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基利”对空导弹实弹首次亮相;市民可近距离观看“广州舰“的导弹系统和雷达
26日10时许,中国海军现役的052B型导弹驱逐舰“广州舰”挂起满旗,舰上官兵身穿常一号白色礼服,以海军独特而隆重的礼节迎接广州市民的登舰参观。
位于舰艏和舰尾的两枚“施基利”对空导弹是实弹首次亮相,舰载直9武装直升机也是首次亮相。市民可近距离观看“广州舰”的导弹系统和雷达,甚至触摸火炮、鱼雷发射管和深潜弹的发射器。
当天,“广州舰”第一批女舰员首次面对媒体公众,羊城晚报记者走近这17名女官兵,探访她们在军舰上的生活和工作。
女兵队队长何芳:舰上女兵是个“宝”
9时,女声呐兵王小燕身着白色礼服在“女军人盥洗间”对着镜子打扮了一下,她将到甲板上列队欢迎市民登舰参观。
“广州舰”的女舰员生活区设在甲板下层,与男舰员生活区仅一门之隔,门上贴着告示“女舰员生活区,男舰员走其他通道”。女舰员生活区的设立说明今后女舰员上舰执勤将会常态化。
记者看到生活区域内设有女军人盥洗间、女军人烘衣室,再下层楼梯就是女舰员休息区域,一共有三间女舰员休息室,其中两间为女兵集体间,另一间为女兵队长和医生的休息室。“空间有些狭窄,只能慢慢习惯。”一位女舰员表示。
女兵队队长何芳是观通站副观通长,26岁,海南岛人,是第一批登舰的女舰员,也是“广州舰”17名姐妹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她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进入海军学院培训,毕业后在榆林基地工作,今年7月登上“广州舰”。何芳觉得“有了女舰员上舰,男舰员工作更有动力了,干活更积极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男兵们把女兵们当成舰上的 宝 ,在生活上照顾女兵。”
女舰员担任舰上声呐、雷达、观通、信号等各种工作。作为队长的何芳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姐妹们。军舰上会组织唱卡拉OK、放电影,军舰靠上码头时,会组织女舰员们上岸,也允许在舰上打长途电话回家。
军医孙艳:最大困难是晕船
孙艳是“广州舰”上唯一一名医生,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的毕业生。
她今年7月来到海军培训,12月初登上“广州舰”任军医。
过去,军舰上的军医都是男性,“船上官兵们的身体都很好,有时会有人因工作时被划伤之类的小伤”,孙艳说。
上了“广州舰”,因保密需要,孙艳不能用智能手机上网、上微博、聊微信。“女舰员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最大的困难是晕船”,孙艳说。
来自江西鹰潭的女声呐兵邓雨涓,高中毕业后,2011年12月入伍分配到南海舰队,她说:“在航行中,没有呕吐,但感到晕得厉害,同时还得工作,只好咬牙硬扛着,慢慢习惯……”
邓雨涓说:“军舰上的生活有时会很无聊,但大部分时间挺充实,平时看书、看电视,还有专门的卫星电话,提出申请就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
雷达兵小杜:首航广州很难忘
雷达兵小杜登上“广州舰”后,第一次出航就来到了广州。
小杜是湖北武汉人,今年23岁。她原是湖北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大学生,今年8月从地方大学生中直招士官入伍。
小杜是第一次坐大军舰,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军舰上有的地方很狭窄,上下梯时要特别小心,进入舱门注意别碰到头。”她了解到这次航行是赴广州参加开放日活动,就感觉特别兴奋。但“广州舰”
驶出港口后,遇到大风,船体摇晃,小杜开始晕船,等军舰靠近广州南沙港,她才缓过劲来,首次航行令她难忘。
“深圳舰”时隔4年“回娘家”
时隔4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具有编队指挥功能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深圳舰”,再次向公众开放,4000张参观票供不应求。26日10时许,“深圳舰”欢迎慰问仪式在深圳南山区赤湾右炮台路赤湾集装箱码头举行。
1999年年初,海军167号舰被正式命名为“深圳舰”,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新型导弹驱逐舰,全长153米,宽16.5米,满载排水量6600吨,被誉为“外交明星舰”。2000年7月5日至9月7日,“深圳舰”先后成功访问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和南非三国,在长达16000多海里的航程中,创造了人民海军交往史上首次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首次出访非洲大陆,首次经过好望角等多项纪录。
2008年以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猖獗,当年12月26日,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我海军首批护航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护航。2009年4月2日,由“深圳舰”
等组成的167编队,自湛江港解缆起航,经过11个昼夜的连续航行,安全抵达亚丁湾东部海域,与169编队会合,并成功执行了两次护航任务。当年4月16日零时起,167编队正式吸纳微山湖舰,接替护航任务,到当年8月21日任务完成,“深圳舰”在142天内航行6万里,出色地完成了45批393艘中外船舶的护航任务,驱离海盗船只267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