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艇兵靠涂风油精坚持13小时闯过超强台风

2012年12月13日 13:53  中国海军网 

 

  引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当前,海军信息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历史坐标点,如何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提高战斗力,是海军各部队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31潜艇,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规律,以如磐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决心,趟新路、挑重担、闯禁区、战极限,实现战斗力的跃升,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初冬,东海,海天间一张潜舰机联合立体封锁网铺陈开来。一艘潜艇时而微速机动,时而静默悬停,对手屡屡扑空……

  “金蝉脱壳”的新型潜艇,正是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31潜艇。

  5年来,331潜艇勇闯大洋,犁出了道道亮丽航迹:创下1年内2次实战化远航训练、水下高速发射战雷、水下大深度发射声诱饵对抗反潜鱼雷、单艇齐射同时命中两目标等8个潜艇史上第一,圆满完成重大演习演练任务30余项,受各类表彰18项,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

  

挖出最大潜力,缩短人装磨合周期

  “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坚决完成接装试航任务,确保如期形成战斗力!”2007年艇队组建大会上,这是艇长朱爱根立下的军令状。

  拿着军令,331潜艇的官兵如拧紧的发条,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坚信时间是挤出来的、潜力是挖出来的、本领是练出来的。5年多时间过去了,工时统计表显示,艇队官兵每人年均加班近400小时。

  一次,集美大学轮机专业的高材生、直招士官林慧聪为摸清燃油管路,猫着腰钻进狭小的空间。单手难以用力拧螺帽,他便放下手电摸黑操作,打开22颗螺帽足足花了两个半小时。随后,他蜷缩着身体钻进燃油舱底,硬是把转移管路、通气管路等摸个遍,出来后成了臭气熏天、油污满身的“油人”。

  那年6月,艇队执行某大项任务的关键时刻,一场流感袭来。艇长朱爱根高烧39.8℃,仍坚持工作。他披上厚厚的外套,左手臂打着点滴,胸膛顶着办公桌边沿,右手移动鼠标……看到这一切,其他几名患感冒的艇员也主动钻进舱室。时任政委赵建华劝说无果,只得请了3名军医走进舱室,将盐水挂在管路上为战士们打点滴。技师谢继乐为摸清一处复杂管路,让医生把点滴打在额头上,边摸排边记录数据。

  在接装期间正赶上三伏天,十几人的宿舍如“蒸笼”。夜间,无法入眠的艇员们就互相提问参数、原理,温故一天的学习内容。声呐技师唐蒙凯利用嘈杂的宿舍环境练习“听功”,听自己的脉搏跳动、听战友的小声探讨,有时戴上耳机听录音机里的各种噪音。几个月后,331潜艇第一次执行演习任务,数十种水上、水下目标都被他一一辨别,为指挥员提供了准确方位、距离、航速。

  任重道远须奋蹄,风正潮平好扬帆。该艇官兵抱定必胜信念,从零跨越,补上最后一块“能力拼图”,缺资料自己补,没有大纲自己编,没有教材自己写。艇长朱爱根带领艇员画图纸、定题型。2个月后,勤务规定、救护、防化、脱险等共同科目题库应运而生,如今《某型潜艇操纵部署》、《某型潜艇损管部署》等20多本共30多万字的教材和规章成为支队后续艇队的示范教材。

  2009年初,331潜艇在某海域组织试航,航行中方向舵突然失灵,舵信技师王文生检查后发现,操舵仪微机里的模拟放大板烧毁。返航后,王文生认真钻研,试着在放大板上增设散热片,比例阀上加滤波二极管,经过数次试验最终解决了模拟放大板损烧问题。

  同是那次试航,厕所污水管路和生活污水管路连接处,被沉淀物堵死。舰务兵马江,这位1991年出生、艇队最年轻的艇员,面对异味熏天的管路,直接用手指抠出沉淀物。之后,他萌生了改装的念头,经过百余次试验,设计了某吹除装置。经实际检验,这一装置彻底治愈了沉淀物堵塞管路的顽疾。

  2008年底,艇长朱爱根带着新学员王洪涛摸阀件时,一不小心从四舱升降口摔下,左腿骨折,住院治疗后,休息不足半月,就拄着拐杖走向潜艇,平时几秒就能下到舱底,那次他足足用了10多分钟。

  领导自觉行动如催征战鼓,吹响了向新型装备进军的冲锋号。2009年元旦前夕,331潜艇由拖船拖着从某地转战上海。从上艇第一天起,艇长就带领干部、技师,从艏舱到尾舱逐一摸管路,练技能。元旦那天,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新年喜悦中,一场潜艇基本技能大考核却在黄浦江上演。

  卧薪尝胆练技艺,奋发图强终有为。331潜艇依托试验试航任务抓装备完好率、抓潜艇科目训练,推动着艇队战斗力水平迅速跃升:不仅提前4个月完成了新装备的试验试航任务,还完成了基础科目训练全部内容。2008年底,艇队官兵顺利通过全训考核,为新型潜艇投入作战训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发生

  “爱新装备、钻新装备、精新装备”是331潜艇官兵倡导的一种风尚。官兵们常说,在潜艇上工作,必须精益求精,稍有闪失,损失的不仅是国家的巨额投入,还可能夺走战友的生命。于是,艇上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潜艇出海归来,设备装置未保养好不离艇,系统阀件所处状态不符合要求不离艇,艇体未保养干净不离艇,安全检查不合格不离艇。

  那年8月的一天,电工分队长袁志鹏在保养装备时,突然发现集控室电枢断路器无法断开,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故障不能排除,将直接影响次日出航计划!”他赶忙叫来电工技师姜国辉,并立即向值班室报告。原支队长马立新亲自“督战”,姜国辉和袁志鹏联手攻关,连续工作9个小时顺利将故障排除。

  “新装备操纵要求万无一失,对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艇长朱爱根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面对高风险、高强度的潜艇工作,他们始终“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发生”的工作标准,提前为安全工作撑起“保护伞”。

  去年仲夏的一天夜里,331潜艇如同一条巨鲸,巡弋在深海大洋。舱段兵蔡文哲在巡查时发现舱室温度不断上升,最高温度显示43摄氏度,部分机器发出异常噪音。舱室温度升高不仅装备绝缘度降低,艇员也难以在高温下完成远航任务。

  来不及考虑太多,几名专业骨干迅速排查故障。在抢修时,大家发现螺帽和螺杆锈蚀,粘为一体,无法用扳手拧开。舱段技师杨剑辉掰断钢锯条,跪在管路上,用力锯螺杆。从夜间11时到次日中午12时,艇员们咬着牙轮流上阵,最终将故障排除。

  使命催生责任,责任激发动力。2010年8月,331潜艇奉命参加某型鱼雷定型试验。试验前,导演部和科研院所明确要求,潜艇纵倾保持零度,航向差保持零度,潜艇稳定至少半小时以上。试验那天,一场超强台风来临,试验海区暗流涌动。舵信技师王文生每半个小时就让舵信兵杨东往自己太阳穴上涂抹风油精,利用试验间隙滴些眼药水,连续13个小时紧盯操舵仪,精心操作,甚至没敢大幅度扭动躯体。试验圆满成功后,他被2名艇员搀扶着走下战位。

  2011年冬,331潜艇在水下××米处,浓盐水排除管路瞬间爆裂,海水喷涌而出,轮机技师李超凡第一时间冲上去,脱下作训服和棉裤,用身体和衣服控制进水点,并指挥轮机兵王洪涛关闭阀门,然后,紧急排水,抢修破损管路。10分钟后,险情排除,他们两人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前来营救的艇员争相脱下衣服裹在他们身上。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