏联解体的便利条件,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大批武器装备,充实、完善我军的武器装备体系。在这其中,分量最重的无疑是以下四款:苏-27重型战斗机、“基洛”级常规潜艇、“现代”级导弹 驱逐舰和S-300远程防空导弹。这四大武器系统可称为中俄军贸的“老四大件”。
“老四大件”都是当时我军最为急需的武器装备,它们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我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使我军 主要装备的水平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大大缩小。
苏-27是完全符合第三代标准的重型战斗机,在它引进之前,中国空军只装备了第二代轻型战斗机,因此它的引进对提高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对苏-27的仿制、自行组织生产,也带动了国内航空工业及相关工业体系的进步。“基洛”级常规潜艇也是如此,它的引进,使中国海军首次获得了髙性能的常规潜艇,且“基洛”级的合同本身也带有技术引进的条款,在引进“基洛”级之后,国内造船工业从中获得了不少潜艇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也是当时中国海军最急需的大型作战舰艇,“现代”级的引进,填补了我国大型导弹驱逐舰服役之前驱逐舰支队的装备空白,使得中国在周边出现类似于1996年台 海危机这样的突发事件时有更多的应对手段。此外,S-300远程防空导弹也是当时中国急需的装备,它使中国防空导弹从“萨姆”为主的时代连升2级,防空体系化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俄两国关系 的进一步发展,俄罗斯一方在军贸谈判中更有诚意,愿意拿出自己真正“值钱”的家当来投入中俄军贸市场中;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飞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的购买力更为惊人。1992年订购苏-27时,由于外汇严重不足,中国与俄罗斯是以易货贸易的方式进行苏-27交易的(当然,当时对轻工产品和农产品匮乏的俄罗斯来说,易货贸易无疑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交易方式)总之,进入21世纪,中国与俄罗斯/前苏联地区的军贸仍在继续发展,到2012年,已露出水面的军贸潜在订单可以归纳为“新四大件”:“欧洲野牛”大型气垫登陆艇、“拉达”级潜艇、S-400防空导弹、苏-35战斗机。
在“新四大件”中,海军装备占了 2项,空军装备占了1项,陆军装备只占1项且不是陆战主战装备,而是陆上防空装备。从中可看出,中国军队在发展空中和海上作战力量方面的迫切性。此外,这个订单也可看出,在伊拉克战争和两次车臣战争中暴露出较多缺陷的俄罗斯陆军装备(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现阶段值得中国羡慕的东西已经不多。
海军装备中。“欧洲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是数年前就已被新闻媒体披露的军购合同,到2012年底,第一艘中国订购的“欧洲野牛”已在乌克兰进行测试、下水试航,即将入驻中国。关于“欧洲野牛”的信息此前也 有很多介绍,在此不再详述。而“拉达”级潜艇,就是在1年前,在大众眼中似乎也和中国没什么关系,但在现在 的百度搜索中,“拉达”和“中国海军”已成了热门的搜索组合。“拉达”级潜艇,看来注定会和中国发生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拉达”级性能到底如何?
冷战时期,在核潜艇研制过关、批量建造之后,苏联海军没有将其潜 艇部队全核化,而是在继续研制和建 造新的常规潜艇。我们熟悉的“基洛” 级就是苏联海军研制的第三代常规潜 艇。“基洛”级研制于上世纪70年代 后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基洛” 级877型大批量生产并开始出口、“基 洛”级的改进型---“基洛” 636型 也开始建造时,苏联开始了第四代常 规潜艇的设计工作,这就是“拉达”级工程。
现在对于俄罗斯的新潜艇,同时出现了“拉达”和“阿穆尔”两个名称,有人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潜艇,其实,两个名称分别指677型潜艇的自用型和外贸型。严格地说,现在下水的唯一一艘“圣彼得堡”号,并不是俄罗斯人希望看到的“拉达”级或“阿穆尔”级。理想中的第四代潜艇,至今还只存在于俄罗斯人的图纸上。
“拉达”级作为苏/俄的第四代常规潜艇,针对“基洛”级取得的经验和总结的教训,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
首先,苏/俄希望第四代常规潜艇能造得稍微小一点。“基洛”级的水下排水量已达到3000吨,而常规潜艇在苏联海军中,主要是核潜艇舰队的补充,主要在近海活动,而巨大的排水量、较大的尺度和吃水,不利于潜艇在近海和浅水区域活动。这是俄罗斯海军对常规潜艇的定位,应该说和现在的中国海军对常规潜艇的定位也是相似的。日本的“苍龙”级可以造到近4000吨,澳大利亚的“科林斯”也是3400吨的大家伙,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不能建造核潜艇,但却有在远洋部署 潜艇的需求。现在中国有核潜艇,如果未来中国还在建造常规潜艇,那么一定是为了近海作战(主要用于1000海里作战半径之内的区域作战)的需求而建造的。
其次,“拉达”级潜艇荟萃了80年代后期苏联海军在潜艇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不过,请注意这一点:是 80年代后期到1991年苏联的技术成就。在1991年之后,俄罗斯在基础武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陷入停顿,最多只能将苏联时代提出规划和设想的一些技术付诸实施、最后完成,但再也不可能开宗立派,提出全新的技术概念了。
在“拉达”级身上,俄罗斯人揉入了以下较为先进的技术:
首先是声呐系统更新。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美国为“海狼”级核潜艇研制共形声呐的时候,苏联也开始了艇首共形声呐的研制,该研制工作 在苏联解体后仍在低速进行,一共有3种尺寸规格的共形声呐列入了生产计划,其中就包括为“拉达”级研制的小直径艇首共形声呐。这种声呐是传统的首球形声呐的升级版,在探测距离、定位精度、抗干扰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其次,80年代中期,俄罗斯终于将拖延已久的鱼雷线导系统攻关成功,因此,在“拉达”级的鱼雷武器库中,将以重型线导鱼雷为主,尾流自导鱼雷只是线导鱼雷的补充。但是在这一技术要点上,俄罗斯似乎没有值得中国五体投地的地方了。中国鱼雷很早就瞄准了重型线导鱼雷这一方向(因为中国在线导鱼雷没有过关的年代,尾流制导技术同样也没有过关通过自行研制、渔船偷靶雷等等努力,终于在鱼-6鱼雷上实现了线导化。
最后,在潜艇的动力系统方面,“拉达”级研制之时,苏/俄决定中止开发了几十年却无甚进展的闭式循环柴 油机,转向研制燃料电池。换而言之,“拉达”级应该是一级常规潜艇。不过,苏/俄自制的燃料电池系统同样是困难重重,到1997年俄罗斯终于挤出一点资金来,决定建造第一艘“拉达”级的时候,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难题仍然没有全部解决,所以,在第一艘“拉达”级一“圣彼得堡”号上,没有安装AIP动力系统,“圣彼得堡” 号是一艘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柴油机-蓄电池推进常规潜艇。
至于其他的方面,比如新的艇体结构、髙性能的静音电机等等,这是“第三代”到“第四代”必然会做出的改进措施,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拉达”级首艇开工后,俄罗斯海军正在大规模缩水时期,订购新的常规潜艇困难重重。实际上此时俄罗斯海军中服役的常规潜艇和核潜艇都在大幅度退役,不少“基洛”级潜艇提前退役后,被中国民营拆船厂买走、回炉。在保核潜艇部队规模的大方向下,俄罗斯的常规潜艇自然不会有大 的订单。因此,俄罗斯在国际展会上,以“拉达”级为基础,推出了“阿穆尔” 级的概念设计。
“阿穆尔”不是一型潜艇,而是由 5型不同排水量的潜艇共同组成的一个外销型潜艇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有2款是小型潜艇,排水量分别为400、550吨,只装备40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发射的400毫米鱼雷虽然比 西方的324毫米反潜鱼雷大了一些,可以用于攻舰,但其威力仍然偏小。“阿穆尔”系列的小型潜艇面向的出口客户是朝鲜、伊朗等小型国家。“阿穆尔”系列的其他3款则是正常的视队常规潜艇,可用于装备正规国家的海军潜艇部队。
从综合性能分析,如果“阿穆尔”/“拉达”的设计指标能够完全实现(AIP系统、共形声呐、新的鱼雷和 导弹系统、安静发动机),那么它的性 能指标应当超过“基洛”级第三阶段 改进型,也超过中国建造的元级, 与欧洲国家最近推出的最新常规潜艇, 如“鲉鱼”级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 性能差距(但不是代差)。
中国为什么要买“拉达” ?
中国采购苏-35、“拉达”级是中俄近期最受关注的两大军事合作项目。 关于中俄的这两大军事合作,国内外 评论众口纷纭,一些国外舆论声称是 “中国技术仍依赖国外”的铁证,一些国内舆论则声称“毫无必要引进苏 -35”,“引进‘拉达’级是做了冤大头”。
中俄军事合作和军事出口合同的签署,近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化的流程,不再是以前般混乱。当年不 仅有政府间的军贸,还有俄罗斯军工 联合体和中方的单独谈判、合作转让,甚至还有俄罗斯军区一线部队私下销售武器、配件、弹药。实际上,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对外的透明度仍然不是很高,尤其是军队没有采购,只在军 工联合体车间里的玩意,许多情况下,外界媒体只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猜测---俄罗斯人甚至在国际装备展上 散发的资料,也会打一些折扣。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苏-35的订购合同。早在2006年,中国官方代表团就曾前往苏霍伊,接触到了苏-35, 并获得了真实的苏-35技术资料。但是,由于中国代表团此行就是奔着苏-35传说中的“等离子隐身”体制而去的,但看到真实的等离子隐身技术之后大失所望---它不过是一种新型雷达对抗装置而已(虽然对抗机制非常独特,效果还算不错)!加上当时国内装备体系上的一些考虑,批量进口苏-35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2009年,由干国内裝备体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这才重新与苏霍伊进行接触,以苏-35作为第四隐身战机服役前的过渡机型。
俄罗斯的武器性能究竟怎么样,显然西方年鉴的描述不能全信,甚至俄罗斯官方在展会上散发的资料也不 能全信,非得实际看到武器实物、最好是去靶场来上一发,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此外,武器系统的引进,不仅仅是为了直接提髙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 随着武器的引进而掌握的技术更为重要。比如中国进口苏-35,就传出了是为“借机引进117S发动机”这个说法。117S发动机实际就是AL-41F-1S,属 于AL-31F系列的升级版,和歼-10所 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别为 142千牛和125千牛。相比之下,用 于俄罗斯T-50的117发动机(AL-41F)正式版推力在157千牛以上(未来计 划180千牛所以说,所谓“先进 的” 117S发动机,仍没有脱离三代机引擎的水准,推力增量很有限。另一 方面,按照中国引进苏-35的可能时 间表,获得117S关键技术的时间最快也在五年后,完全和中国四代机研制进度配不上。仅仅为增加十几千牛的推力等待五年时间,正常人绝对不会以此为然。
另有传闻称,“拉达”级计划中 俄方会引入中国技术设备,对难产的“拉达”级潜艇全面完善。且不论此传闻真实与否,但有一点可以 肯定由于行业持续性衰退,俄罗斯军工企业不仅资金人才缺乏,技术进一步更新换代也出现严重问题,俄罗斯军事技术长期“吃老本”的状况已难以持续。
所谓先进的苏-35战斗机、“拉达”级潜艇乃至“伊尔”-476等等,无一不是前苏联时期技术遗产的后代,如果没有新鲜技术血液的融入,根本谈不上“满足未来需要”,甚至很多企业随时有彻底破产垮台的可能。俄罗斯 大型军舰、运输机、潜艇几乎都已经 面临无米下锅的况状。其他几个关键 行业,即使有俄罗斯本国订单,但由 于新一代武器研制费用髙昂,新型号研制进程也举步维艰。如没有外来资金的支援,苏霍伊公司的T-50战斗机甚至难以顺利推进。俄罗斯海军甚至依靠印度护卫舰订单,才能确保同型号的护卫舰在本国服役。
从中国的角度讲,俄罗斯军工如果彻底垮台,绝非是国人该幸灾乐祸的。尽管中国军事工业进步飞速,但实际上距离先进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在很多领域依然实力很差。无论如何,俄罗斯在未来几乎仍是中国军事技术交流和借鉴的唯一窗口。如果俄罗斯军工垮台,中国军工的很多领域可能真会陷入“闭门造车”的状况,对中国肯定是弊大于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活力的俄罗斯军工,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军工的发展。事实上西方的军事发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欧洲和美国防务企业间的不断交流和合作。中国军工的最终竞争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有一个携手合作的伙伴,远胜于单打独斗。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采购苏-35和“拉达”级,对俄罗斯战斗机和潜艇两大行业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援助, 保证了T-50战斗机能够获得资金完成研制,也可以令“拉达”级潜艇避免流产的噩运。这两项看似简单的军购,实际上直接挽救了俄海空军两大核心装备,从而进一步确保了其在若干领域能够保持发展更新的能力。
总而言之,即使中国不缺乏自己研制武器的能力,不断巩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共同应对西方的术挑战,对自身发展也是价值巨大的。盲目自满和排外,不能真正缩短差距。(作者署名:现代舰船)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