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秋的一个清晨,青藏高原海拔3500余米某机场,数架新型战机,如勇敢搏击的高原雄鹰,在蔚蓝天幕上伸展着钢铁翅膀。巨大的身躯下,不断拉长的背景清晰壮阔——喜玛拉雅山连绵起伏、雅鲁藏布江波涛奔涌……
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成空部队官兵在强军实践中展现着“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好样子,书写着鹰舞长空的壮美画卷。
5个“金头盔”和一座雪山说明——无畏的勇气来自无比的忠诚,面对生死考验,军人的选择从来都是迎难而上
“驾机在峡谷里飞行,感觉山离我那么近……”成空航空兵某师副参谋长、空军“金头盔”飞行员彭礼忠,近年来5次征战高原,对冰峰林立的喜玛拉雅山脉印象深刻。
“透过舷窗,周围全是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山。”同样5次征战高原的航空兵某团团长、“金头盔”飞行员刘晓鹏坦言:“本能地紧张恐惧,但只是一闪念。”
航空兵某团副团长、“金头盔”飞行员苏宛,曾遭遇过生死考验。那是2012年3月,歼-10战机首次上高原执行跨冬驻训任务。一天,时任团领航主任的他和一名新飞行员驾机升空巡航。完成任务返航时,原本安静的天空骤起狂风。这当口,又遇到机载惯性导航设备发生故障。战机严重偏航!
“稳住!”苏宛告诫自己,凭借高超技术飞向机场上空。但因能见度太低,根本无法降落。此时,备降场天气也已骤变。燃油在消耗,不能等了,风速稍一变小,苏宛瞅准能见度稍转好的间隙稳稳落地。战机刚一接地,天地间霎时黄沙滚滚……
“金头盔”飞行员万松峰,同样是在高原气候最恶劣的季节经受了生死考验。据他介绍,那段日子团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连续4昼夜组织实战化轰炸训练,实现了国产新型战机整建制高原实弹训练的历史性突破。
2012年8月,航空兵某团时任副参谋长刘晓鹏和大队长蒋佳冀,同时面临着又一个极限挑战——海拔4200余米某机场试航。
试航那天,时任师长王燕崎带飞,刘晓鹏和蒋佳冀与试航团队紧随其后。然而,驾战鹰升空不到半小时,一大片浓积云突然向试航机场压来,接着降起小雨。
“有没有把握降落?”塔台内,各级指挥所的询问接连不断。云海之上,飞行员们稳握操纵杆,凭着刻苦砺练的技艺,驾机穿越浓云,平稳着陆……
雪山奇峰、高寒缺氧、乱流狂风……一次次的惊天一飞,见证了5个“金头盔”和一座雪山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无畏的勇气来自无比的忠诚,面对生死考验,军人的选择从来都是迎难而上。
一名80后甘巴拉人与“鹰”的对视——军人的情感为什么格外深沉?因为他把使命和职责融入血液,化为“担当”二字
成空驻藏某雷达旅机动雷达站技师孔译庆与新型战机的首次对视,是在6年前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阵地。那年,孔译庆作为技术骨干,上阵地保障歼-10战机首次高原试飞。当时,这名已有5年“山龄”的甘巴拉人并不知道,他将离开深爱的甘巴拉,开启与“鹰” 移动对视的生涯——
2011年5月,团里从各雷达站抽调骨干力量组建机动雷达站,保障新型战机常态化训练,孔译庆入选。
两个月后,首次高原陆空联合演习保障任务下达,孔译庆跟随机动雷达站奔袭到数百公里外的机动阵地。“在甘巴拉阵地是保障训飞,这次是演习,紧急!紧张!”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
紧接着,机务分队又奔袭1500余公里外预定阵地,到海拔4200余米某机场执行试航保障任务。整整5天,每天连续颠簸10余个小时,抵达阵地后,马不停蹄地架设天线、调试装备。团里的总工程师熊孝忠,刚到阵地那个晚上,突发肺水肿,被送到数百公里外的医院急救,差点儿丢了命……
“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牢记着一代代甘巴拉人用青春生命铸就的“甘巴拉精神”,孔译庆和战友们圆满完成空情保障任务,自己和战友们却个个满脸沙土,嘴唇干裂,又黑又瘦。
自在甘巴拉阵地上的第一眼对视之后,孔译庆参加了新型战机高原所有“首次”保障任务,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两次荣立三等功。
作为一名80后甘巴拉人,他用与“鹰”对视的6年回答了一个命题:军人的情感为什么格外深沉?因为从穿上军装那天起,就把使命和职责融入血液,化为沉甸甸的“担当”二字。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