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化迪
鲜花无言,哀乐低沉。今天上午,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排球协会顾问、前中国女排国手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举行,心怀悲痛的亲人、战友、队友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群众一起赶来为她送行。
一个用无数朵白菊和黄菊做成的排球,不仅寄托了老女排队员对陈招娣的无限哀思,也是她们对一生情系中国女排发展的老队友的深情怀念。
“铁榔头”郎平赶来了,来看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最后一面。手抚白菊、泪流满面,在郎平的深情倾诉中,当年的“拼命三郎”陈招娣,“永远是那一身威武的军装,永远是那么认真甚至有些较劲儿,她坚强勇敢的军人品质令人特别佩服!”
老女排队长孙晋芳赶来了,她也在追忆,追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在一个集体里大家都比着练,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招娣很有性格,当时袁伟民指导训练很严格,就她特别敢上,我们一般都要想一下,她什么都不想,就是往前冲。”
老女排队员杨希也来了,好友的骤然离世让她痛心不已,看到如此多的群众前来告别悼念更使她深深感动,“招娣的离世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震动,我觉得这是大家对女排精神的怀念。今天的中国体育,金牌并不是唯一的目标,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信念。”
在人民日报记者汪大昭笔下,陈招娣“是一代中国女排的英杰,是中国体育的楷模,是中国军人的骄傲”。今天特意赶来的这位老体育新闻工作者说:“她只有58岁就匆匆离去,在与癌症病魔的奋力抗争中,她没能像在球场上一样永远不倒,但是,她将永远不倒的女排之魂留给了人们。”
汪大昭的话,引起奥运冠军、八一乒乓球队教练王涛的共鸣:“陈大姐是部队体育战线的榜样。无论是当运动员期间,还是后来带队时,她的精神品质和工作方法总能给我带来激情和动力。”
有无尽的怀念,有贴心的温暖,有无言的感动。曾经得到陈招娣关爱和帮助的八一男篮队员王治郅,眼含热泪地说:“她一直在和病魔做斗争,非常不容易,希望陈大姐一路走好!老女排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意志一直在激励着我们,我们会好好传承她们的精神!”
长长的送别队伍中,除了身着戎装的陈招娣生前战友,更有无数自发前来的普通群众。
陈招娣去世,勾起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岁数大一些的人,谁不记得那支激情澎湃的中国女排、那支所向无敌的王者之师?因为她们的胜利不仅开启了世界排坛的“中国时代”,同时也提振了中国人民加速改革开放的信心。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是她们用一种永不言败、团结奋进的顽强精神充实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北京铁路局的老职工李大姐早上6点就从家里出发赶来送陈招娣最后一程,72岁的首钢老工人刘爱国也是一大早就赶到追悼会现场,而来自武汉一所大学的王教授更是不辞千里而来。“那时候,一到女排比赛,街上就没几个人,大家都在家里看电视转播、听广播……”在这些头发斑白的老人的记忆里,“看女排比赛最提气,最来劲!”
逝者已矣,精神长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陈招娣和其他老女排队员们一起铸造的女排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可以找到新的注解,并激励人们继续前行。
“吃苦拼搏、战斗到底、为国争光,实现强国梦更需要这些精神元素支撑。”王教授说,“今天送别陈招娣的人这么多,说明‘女排精神’深入人心,永远不会过时!”
(本报北京4月5日电)
本报记者 刘化迪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