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代表监造海军歼10战机:首飞前突击排除隐患

2013年07月31日 10:48  中国海军网 

  海军装备部某军代室监造“猛龙”战机点滴故事

  前不久,有关东航某飞行团提升某新型战机改装保障能力纪实的新闻报道在军内外一时掀起了热浪,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今日,我们将追根溯源,为读者们讲述海军装备部某军代表室监造该型战机的点滴故事。由于新装备建设任务出色,这个军代表室日前被海军记集体三等功。

  第一主动:夯实基础孕育新装备

  龙是中华文化图腾,象征着威猛、迅捷与力量。新型战机被冠以“猛龙”雅号,自然寄托着一份期许与自信:巡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海疆长空融入军代表的血脉,使命感在心间澎湃激荡:虽然不能驾驭“猛龙”翱翔海空,但信息化海战场要留下军代表的风采!

  每架新型战机有数十万项零部件,需历经2000余道生产工序流程打磨,飞机生产厂家通过几十年的研制过程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技术人才,而担负合同履行监督的海军军代表从未参与这型空军战机的研制监造,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相关业务技术规范几近空白。

  神圣的使命激励着他们迎难而上、奋起直追。为弥补监造经验不足,他们奔赴海军、空军的航空军代表室和用装部队学习取经,邀请厂所专家进行业务培训,对材料采购、生产划分、关键工艺进行全面了解,撰写出近10万字的监造风险报告。为解决人才储备不足的困难,代表室党支部向上级机关申请在全地区精心选调优秀科技干部充实监造一线,党支部“一班人”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监造经验传教到年轻军代表。

  正当新型战机投产前各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之时,突如其来的八级强震袭击四川,年轻的军代表一边积极抗震救灾,为灾区军民提供服务保障,一边紧锣密鼓展开监造准备工作。

  面对严峻的抗震救灾形势和装备生产任务,这个代表室的同志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他们白天扑在了抗震救灾保障任务上,晚上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装备产前准备工作上。“回想起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像铆足了劲儿的‘发条’一样,为打赢这两场战争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该室总代表原总代表何发远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在准备中学习,在学习中准备。据统计,该代表室先后召开130多次专题业务研讨会,对9000余份图纸进行审核,签署了2000余份设计更改单,还编制了该型装备质量监督的8个顶层文件以及100余份《检验验收细则》。

  第一使命:确保质量“百分百”

  监造新装备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要有保证质量确保万无一失的“责任感”。确保飞机百分百合格,就是他们的神圣使命。

  战斗机号称“航空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显著标志。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制的新型“猛龙”战机,采用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而且系统庞杂、关联度高,这些都为他们如何把好质量关带来严峻挑战。

  实际监造中,军代表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他们循序渐进向电子信息、材料冶金、精密仪器等新技术领域进发。代表室遴选出450多道工序作为军检重点,对飞机生产全过程高效管控。

  航电系统是飞机的“中枢神经”,也是这型装备技术状态变动较大的系统。每一架飞机航电系统军检下来,正常流程都需4个多小时,并且要不断的进行软件升级,如果某个子系统发生故障,则整个系统的检查都要排故后重做,工作量可想而知。

  可是由于专业的限制,整个航电系统检查的重担压在了一两个人身上。军代表很多顾不上回家,和工厂人员一起连续吃几天盒饭,经常从早上八点干到凌晨三点,在座舱中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航电系统通电检查时,座舱内必须开冷气降温,特别是夏天时座舱里全身冰冷,而头上却大汗淋漓。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军代表与工厂人员一起解决设备虚警、干扰等技术难题。

  每一架飞机的诞生,无不凝聚着军代表的心血和汗水。每一块蒙皮、每一根电缆、每一颗铆钉,军代表们都要亲自把关。该室总代表李彤告诉记者:“每一架飞机都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保证他的优生。”

  第一责任:心系打赢为战斗力服务

  谋打赢是每位军人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为海军新型战机的“监造官”们,他们以不辱使命的责任感,跨越战场与市场的临界线,把所有愿望和追求都牢牢地锁定在为提高装备质量和尽快形成战斗力、提供最好的服务保障上。

  首架战机交付培训与部队官兵的座谈会上,一名部队机务人员讲到:“我们机务官兵特别希望军代表能面对面服务。”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该室领导深感军代表工作服务部队的重要性。他们针对新型战机需培训人员多、时间长、地域分散等实际情况,加大与工业部门的协调力度,先后为300余名人员进行培训,修改完善了200余套教材、改进20余套训练设施。

  一次,在空勤人员培训时,学员反映没有海军专用训练模拟器,培训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得知情况的当天,原负责培训工作的该室总代表李彤,马上组织商量对策。他要求工厂根据海军特殊需求更新完善培训教材和训练模拟器。李彤会同工厂相关人员加班加点,结合海军飞机使用特点,提出了改进方案,很快进入实物加工阶段,一套适应海军需要的训练模拟器就这样诞生了。随着飞机交付部队,军代表室依然牵挂着飞行员碰到的困难,有哪些改进意见和建议。在部队先期飞行训练中,军代表薛亮、程融轮流全程跟飞,及时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一次在执行开飞大检查时,发现某型设备不能自动回零,直接影响飞行安全,而此时距离首飞预定时间只有十几个小时。正在现场跟飞的军代表组织工业部门与机务官兵召开专题故障分析会,反复推算调出备件实施更换。此时已是夜色降临,他们只好冒着低温和大雪天气,从晚上9点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

  军代表室充分发挥出联系厂所与部队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厂所技术人员定期到部队走访服务。为保证装备全寿命服务,他们在与工厂先期的采购合同中特地增加 “售后服务”内容,并且在部队开通了“服务热线”,先后为飞行部队解决飞行和训练中的难题达数十个。

  第一荣誉:战鹰尽早巡防海空

  去年春节前夕,首批新机改装飞行员在凛冽寒风中依次上演自己的“夜航秀”。只见身形修长的战机呼啸着直刺苍穹,庞大的新机编队挟惊雷、似闪电,运用机上电子干扰设备和低空空防战术,向“敌”机猛扑过去,瞬间对其实施精确打击。代表室副总代表唐文斌告诉我们:“当看着我们监造的飞机一架架早日飞向海空,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任务时,就会感到这是我们获得的第一荣誉。”

  每架飞机的成功建造都是无数奉献者用忠诚、智慧和心血向共和国交出的合格答卷,为新型战机呕心沥血的赤诚情怀在这群军代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代表室一位高级工程师已到退休年龄,这位在军工战线上干了大半辈子的机电专家心里却不是滋味,虽然不少厂家纷纷出高薪请他出任技术顾问,不用钻机舱,不用日夜跟班,更不用站在试飞站参加试验,只需对青年技工做一些技术咨询和难题解答。可他连夜找到代表室领导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让我参加该型飞机的监造吧!”

  从此,他把这种对战鹰的独特情怀,倾注到监造工作的全过程。在延后退休2年多的时间里,他以厂为家,飞机总装成型后,他以战鹰为家,不论白天黑夜,不论酷暑严寒,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艰苦他就奋战在哪里。

  飞控系统军检试验连续时间长,一次试验跟下来需要持续3天2夜。他总是全程跟踪,就连吃饭也要请人给他送到试验车里,匆匆扒拉几口依然目不转睛地盯着设备,生怕因一时疏忽,放过了一丝一毫的隐患和疑点。

  这不仅是老军代表的心声,也是全体军代表的行动。飞机在试飞站军检过程中,应急动力系统检查一直是危害性较大的项目。因为增强工作模式检查时需燃烧肼燃料,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吸入后对身体伤害很大。刚刚加入到这个集体的新军代表将危险置之度外,每架飞机进行该项目检查时都坚持深入现场,并多次亲自开车进行检查,确保该系统关键时刻可靠、顶用。

  “年轻军代表多次推迟婚期,有的面临转业仍然坚守岗位、有的任职最后1年干劲不减、有的小孩生病无人照看还加班工作……”采访中军代表们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有细心的军代表计算过,他们平均每天的工作量,如果按照检查飞机数量来算相当于以往2倍,如果按照排障数量来计算相当于以往3倍。全代表室共开展巡检上万小时,发现新问题近千项,让人欢欣鼓舞的是所交付的飞机全部一次性试飞合格。

  是的,他们没有经历一线训练的洗礼,然而他们却实实在在体验着牺牲和奉献。在这个铸造共和国战鹰的地方,军代表就像一副副高速运转的螺旋桨,在不被人们注目的位置上,默默地推进着战鹰从这里起飞,飞向海空、飞向未来。(作者:司洪利 王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