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美国军舰在南中国海的行动备受关注。美国海军的“伯克”级驱逐舰“拉森”号进入中国南海岛礁的12海里范围,这不仅带来了政治与外交影响,甚至还引发中国国内股市的反应——造船、航空等军工概念股当天纷纷大涨。
对于此事,已有各种战略、外交及军事方面的解读。在这里,我们不妨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事件。
1949年之前,旧中国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局面。1949年以后,襁褓期的中国海军长期执行沿岸防御任务。对于当时的海军来说,防止敌方在沿海的登陆袭扰、护渔护航,在适当时机配合陆军收复部分近岸敌占岛屿,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建 国后初期,我国的领海宽度是3海里,也就是约5500米。在海上,这可算是目视距离。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期间,当我军攻占一江山岛之后,美军第七舰队 曾经派包括多艘重巡洋舰和数十艘驱逐舰停泊在一江山岛的领海线外,掩护附近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撤退。据当时驻守一江山岛的老兵回忆,美舰距离之近,可以 让人用望远镜清楚看到舰上人员的活动。
新中国的海军,新中国的“海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
1959年9月,在炮击金门战役开始后不久,我国正式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指出,这一领海原则适用于“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但 是,就当时的中国海军实力而言,我们并没有足够能力维护南海深处岛屿的安全。人民海军当时不仅没有航母、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只,甚至连驱逐舰也仅有区区4 艘从苏联进口的“07”型。由于工业基础和财政实力的限制,海军此时发展的重点只能是“空”“潜”“快”——即航空兵、潜艇和快艇。
至上世 纪70年代中期,海军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国产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等一系列主战装备,核潜艇下水试航,水面舰只的主要武器也开始导弹化。此时,“岸防” 问题基本解决,这才能够有所前行。在此背景下,就有了1974年的西沙海战。经此一役,我们确立了对西沙群岛的完整主权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海洋权益意识的进一步加强,中国更加重视南海问题。1988年,在南沙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实际控制了南沙群岛中多处岛礁至今,其间还在岛礁上修建了初步的人员生活和工作设施。
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不断发展,对于南海岛礁的守备和开发能力也必然随之增强,这就有了在相关岛礁进行的扩建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巨型挖泥船、远海岛礁施工能力,这些都是国力的标志,这也是个别国家的焦虑所在。
回溯数十年来的历史,中国在经略海洋方面虽然步伐并不快,但却算是踏实前行。必须看到,随着国力的提升,我们维护海洋国土及相关权益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且今后还将会进一步发展。
反观我们的对手,在60年前的一江山岛,他们可以把军舰摆在我们3海里领海外的家门口。但时至今日,他们关注的则是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讨论的是这种武器的射程究竟是2500公里还是更多,是否会形成一个方圆数千公里的“反介入及区域拒止”区域。
这种此消彼长的历史大趋势,是难以阻挡的。在这一过程中,在每一个具体环节,几乎都会出现曲折反复,出现外来力量的影响。此次美舰在南海的行动,其实也就是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一次小插曲。
如 果再从细节来看,这次事件还有更多的深意:“拉森”号导弹驱逐舰是单舰前来行动,在中国尚未明确划定领海基线的岛礁周围,做了一次性质模糊的航行——严格 而言,关于外国军舰在沿岸国12海里领海以内的“航行自由”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未进行严格限定。美国虽未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在此问题 上也遵从相关立场。就在今年9月,中国海军编队曾在白令海峡附近进入了美国的12海里领海,但双方对此均低调处理。
从这一角度说,“拉森”号的行动更像是一次带有无奈性质的“展示存在”: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具体地区,美国已经颇感力不从心,但又要显示自身的主导地位。于是,在南海这样一个容易引起舆论关注的焦点场所,美军选择了这种既不会引发意外冲突又能获得舆论效果的方式。
更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拉森”号行动后不久,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于11月初访华,中国海军编队则于同期访问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梅波特港,这是中国海军 首次访问美国东海岸。也就是说,南海的这次风波,并未对中美两国和两军关系造成实质影响。这种“斗而不破”的案例,在中美关系史上时有所见。
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军还会用各种方式“刷存在”,但这并不会减缓中国在南海地区维护和巩固主权的步伐。正如过去数十年历史展示的大趋势那样,中国必将进一步发展海军、巩固海权,让海洋成为造福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舞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