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连11月4日电题:为大国利器试锋砺刃——海军某试验区官兵献身新型武器装备试验任务记事
新华社记者吴登峰、王婷
他们检验鉴定导弹,身处新导弹交付前的最后一环;
他们奋战在深海高山,鲜为人知却应当之无愧地载入史册;
他们就是海军某试验区官兵。多年来,他们任劳任怨、艰苦奋战、接力传承,一次又一次吹响起为人民海军新型武器试锋砺刃的号角。
使命如天
这个试验区承担着海军新武器的试验、论证等任务。
对于这样神秘而艰苦的行业,已被海风吹得皮肤皴裂的试验区司令员宋丛浩说:“官兵们讲,参加大型新武器装备试验,我们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它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神圣。”
那年,在某型导弹正式立项时,这个试验区已多年没有承担过重大试验任务。人才大量流失,装备严重落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
一如靶场测控系统,这个被称作导弹试验的“神经中枢”,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就无法满足试验需求。“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时任试验区总工程师娄汉泉带领科研团队没日没夜奋战攻关。
终于,这一系统提前装备靶场,应用到试验任务中,成为我国第一代多功能集成的统一测控装备,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
“再大的困难,也要像打仗一样把它攻下来!”试验区官兵把每项受领任务都当做作战。在100多次出海执行导弹试验任务中,他们创造了“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备设施零故障、任务软件零缺陷、数据判读零遗漏”的成绩。
百折不挠
那年初秋,随着海上一声闷雷般的巨响,某型导弹昂首直刺万里云天。
当导弹准确击中预定靶区、试验圆满告捷后,现场沸腾了,无数参试人员哽咽无语。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完全掌握水下发射导弹技术的国家。
成功之路,需要踏过无数的荆棘险滩。
某型导弹试验任务上马后,为保障任务的顺利开展,一项重大工程也随之启动,试验区某研究所承担起了这项艰巨任务。
“太难了,当时这项工程在国内是首创,没有现成的技术和经验可供参照。”高级工程师张坤回忆。
在500多公里的高山海岛上,勘点小组风餐露宿,对100多个可用地点进行实地勘察论证,最终确定了20多个站点。
由于这些点多在荒山野外,山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官兵们手拉肩扛抬设备,挥锹抡镐打地基,把油机抬到山顶发电,到10公里外的村子拉水喝,饿了啃一口干面包……
3年风吹雨淋,他们创造了海上靶场建设的多个第一。
英雄无名
2007年冬,试验区某中心80后女工程师戚晓晶正参加一次试验任务。
当时天况极差,海边涌起几米高浪。戚晓晶强忍不适,将几十公斤重的设备安装固定调试完毕,向指挥台报告“图像清晰”后,才“哇哇”吐起来……
当船驶向远海时,风浪一阵紧似一阵。突然,天线传输出现异常。戚晓晶立即解下绳子,套上安全索,向距船甲板十几米高、位于桅杆顶端的天线爬去。
任务完成。戚晓晶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海中,整整坚守了3个多小时。
在试验区,看到的多是这样平凡的军人,每个人背后几乎都有耐读的故事。然而,试验时,能看到导弹发射壮观画面的官兵少之又少,他们大多身处舰艇、机房等岗位。
试验结束后,试验区机关将试验视频挨个单位播放,看着画面上导弹从水下腾空划出一道壮阔的弧线,不少官兵都会流下泪水:“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我们的官兵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在岗位上的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就是为了导弹的早日腾飞……”试验区政委陈孝强说。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