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济南军区某炮兵旅远程火箭炮营组织实弹射击。首枚火箭炮的弹着点稍偏,营指挥车班长颜玉超在系统给出的参数上加了1个密位。
“是不是算错了?”有人对比两个参数,认为理论值要差出几公里。
“听颜玉超的!”营长许亚民毫不迟疑。第二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击中的。
谁能想到,当初改装时颜玉超连系统屏幕上的参数都看不懂,看到射击计算的函数就“头痛”。可如今,颜玉超对指挥车内上百个部件了如指掌,成为远程火箭炮射击精度的“定盘星”。
正是像颜玉超这样一大批官兵的涌现,让该营在演兵场上卷起“雷霆风暴”。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远程火箭炮营,探寻“远火雷霆”的重塑之路。
从战术层面审视战场角色之变——
有了“新枪”还得换新打法
2011年,远程火箭炮营第一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对抗演习。
领弹计划上的用弹量,让老营长王海涛的心情如坐“过山车”:千军万马参演,这点弹恐怕还不够“塞牙缝”。
战斗打响多时,“撒手锏”依然按兵不动,这让急于上阵一展身手的官兵们发起了“牢骚”:咋还不让我们上,“中军帐”唱的是哪出戏?
焦急中终于把任务等来,可怎么就两个目标?来不及抱怨,官兵们将所有力量集中到了目标上。一次齐射过后,导演部的通报随之而来:“蓝方指挥所和通信体系被摧毁,退出想定。”
首战即决战!此时,当远程火箭炮营官兵再次审视手中这杆“新枪”时,才真正掂量出它的价值:“过去的火炮打的是战术目标,讲求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如今的远程火箭炮眼睛更亮、拳头更硬、胳膊更长,专打对手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
有了“新枪”还得换新打法。从战术层面审视战场角色之变,官兵们无不感慨:“要让远程火箭炮战场显威,必须适应战场角色的变化,尽快完成从‘突击队’向‘终结者’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让他们藏得更深。
一次对抗演练,远程火箭炮营神出鬼没,在对方空军侦察机、无人机、特种兵的严密防控下,一次次成功组织火力突击。这些年,远程火箭炮营挺进濒海滩涂、高原山地、内陆平原、戈壁荒漠等陌生地域排兵布阵,研究出20多种作战部署样式和发射阵地配置方式,有力地提高了新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
角色的转变,让他们打得更准。
在济南军区组织的信息化对抗演练中,红方空军遭遇“敌”防空导弹拦截,迟迟无法打开局面,远程火箭炮营官兵主动请战、靠前配置,精确摧毁对手的防空阵地。据了解,远程火箭炮营先后研练5类13种新战法,构建完善了远程火箭炮系统精确打击的战术体系。
从技术层面审视制胜机理之变——
“体系链条”上环环都关键
仔细听,一声短促的脆响,表示护盖已经完全拉开;仔细看,“多芯插头”如果没有微微鼓起,炮弹入膛之后数据可能无法载入系统……
一个拉开炮管“多芯插头”护盖的简单动作,在炮长张伟绘声绘色的讲解下,让记者深感远程火箭炮系统背后的学问。张伟告诉记者,操作中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火炮失灵。
一次实弹射击前,张伟所在炮车负责装备维护的战士突然生病。连队要给他增补人手,张伟却委婉谢绝。
作为全旅经验最丰富的炮长之一,他似乎有说这话的底气。之前一次考核,两个炮手被判“阵亡”,他既当瞄准手又当装填手,照样打出全优成绩。
真到射击时,张伟发现自己错得厉害,炮车所有的数据一切正常,可炮口怎么都调整不到位。事后检查得知,由于装备保养不到位,一个松动的小螺丝,让炮车丧失了战斗力。
张伟的痛,折射出制胜机理之变,也让全营官兵更加明白:“体系链条”上环环都关键!为此,该营从人才培训、装备维护等方方面面补“短板”,扎实抓好新装备训练的每一个环节。
那年,远程火箭炮营首战打出全军同类部队最好成绩,而起到关键作用的测地车操作手,竟由炮车驾驶员赵于晓临时“客串”。
赵于晓告诉我们,营里组织换岗训练时,他“选修”了测地专业,并通过该专业的岗位实操考核。那次实弹射击前,连队测地岗位的士官临时有事离岗,赵于晓及时补位,圆满完成任务。
从人才层面审视能力素质之变——
装备更新需要“知识扩容”
“营长,你不能碰,请先熟悉注意事项!”
2011年7月,旅作训科参谋轩继东走马上任远程火箭炮营营长。上任当天,他放下背囊直奔训练场。看到新装备,他一时禁不住“手痒”,不料被一名老士官拦下来。
虽为营长,自己却是新装备的“门外汉”。那一夜,轩继东彻夜未眠。第二天,他便换上列兵军衔、打起背包住进班排,拜连队干部和老士官为师。从操作火控计算机到人工操瞄,从穿脱炮衣到吊装扶弹,这个特别的“徒弟”爬上爬下练得风生水起。
5个月后,轩继东做到了对新装备战技术性能“一口清”,能熟练掌握新装备操作流程、战术运用。“徒弟”营长经过士官“师傅”们的严格考核,终于拿到操作新装备的“上岗证”。
想当年,大学生士兵余波却是另一番感受。作为计算机专业高材生,他没料到,过远程火箭炮系统理论这一关,会这么艰难。
进营指挥班第一天,光是领教材就搬了2趟——各类说明书、教程、手册足足31本。3个多月日夜苦学,很多原理还是一知半解,余波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与传统火炮相比,远程火箭炮系统涉及电子、计算机、网络、机械等更多学科领域。面对换装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士兵尚且难于应付,对普通的战士来说,更不容易。
“如果远程火箭炮是匹烈马,理论就是缰绳,握不住缰绳,就降不住烈马。”营教导员王培成告诉记者,装备更新需要“知识扩容”。
从人才层面审视能力素质之变,让全营官兵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确。如今,该营80%的官兵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批电气工程师、信息工程师脱颖而出,全营人才队伍的能力结构焕然一新。5年来,该营先后有13名战士考上军校,占全旅考上军校人数的“半壁江山”。
从精神层面审视作风素养之变——
精准到位就是高标准
一次训练中,值班的营领导感到情况“异常”:速度比以往快了近半个小时。
“猫腻”很快就被发现,个别炮长把天气温度当弹药实际温度上报,二炮手直接站在操瞄踏板上抬炮。仅这两个操作程序上的“偷工减料”,就让他们至少快出10分钟。
“信息化系统装备追求操作的精准,来不得半点马虎!”为此,全营组织官兵进行反思,检讨传统训练模式之弊——
远程火箭炮系统要求逐一启动开关,相互间隔2秒以上。有一次营里组织比武,一名炮长为求快,启动炮车电源时将几类车载开关同时打开,造成总电流瞬间达到峰值,结果保险丝熔断,炮车供电中断。
这种“习惯性”错误,气象站的官兵也曾犯过。放飞气球进行气象探测,需要自行制造氢气,但有的官兵盲目简化步骤添加试剂,导致制氢桶里各种试剂化学反应不彻底……
过去,操作火箭炮讲求快猛,否则就会被批评为动作疲沓,没有精气神。如今,“精准到位就是高标准”的理念深入人心。从精神层面审视作风素养之变,见证了该营官兵的成长。
在高原地区,远程火箭炮射击曾一直难出好成绩,厂家甚至认为“受气压影响射击精度无法保证”。2014年,这个论断被远程火箭炮营推倒了,他们在某高海拔地区发射火箭弹,发发命中目标。后来,厂家分析其秘诀后认为,精准细致的操作功不可没。
他们操作新装备到底有多细?那年远程火箭炮营组织濒海训练,海边气候变化莫测,潮汐也给气象探测带来困难,很多人建议使用当地气象台提供的数据。营气象站说什么也不同意,连续奋战15天,先后进行上万次探测,彻底摸清当地气象变化规律,保证了实弹射击百发百中。
如今,远程火箭炮营10多个专业、20多个岗位、近200个重难点课目,都有了一整套严格正规的操作流程。去年,一名老兵违规操作差点酿成事故,尽管有人出面为他讲情,但营党委坚持依规对其进行了处分。(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李东星 丁雅涵)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