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出海实录:海区云雾预报系统准确率达90%

2013年07月05日 09:29  中国青年报 

  6月9日~7月3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出海进行今年首次科研试验和舰载机训练。笔者随舰全程参与此次海试,见证了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驻舰飞行、首次短距起飞、我国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通过航母资格认证等重要时刻,目睹了辽宁舰海上砺兵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航母面前都是小学生

  6月9日中午,辽宁舰解开数十根巨缆,缓缓离开码头。站在舰岛回望,我国第一个航母军港尽收眼底,两条数公里长的防波堤像长长的臂弯,将辽宁舰揽在怀里。此刻,辽宁舰正挣脱它的怀抱,昂首驶向大海。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登上过辽宁舰,随舰出海却是头一遭。虽然对辽宁舰没有陌生感,却依然充满新鲜感和神秘感。航渡期间,辽宁舰副政委李东友提出领我到舰上转转。此前,曾听过许多关于航母上行路难的传说,置身于迷宫般的舰体内才知道,传说不虚。

  辽宁舰从舰岛上层建筑到舰体底部共有21层甲板,3000多间舱室,300多个舷梯。李副政委带我一路爬上爬下、左转右拐,很快就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了,只能机械地跟在他身后,亦步亦趋。期间,李副政委指着一条红线说,这是航母吃水线,继续往下走就是水线以下舱室了。

  越往底层舱室走,空气越混浊,噪音也越大,官兵工作条件也越艰苦。两个多小时后,我的腿肚子开始抽筋,才气喘吁吁地结束了首次“航母行走”。想起之前一位海军首长曾说过的一句话:“在航母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学生。”诚哉斯言。初上航母,若不甘当小学生,必定寸步难行。

  海上“大龙舟”

  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早餐时,餐厅内粽香扑鼻。

  这是一个难得的飞行日。甲板上,穿着彩虹服的飞行保障人员已经严阵以待。离舰尾不远处,一架歼-15舰载战斗机,像一只鹰隼,准确扑向甲板跑道。发动机的啸叫声撕心裂肺,那种雷霆万钧的冲击力,远非“震撼”两字所能形容。

  这的课目是绕舰飞行和触舰复飞,目的是让飞行员把技术状态调整到最佳,为阻拦着舰和舰上滑跃起飞作准备。

  舰载战斗机是航母战斗力的核心。辽宁舰交接入列后,外界对中国航母何时能够形成战斗力众说纷纭。然而,中国航母给了全国人民一个个惊喜:服役不到3个月,歼-15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此次,歼-15战机又将首次驻舰开展飞行训练。

  端午节全天,数架舰载战斗机分批出动,轮番掠舰,一串串惊雷不时滚过甲板,像是为辽宁舰朝着形成作战和训练能力的既定目标前进一次次擂响战鼓。

  海上过端午,别人吃粽子,官兵也吃粽子;别人划龙舟,官兵驾航母。这可是6万吨的“大龙舟”,是大国崛起、巨龙腾飞之舟!

  飞行就是“靠天吃饭”

  精密仪器测得的大量数据表明,经过近一百架次绕舰飞行和触舰复飞,飞行员技术水平和状态都已调整到最佳,试验试飞指挥部决定,16日开始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

  清晨,我走出封闭的住舱,到甲板上呼吸新鲜空气,却见海天一片混沌,浓浓的海雾将辽宁舰重重围困。上午10时,天气仍没转好迹象。在走廊上叫住一名舰员,带着找到气象中心会商室,见两名值班军官正在处理刚接收的卫星云图。其中一位叫刘寒的女预报员指着云图说:“你看,受高空槽及弱冷空气共同影响,训练海区未来2到3天均有雾,并将出现降水过程。”

  刘寒这番话,生涩的专业术语让人似懂非懂,却明显感到了一股“寒意”:这意味着未来几天舰载机都无法飞行。

  说起航母气象保障,辽宁舰水文气象保障室林继配主任坦言“压力山大”。林主任干海洋气象保障出身,海洋气象保障海区范围大、气象要素预报精度要求没那么高,而航母不仅要求海洋气象保障,更需要精确的航空气象保障,观天测海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发生海上气象突变,对母舰平台或许没什么大碍,但对飞行中的战机则有可能是致命的。”林继配说,将来中国航母驶向远海大洋,对气象保障要求会更高。

  正说着,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兵,他叫焦云涛,是海军飞行学院航空气象保障专业副教授。此次,他携带了新研制的海区云雾预报系统出海进行验证。他透露,该系统能够预报任务海区能见度,准确率达90%,即将在辽宁舰落户。

  飞行部队有“靠天吃饭”的普遍说法。对此,我请教焦教授怎么看?他打了个形象比喻:“如果把飞行比做开车,气象条件就是道路上的红绿灯,你必须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否则就可能酿成重大事故。”如此看来,“靠天吃饭”也是客观规律的总结。既然天公不作美,就耐心等待吧。

  “刀尖上的舞蹈”

  6月19日,训练海区云开雾散,天空澄净。上午8时,辽宁舰破浪而行,舰上广播传出消息:歼-15战斗机已经从陆地机场起飞,即将临空进行阻拦着舰。

  舰岛紧临甲板一侧平台是最理想的观摩点,已经聚集了许多人。这是继去年11月23日歼-15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起降后,再次上舰飞行,无疑是中国航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个重要时刻。

  8时22分,首架歼-15战机呼啸临空,先绕舰飞行,并进行了一次触舰复飞,然后放下尾钩,对准甲板跑道,轻盈降落。风弛电骋之间,尾钩准确钩住4道阻拦索中的第3道索,稳稳停在了甲板上。

  紧接着,第二架歼-15战机挟风带电,也成功降落在辽宁舰,这次钩住的是第2道阻拦索。

  据在现场的海装飞机办主任李鸣介绍,舰载机阻拦着舰时,4道阻拦索中最理想的是钩住第2或第3道索,说明飞行员技术娴熟,操纵自如,落点准确。因此,刚才两个架次的着舰飞行堪称完美。

  飞行员戴明盟跨下飞机时,试验试飞总指挥、海军副司令员张永义中将亲自上前迎接,和他紧紧握手。

  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其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公开资料显示,从1965年至1985年的20年间,美国海军共摔过354架舰载机,其中多半是在着舰过程中失事的,有近1000名舰载机飞行员殉职。

  当戴明盟在将军陪伴下向我们走来时,大家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冲他竖起大拇指,还有人大喊:“小戴,好样的!”戴明盟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高效率地出动和回收舰载机,是提高航母战斗力的关键。趁滑跃起飞前舰面人员对飞机进行检查、维护的空当,我来到调运指挥室,和航空部门政委陈刚碰了个正着。飞机在甲板上停放、系留、转运等都是由调运指挥室调度的。“科学调运是提高飞行效率的重要环节。现在舰面上飞机不多,指挥调运起来相对简单,将来满载各型战机时,调运指挥将非常复杂。”到底有多复杂?陈刚说有专家曾用“连计算机都算不过来”来形容其复杂程度。

  此刻甲板上,战机已准备妥当,即将滑跃起飞。在起飞助理一连串手势指挥下,止动轮挡、偏流板相继升起,战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飞行员抬手敬礼,示意飞机已经达到加力起飞状态。

  只见起飞助理双膝跪地,右手猛地向上一指,止动轮挡瞬间释放,战机像脱缰野马咆哮着冲向14度滑跃甲板。目送战机升空的过程中,发动机巨大的推力震得人心脏咚咚乱跳。一上午,共有多批次战机相继起降。

  中午在军官餐厅就餐时,恰逢两名刚降落的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前来就餐。听着舰指挥员邹建国对飞行员徐汉军说:“汉军,你刚才的落点和盟盟(戴明盟)完全一致,连尾钩反弹点都重合,真神了!”另一名飞行员叫孙政雄,阳光帅气,吃饭时一直在目不转睛地观看电视直播的NBA球赛。

  “两个首次”迈出“两大步”

  连日海雾,盘踞在训练海区挥之不去,似乎给人的心情也蒙上了一层雾霾,变得迷茫和沮丧。受大雾影响,歼-15战机首次驻舰飞行训练计划无奈推迟。气象资料显示,渤海海域每年6至8月多雨多雾,能见度高的晴好天廖廖无几。因此,辽宁舰只能见缝插针组织飞行训练。

  6月29日凌晨3时,气象部门经过会商,预报上午气象可满足飞行条件。果然,7时许,天空虽阴着脸,但却没有雾,第一批歼-15战机很快呼啸临空,相继降落在辽宁舰。

  今天的飞行注定不寻常——首次驻舰飞行、首次短距起飞。这“两个首次”,是中国航母向着形成实战能力目标迈出的“两大步”。

  先说驻舰飞行。以往歼-15战机都是从陆地机场起飞,到辽宁舰进行起降训练后,再返回陆地机场。今天,歼-15战机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完全依托母舰平台实现从机务保障到起降飞行全流程训练。此举表明辽宁舰和歼-15战机已完成舰机深度融合。而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或许会让一些人发抖——中国航母已经能够搭载战斗机游弋四海。

  再说短距起飞。公开资料显示,辽宁舰飞行甲板有多个起飞位,其中两个为跑道长度仅105米的短距起飞位。此前,歼-15战机都是在长跑道起飞位滑跃起飞。短距起飞对甲板合成风要求很高,陆地机场无法模拟,因此对飞行员和飞机来说都是第一次,需要克服心理压力,正确操纵和控制飞机姿态。结果是,多名飞行员短距起飞全部一举成功。

  目送战机一次次滑跃升空,我的心逐渐从忐忑变得踏实。多点放飞,可以大幅提高舰载机出动率,这就是首次短距起飞的实战意义所在。

  从凌晨开飞,到战鹰披着晚霞着舰,这个紧张、精彩的飞行日,无疑将被载入中国航母的发展史册。

  入夜,辽宁舰机库灯火通明。归巢的战鹰收起翅膀,静静蛰伏。机务人员还在它周围忙碌,像保姆般细心呵护。辽宁舰舰长张峥、副舰长刘志刚等人陆续来到机库。刘副舰长说:为迎接歼-15驻舰“回家”,我们准备了3年,也期盼了3年。而张舰长在考虑机库的使用规划问题,“日后这里要摆放数十架各型战机,怎样科学合理使用机库有限的空间尤为重要。”他说。

  辽宁舰军械部门转运班长吕吉胜正在机库担任警卫值班。他的工作岗位在甲板下6层,平时飞行连飞机轰鸣声都难听见,如此近距离“亲密接触”战机还是第一次。他说:“这是歼-15驻舰第一夜,能在这里守护和陪伴它,我感到很自豪!”

  今夜,辽宁舰像一个巨大的鹰巢,战鹰在它温暖的怀抱里,静静休憩,养精蓄锐。

  取得“中国最牛资格证书”

  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对飞行员戴明盟、孙政雄、徐汉军、卢志永、魏红伟和着舰指挥员邹建国来说有着特殊意义——他们顺利通过航母资格认证,成为我国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

  这看似偶然的重合,为他们成为“中国首飞”作了最好的注解:他们既是叱咤海天的军中骄子,更是忠诚报国的优秀党员。

  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是从海、空军部队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和试飞员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人人飞过5种以上机型,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三代机飞行时间超500小时,堪称海天骄子“梦之队”。

  从岸基飞行到舰基飞行,从中国最优秀的飞行员到中国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不仅是“勇敢者的游戏”,更是漫长的航程。7年时间,他们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转型,期间所经历的艰辛、所承担的风险、所作出的牺牲,常人难以忍受、难以做到、甚至难以想像。

  然而,他们的脱颖而出是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掌握舰载战斗机上舰飞行技术,标志着中国成功建立了自主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体系,更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大步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蓝走向深蓝。

  航母资格认证是美、俄等航母国家的通行做法。通常一名飞行员要完成500架次以上陆基模拟着舰和海上低高度绕舰飞行、触舰复飞、阻拦着舰、滑跃或弹射起飞等课目,并连续完成6次以上舰上起降,数据打分和LSO(舰载机着舰指挥员的英文缩写——编者注)打分达到上舰飞行标准,才能通过航母资格认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中国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就是用“国际标准”飞出来的!

  在“梦之队”里,邹建国是最特别的一个。他是中国唯一的舰载机着舰指挥员,是一个“手眼通天”的人——能眼观六路,及时发现飞机偏差并提醒飞行员修正着舰航线,一旦发现无法达到着舰技术要求,必须在零点几秒内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操作灯光控制手柄,命令飞行员逃逸复飞。因此,说他“手眼通天”实不为过。

  着舰指挥员是舰载航空兵部队的“灵魂人物”,除了拥有丰富的飞行和指挥经验,还必须非常了解每名飞行员的个人性格和技术特点、受到每名飞行员的绝对信任。

  有趣的是,在这次航母资格认证中,邹建国既是考官,又是考生。考他的是海军和相关工业部门组成的评估组,最终成绩为“优秀”。他考的是与他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飞行员,他会给他们打多少分?面对我的提问,邹建国笑而不答。再追问,他说,美军航母的LSO,往往只在飞行员退役停飞前的最后一个架次着舰时,才有可能打出满分。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而在航母资格认证总结会上,飞行员出身的张永义中将语重心长地对飞行员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可以说,你们是成熟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了,要珍惜荣誉,报效国家。上舰飞行很特殊,每次都是在你驾机执行完作战和训练任务,身体最疲劳的时候来飞高难度、高风险的阻拦着舰,因此丝毫不能懈怠,要把每次着舰永远当做第一次来对待,方可保你们一生平安。”

  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通过航母资格认证,是中国航母事业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为此,试验试飞指挥部在辽宁舰甲板隆重举行颁证仪式,向他们颁发上舰飞行资格证章和证书。证章上部为一对飞翅,下坠圆形飞鲨图章,表明他们是“中国飞鲨”的优秀驾驭者。仪式结束后,飞行员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一拨拨人排着队与他们合影留念。他们抱在怀里的航母资格证书,无疑是“中国最牛资格证书”。

  7月3日上午10时,辽宁舰靠泊青岛某军港。离舰时,按海军礼仪,我回身向舰尾悬挂的军旗敬礼。那一刻,我想起辽宁舰李东友副政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辽宁舰是大家的船。”

  是的,这是我的船,这是我们的船,这是所有关注中国航母、关注中国海军、关注中国未来的中国人的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