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亚太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步伐正在逐渐加快,但由于舰炮口径或排水量已不再是衡量海上作战实力的精确标准,因此这种发展态势不可能与欧洲一个世纪之前的海军军备竞赛相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潜艇战将成为亚太地区海军关注程度最高的领域,也将成为影响该地区未来十年军力平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亚太地区海军为何青睐潜艇?
从根本上看,潜艇为亚太各国海军提供了极富吸引力的作战优势。潜艇本身是击沉商船、切断海上贸易通道的理想作战平台,由于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海上贸易,因此实施水下作战将能有效扼制敌国综合经济体系的“咽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分别针对英国和日本实施了无限制潜艇战,充分展示出了打击敌方海上交通线的巨大作用。此外,潜艇还始终对水面舰艇构成严重威胁。在海上防御作战中,可以采取部署若干艘潜艇形成“禁航区”的方式,有效阻截争夺制海权的敌方特混舰队;在海上进攻作战中,攻击型潜艇通过击沉敌方潜艇的方式,可为己方夺取制海权的行动拉开序幕。
此外,其他一些战略因素也为亚太国家发展潜艇力量增添了动力。潜艇专家认为,潜艇本身是最好的反潜 平台。按照这种逻辑,各国海军通常会面临与潜在对手进行“对称式”竞争的压力,即与对手进行“一对一”的潜艇建造竞赛。由此,潜艇对抗迅速演化为一种数量上的“零和游戏”,即一方在潜艇数量上的优势却被其 对手视为难以容忍的劣势。由于只有极少数大国才能承担航母作战的高昂代价,因此一些综合国力较弱的国家 在争夺制海权时,潜艇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具有财力可行性的替代方案---这些国家根本不具备运用其他方式争 夺制海权的实力。因此,亚洲地区各国争相发展潜艇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亚太海军大国水下力量的发展
俄罗斯
作为拥有强大实力的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后继者,俄罗斯海军一度拥有东亚地区看似实力最强的潜艇 力量。仅就数量而言,苏联海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部署了数量惊人的水下力量,其当时拥有约300艘核动力攻击核潜艇和核动力导弹潜艇,以及约50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相比之下,美国海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掀起造舰高潮之前,其舰艇总数还不到500艘。然而正如苏联海军元帅谢尔盖。戈尔什科夫在向斯大林汇报时所强调的那样,虽然数量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质量,但数量并不代表一切。苏联潜艇还受制于一系列地理、技术和人力因素。位于俄罗斯东亚地区北侧的弧形“第一岛链”对该地区的俄罗斯海岸线具有封闭作用,敌方潜艇力量可利用该海域建立防御圈。从实际情况看,日本和美国的反潜力量都非常善于利用海洋地理环境。虽然苏联潜艇在某些方面的性能优于西方潜艇(如比较坚固,因而具备更大的下潜深度),但也会发出更大的噪声,从而破坏了其隐身性能,而这种性能对于任何潜艇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因如此,西方潜艇的声纳操作人员能够较容易地监听到苏联潜艇的存在。此外,与苏联海军其他作战力量相似,苏军潜艇部队官兵的专业技能也不及美国和日本潜艇艇员。在冷战期间,西方潜艇艇员经常夸口他们曾经多次在水下的“猫鼠游戏” 中击败苏联同行。
目前,俄罗斯海军仍然面临着多种与苏联海军类似的处境。在上述地理、技术和人力因素中,地理障碍具有永恒性。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仍然面临着近岸岛链的束缚。从物质基础看,由于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的较长时 期内经济一直不景气,这种局面対俄罗斯海军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实际上,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向俄罗斯提供的援助中,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拆解那些停靠在码头旁逐渐锈蚀的苏联核潜艇。2000年,“库尔斯克”号核 潜艇因发生事故而沉没;2008年,“阿库拉”级“涅尔帕”号在交付印度海军之前进行海试时又发生了致命性火灾事故,这些情况都令莫斯科非常担忧。虽然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因油价高企而有所好转,但该国海军能否真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最低迷状态中恢复元气(俄罗斯水兵当时甚至用军装换取食物),外界仍感到怀疑。在经受上述重大挫折后,部队的士气、技术熟练程度和战术技能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与苏联海军相比,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目前配备的潜艇数量及作战能力几乎不值一提。在太平洋沿岸海军基地部署的23艘战略和战术潜艇中,有10艘被列为储存装备,即便是处于服役状态的潜艇,其任务状态也值得怀疑。马汉曾撰文指出,虽然独裁政府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支拥有强大实力的海军,但如果政府的注意力发生转变,那么该国海军的实力将会迅速下降。由此看来,俄罗斯海军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一支太平洋地区的二流作战力量。
日本
在日本的海上战略思维中,确保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敌方对海上交通线(日本经济的 生命线)可能造成的破坏,是事关日本整个国家生死存亡最严峻的威胁。日本始终没有忘记在二战中的痛苦经历: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击沉了 1100多艘日本商船,使日本本土处于大规模食品短缺的边缘。上世纪八十年 代冷战髙峰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将潜艇部署于第一岛链的封锁区,对那些试图进入太平洋的苏联海军潜艇进行探测和跟踪。许多苏联潜艇在日本海选择以安全模式活动,而不愿因采取冒险行动而导致冲突升级并被击沉。鉴于日本将海上运输线视为该国最重要的经济和战略问题,因此其将潜艇作为最优先发展的项目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态势也将一直持续下去。
日本海上自卫队部署了现代化程度最高和作战能力最强的常规动力潜艇。根据日本防务计划的安排,在现役潜艇还远未达到例行退役年限之时,往往就会考虑用性能更好的潜艇作为替换,从而使该国潜艇力量始终保持了较大的技术优势。虽然这支作战力量的规模在过去十年中相对保持不变(大约16艘),但却保留了比例极高的高性能潜艇。例如,最新式的“苍龙”级在所有性能指标上都优于此前服役的潜艇。“苍龙”级是日本第一种配备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AIP)的潜艇,该系统运用燃料电池技术,能够使潜艇长时间在水下航行,同时潜艇的隐蔽性也有所提高,成为一种具备极强作战能力的水下平台。总之,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常规潜艇力量,成为亚洲其他国家海军未来十年发展的参照标准。
中国
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中国海军也具有发展水下作战力量的传统。当年在苏联海军的巨大压力下,解放军海军几乎将所有资源用于发展岸防力量,而潜艇无疑非常适合于担负此类任务。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高度推崇内陆作战以及海上防御作战,这种作战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对发展水下作战力量的重视。潜艇力量与海岸巡逻艇相配合,由此构成了中国大陆海岸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屏障,同时担负支援陆军防御作战的任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建立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下作战力量,还成功研发了核动力潜艇。
目前,中国海军潜艇力量的部署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上述传统思维的影响。大部分潜艇都是根据苏 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计图纸仿造,按照西方标准衡量已相当陈旧。然而,艇龄仅仅是衡量作战效能的标 准之一。一艘在水下精心潜伏的老式潜艇仍能抓住时机对过往的敌方舰船实施伏击。对于任何国家的海军而言,反潜战都是最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部署方式更为灵活的潜艇只需要发射一枚鱼雷击中目标,就能从物质和精神上对敌方舰队造成沉重压力。水下作战的这种不对称特性,意味着任何海军指挥官都不会对潜艇威胁掉以轻心---无论敌方潜艇多么老旧,而中国潜艇的庞大数量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不对称性。
另一方面,中国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实施海军现代化建设项目,水下力量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上世纪九十年 代,中国分两批从俄罗斯采购了“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这些潜艇装备了具有致命毁伤能力的尾流自导鱼雷,这种鱼雷主要凭借搜索舰船螺旋桨形成的尾流对目标发起攻击,被攻击者很难进行有效规避,此外“基洛”级还装载了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以及反舰导弹。中国自行研发的“宋”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曾因面临技术难题而一度被视为已经放弃的项目,但在二十一世纪初却投入了批量建造。该型潜艇的年产量达到2艘,这也充分表明中国舰船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步。外界在2004年还首次发现了中国“元”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的存在,这显然使美国情报部门感到震惊。据报道,“元”级借鉴了“基洛”级和“宋”级的最佳性能,并且可能装备了中国自行研制的不依赖空气的动力系统。外界预计,随着新一代的“商”级核动力攻击潜鲜的服役,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海军潜艇力量的攻击能力。
上述四种型号的现代化攻击潜艇的总数已经占到中国水下力量的三分之一。未来十年内,随着解放军海军 新型水下平台的陆续服役,其大部分潜艇将由现代化型号构成。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解放军海军会在2015 年完成老式潜艇的大规模退役,从而扭转潜艇总数急剧下降的趋势。到2020年,这支潜艇力量不仅将完成更新换代,而且在数量上还将恢复到冷战结束时的水平。正因为如此,虽然美国海军在技术和作战能力等方面都对解放军海军形成了优势,但美国海军指挥官仍然将解放军海军可能采取的潜艇部署行动视为真正值得警惕的因素。
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甘落后
与上述亚太海军大国相比,其他规模较小的亚太海军也加入到潜艇竞赛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韩国开 始建造第一艘基于德制209型研制的潜艇,该级潜艇计划建造9艘,并在十年内完成。近期,韩国又向德国订购了6艘214型潜艇,而该国海军此前已部署了3艘。在完成214型的采购项目后,韩国的现代化潜艇规模将增加一倍。韩国还计划设计和建造全新的下一代潜艇,计划在2020年下水,其排水量相当于214型的两倍,并具备在水下发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能力。以上三种韩国潜艇都具备“蓝水”潜力,这使外界一直在猜测韩国可能将发展目标着眼于朝鲜半岛统一之后的时代。据某些战略人士预计,届时韩国与日本的海上关系将会更加紧张。
中国台湾地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荷兰采购了2艘 “旗鱼”级潜艇后,由于中国大陆强烈反对相关国家向 台湾转让这种敏感技术,因此台湾实际上已无法从国外获取数量更多的潜艇。2001年4月,小布什政府批准实 施一项极具争议的对台大规模军售项目,其中包括8艘常规动力潜艇。但是由于台湾岛内出现政治分歧,加之 美国国内当时已没有可建造常规潜艇的设施,而且中国大陆继续对可能参与潜艇建造项目的第三方施加压力,致使拟议中的潜艇建造项目迟迟未能实施。目前尚无法确信台北最终是靠引进还是自行建造潜艇,但台湾对潜 艇项目的孜孜以求,以及中国大陆在此问题上的毫不妥协,都从侧面体现了潜艇在台海冲突中的巨大作战价值。
在东南亚地区,财力有限的沿海国家也在持续发展水下作战力量。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采取了有条不紊 的传统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从瑞典引进了4艘经过翻新的潜艇,在熟悉了潜艇操作技能后再采购高性能潜艇。 2005年,新加坡批准从瑞典海军采购2艘“射手”级潜艇。 预计这两艘潜艇将在2010年服役,它们将采用AIP技术并装备性能较好的鱼雷系统。新加坡的邻国也加入到潜艇竞赛之中,马来西亚从法国采购了“紬鱼”级潜艇,印度尼西亚也与俄罗斯签署了采购“基洛”级潜艇的协议;即便是长期以来一直以地面战争为主的越南,也在 与俄罗斯商讨引进6艘“基洛”级潜艇的事宜。
在更加遥远的南方,澳大利亚也在实施一项史无前例且雄心勃勃的项目,计划将潜艇力量的规模在现有基 础上增加一倍,即逐步部署12艘配备巡航导弹和AIP系统的新一代潜艇,以替换现有的6艘“柯林斯”级潜艇(计 划于2025年开始退役)。该项目预计将在今后15年内耗资250亿澳元,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在军事现代化建 设上投入最大的项目。澳大利亚战略人士认为,亚洲地区潜艇的迅速扩散是促使该国作出上述决策的主要因素 之一,这也反映了澳大利亚对此类海上威胁的担忧。
在分析亚洲水下作战力量的发展时,决不能将印度遗漏。印度作为崛起中的地区性大国,不仅制定了发展水下力量的庞大计划,而且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前不久,一位印度退役军官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新德里不可能容忍中国将核潜艇部署至印度洋。印度何以如此坦率?众所周知,印度自视为印度洋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 其所奉行的政策被印度国内的许多战略人士直率地称为 “门罗主义”。虽然印度领导人对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存在并不担心(他们认为这种态势对印度有益无害但对中国则是另一种态度。从战略和战役角度衡量,这就意味着新德里将通过自行建造(或从国外采购)潜艇的方式,使其海军在实力上优于外国海军(中国)派往印度洋最大规模的特混舰队,而航母与潜艇,特别是核潜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不过,印度海军虽然对发展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核潜艇一向以慷慨著称,但截止到目前,即便是在相对简 单的攻击核潜艇上,印度人都没有取得多少成功。印度在2009年对外展示了该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攻击核潜艇“歼敌者”号,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不过随后传来的信息表明,该艇尚未安装反应堆,要全面具备作战能力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攻击核潜艇尚且如此,在具打核威慑能力的战略导弹潜艇方面,印度与中国相比更处于明显劣势,中国不仅能够用陆基弹道导弹覆盖印度全境,而且在海南岛的三亚建了新的潜艇基地。解放军海军声称已拥有一种具备可靠打击能力的094型战略导弹潜艇,这标志着中国在与印度的核对抗中又取得了新的进步。而反观印度方面,只要有1艘能够有效运行的战略导弹潜艇就会使其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并使中国第一次面临着全境都遭受印度核打击的危险,可惜在与战略导弹潜艇相关的技术领域(包括艇用核反应堆、潜射弹道导弹及小型核弹头),印度国防工业一直处子不稳定状态。虽然印度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解决其中的某些问题,但即便是印度拥有了性能可靠的战略导弹潜艇,它们也必须航行至东亚海域,才能对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重要目标构成威胁。
印度若能将注意力转向常规潜艇,在某种程度上倒不失为明智的举措,前景也更加光明。印度海军已经部署了俄制“基洛”级常规潜艇,而且正在根据与法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建造 法制“鲍鱼”级潜艇。印度海军已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因此有可能在未来展示出更加强大的远海作战能力,不过印度海军在本质上与俄罗斯海军类似仍是一支从属于“大陆战略”的海军。到2020年,印度的水下作战力量将达到何种水平?时间将证明一切。
未来亚太地区水下力量的竞争态势
亚太国家当前耗费大量资源实施的潜艇采购项目,使得亚洲未来的海上安全面临着某些令人困扰的问题。虽然亚太地区目前的潜艇采购项目是否会引发整个亚洲地区更大规模的海上军备竞赛仍然有待观察,但相关国 家对发展水下作战力量投入巨资的情况表明,连锁反应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传统的军备竞赛呈现出一触即 发的态势。
冷战期间,水下对抗态势相对简单,而到2020年,亚洲地区将部署远远多于100艘的现代化常规潜艇,至少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军能在远海区域施加地缘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海上力量将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日本列岛以南至菲律宾群岛以北的海域将成为更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地区。
亚太地区各国海军显然已将增强潜艇火力的精确性和毁伤能力作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几乎所有潜艇都已经 (或即将)装备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这种极具杀伤 力的武器意味着,许多亚太国家的海军目前不仅关注传 统的争夺制海权以及实施海上阻截的任务,而且高度重 视对岸攻击行动。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前景使亚太各国 都面临着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直接面对战争的风险。亚太地区许多沿海超大城市都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因而也会成为敌方在采取压制性军事行动时极具诱惑力的攻击目标。同样令人感到担忧的是,那些 实力较弱且缺乏传统作战力量投送工具的国家,更倾向于针对敌方军事基地和停泊于港内的海军舰艇实施先发 制人的打击。
另一重要发展趋势是大部分新式潜艇都安装了AIP系统。由此,潜艇战和反潜战将变得更加激烈。有可能 造成的后果之一是,财力更雄厚的国家将建造数量更多且作战能力更强的反潜平台。大量潜艇的存在,将加速 陆基战机和航母舰载机等专用反潜作战力量的发展。实际上,针对潜艇威胁不断增大的实际情况,日本海上自 卫队研发了担负反潜任务的大型直升机航母,而日本的航母研发项目反过来又将促使相关国家为强化制海能力 而展开新一轮的水面舰艇军备竞赛。换言之,潜艇竞赛将很容易引发海上力量在其他各个领域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如不考虑与海战相关的内在无形因素(如士气),性能再先进的硬件也无法直接转化为作 战效能。潜艇力量的真正价值正体现在一些重要的“软件”部分,如战术、艇员教育训练、日常演习以及巡逻任务等。据报道,在与美国海军举行的联合演习中,新加坡海军因掌握了南中国海的独特水文条件而显示出髙超的战术水平。新加坡潜艇非常灵活地规避了美国海军反潜力量的探测,并且再次证明,与操纵人员的技能以及对当地海洋地形的了解相比,舰艇服役时间长短并非最重要的因素。由此观之,其他国家的潜艇能否在水下对抗中表现出优异的作战效能,将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在人力方面做出相应的投入。
此外,大有升级趋势的亚太地区水下竞赛,还会促使亚太地区各国海军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针对其他国家潜艇的反潜跟踪行动中。未来,假想敌之间在水下肯定会越来越多的相遇,可能会对亚洲政治体系提出新的考验。 不断增多的水下接触更有可能导致对形势的误判,进而有可能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升级为一场危机或全面战争。因此,地区性危机管理将喊为亚洲各国迫切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由于地区性的协作机制和互信措施仍不健全,因而也很难确信亚洲各国能够签署确保危机稳定的政治协议。
两年前,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撰文描述了一种可能导致持久性战略后果的全球海洋发展趋势。肯尼迪指出,虽然欧洲或多或少愿意撤出海洋,但亚洲却在大踏步地向海洋进军。他认为,由于各国在整体上对国力(尤其是制海权)运用的构想大相径庭,因而出现了这种反常的历史现象。虽然原先的地缘政治思想在欧洲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但亚洲各国仍然认为军事力量是施加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亚太地区的水下力量竞争与他们对待国际关系的这种无情态度高度契合。(作者署名:现代舰船C刊 文/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战略专家:詹姆斯-霍尔姆斯、吉原俊井 宏飞 编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