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超越墨西哥成美国新移民最大来源国

2015年05月04日 09:11  参考消息  收藏本文

  参考消息网5月4日报道 外媒称,墨西哥,让位!5月1日在美国人口协会会议上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向美输送移民的问题上,中国和印度现在已经超越了墨西哥。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1日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一份调查显示,2013年有14.7万名美国新移民是来自中国,相比之下,墨西哥只向美国输送了12.5万名新移民。这项调查是研究人员埃里克·詹森和其他人进行的,他们分析了2000年到2013年期间美国社区调查每年统计的移民数据。2013年向美国输送12.9万名移民的印度也打败了墨西哥,虽然这两个国家的数据从统计学上来说相差不大。

  再早一年,即2012年,墨西哥和中国基本打成了平手——墨西哥向美国输送了12.5万名新移民,中国输送了12.4万名新移民。

  迎头赶上的不仅仅是中国和印度。2013年向美国输送移民最多的国家当中,有好几个亚洲国家排在前列,包括韩国、菲律宾和日本。

  近10年来,中国和印度——它们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向美国输送的移民呈不断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墨西哥经济有所改善和该国生育率出现下降,来自墨西哥的移民一直在减少。

  外媒:中国超越墨西哥成美国新移民最大来源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投资移民去美国促进了对商业房地产的需求

  

  【延伸阅读】独家:中国人移民挪威养老 难以满足“中国胃”

  参考消息记者张淑惠4月29日报道 全球被评为最适合养老的地方在哪里?不是超级大国美国,不是阳光灿烂的澳大利亚,也不是物产丰盛的法兰西,而是我们印象中天寒地冻的北方之国——挪威。但是,这个被评为最适合养老的地方真的适合中国老人吗?

  为了家庭牺牲自己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由于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不同,以及语言的不同,我们可能更适合在自己的祖国生活(养老)。但是,因为我们的儿孙都在挪威,他们从小在挪威长大,他们不可能回国内生活的。”挪威华人华侨妇女联谊会创会会长龚秀玲女士对记者说。

  来自上海的龚女士和先生在挪威打拼了30年,在遥远的北方之国收获了一份不错的家业,儿子也在挪威成家立业,孙子今年也三岁多了。

  龚女士的丈夫明年就到退休年龄了,而将来究竟在挪威还是回国内养老,龚女士和先生还没有考虑好,心里也有点矛盾。她表示,中国的古训云:“家和万事兴”,为了整个家庭的幸福,他们希望能和儿孙们生活得更近一点。

  老人移民条件苛刻

  龚女士在挪威生活了30年,尚且难以接受挪威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故土之情难离。而对于那些“半路出家”,跟着已经在挪威定居的子女移民到这里的中国老人来说,挪威又是否像传说中的那样,是一个最适合养老的童话世界呢?

  先等等。作为一个从摇篮到坟墓国家都管的高福利国家,挪威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年青一代通过打拼虽说可以入籍,但要接父母到挪威养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了解,目前挪威生活着一万多华人华侨,但能够把国内父母接过来拿到挪威绿卡或者国籍的还是少数。

  这是因为挪威对外国父母移民有着苛刻的条件,挪威移民局网站上显示:欲移民挪威的外国父母,其年龄必须在60岁以上;必须是鳏寡独身老人;在其本国内上无高堂,下无任何儿女、孙子,甚至是曾孙。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国老人并不多。

  如果父母无法移民,你可以通过申请家庭团聚签,让父母到挪威来探亲,但是这个探亲时间仅仅有9个月。9个月结束后,父母必须离开挪威和申根地区回到本国。如果想要再次申请家庭团聚签,那就要等到一年后了。

  而目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尤其是刚有了孩子的年轻人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到挪威来的。不过与其说是让老人来养老,不如说是来帮儿女带孩子的。当然,共享天伦之乐,即使辛苦一点,这也是中国老人最大的乐趣。

  生活当中诸多不便

  据记者了解到,在少有的中国老人成功移民挪威的例子里面,由于老人此前并没有在挪威工作或居住到一定年头,他也领取不到该国的最低养老金,生活上不得不依靠子女。而挪威物价高昂,老人的到来也会为小家庭带来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外,虽然医疗有保障,不用自己花钱,但是事实上操作起来并不尽如人意,正如这个世界没有童话世界一样,在挪威看医生要预约,做手术要排队。对于挪威的医疗服务水平,挪威人也并不满意。挪威报纸上隔三差五就有这方面的负面报道。

  此外,挪威的文化、气候和生活习惯与国内差异很大。挪威的最南端都要比中国最北的地方还要北,有长达六个月的冬天。冬季期间,经常漫天大雪,路面结冰容易滑倒,上午10点天刚亮,下午三四点天就黑了。而挪威人素来独居,讲求自我,少有像中国老人聚在一起跳广场舞的热闹场面,中国老人在挪威难免孤独。

  而饮食方面,更让中国老人的“中国胃”难以承受。挪威饮食简单,一日三餐中有两餐都是冷食,不外乎冷冰冰的面包夹奶酪、香肠之类,蔬菜种类少且单调。

  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峡湾、免费医疗、无论有没有钱都可以进养老院得到精心的照顾并待到终老,挪威老人确实享受着高福利下美好的老年生活。但这种生活又是否适合中国老人呢?只能说,每个人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幸福是相对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2015-04-29 14:49:21)

  

  【延伸阅读】独家:中国人移民“养老天堂”澳大利亚有喜有忧

  《参考消息》驻悉尼记者匡林4月28日报道 澳大利亚被称为“养老天堂”,有健全的养老体系、免费医疗保障、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应该说是首选的养老之地。于是很多老人在子女移民澳大利亚后就随他们到澳定居,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澳大利亚华裔老人群体。

  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他们是否真如所愿过上几代同堂、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日子了呢?

  “最不习惯的是看病”

  记者好友赵蔷的母亲范捷伟女士去年11月通过付费依亲类移民到澳大利亚悉尼定居。之前她也曾以探亲身份到过澳大利亚,在悉尼生活过几个月。

  范老太太今年86岁,如愿与在悉尼的女儿女婿和两个外孙子外孙女生活在一起。她喜欢这儿的气候、环境,对食品安全放心,加之周围邻居有华人,附近商店、银行、书报店、药店、邮局都有华人,喜欢看报的她每天都到书报店买两份中文报纸,与几个华人老板拉拉家常,倒也没有感到寂寞,对澳大利亚的生活她觉得还比较满意。

  范老太太说,生活中让她最不习惯的是看病。每次要看医生她都得先去看普科医生,如果想要看专科医生还得要普科医生写推荐信,预约后才能看专科医生,让她很不习惯。而且虽然有医疗卡,看普科医生和到公立医院看病不需付钱,但看专科医生要付费。上次赵蔷陪母亲看了一次专科医生就付了200多澳元(1澳元约合4.8元人民币),而且检查费也要自己掏。这些花费从政府处只能领到大约60澳元的医疗补贴。

  范老太太说,另两个让她不习惯之处就是语言障碍和交通。移民来澳前她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是离休干部,家里有阿姨照顾,每次要购物和出去玩都由阿姨陪着打出租车,而现在住的地方是一个以独立房为主的区,要打车找不到出租车,乘公交车又语言不通,出门购物或上哪里去都得依靠女儿女婿开车,感到很不便。而且因为年纪大不会使用微信、电脑,与中国的亲戚朋友联系起来很不方便,感到被隔离开了,不像她在北京时,想和谁聊天拿起电话就打,亲戚朋友要和她说话,打电话给她也很方便,现在与中国亲戚的联系也得依靠女儿帮忙,生活社交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不过,与邻居华裔老人相比她觉得自己很幸运。邻居87岁的老人来自广东,原来夫妻两人,现在只剩下一个人生活,女儿住在别处,自己一人住一栋大房子很寂寞。

  据观察,在澳大利亚的华裔老人一部分很适应,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得当,生活充实,很快乐。另一部分老人有的因为要帮子女照顾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有的或因为身体状况欠佳、或因为性格内向,尤其因为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各自观念不同产生矛盾,生活得不太舒心,例子不在少数,华人社区机构也会经常出面处理不少这样的事情。如果子女的另一半是非华裔,则家庭成员间更难和谐相处,问题会更多。

  总的来说,如果华裔老人来到澳大利亚后有自己的生活、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得当,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意出去与人交往,有自己的朋友圈,在澳生活会很不一样。同事的母亲杨晓红性格非常活跃,喜欢交往,虽然也有语言不通问题,但到澳大利亚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时常有人开车带她出去玩,还参加了一部华人微电影的拍摄,在里面扮演一个小角色。因为她做得一手好面食、好菜,同事的家里在母亲来之后就常有人去蹭饭,很热闹。喜欢旅游的她还报名参加旅行团,到斐济去痛快地玩了一趟。

  有的老人喜欢书法、画画,到澳大利亚后白天子女忙工作,在家有大把的安静时间可以写字、画画,还颇有成绩,在悉尼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书法展;有的华裔老人则乐于参加当地的华裔老人兴趣爱好协会,如悉尼的逍遥同乐会,每周末几十个老人背起小包,一起到各个风景点远足,很有生气;有一位退休后随子女从香港移民澳大利亚的老人,到悉尼定居后把时间都用来学英文,结果竟然又回香港教了几年英文才又返回悉尼,成就了自己一段新的人生。

  外媒:中国超越墨西哥成美国新移民最大来源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杨晓红在斐济旅游时与当地人合影留念

  (2015-04-28 15:04:00)

  

  【延伸阅读】美媒:中国移民涌入纽约 重塑布鲁克林老街区

  外媒:中国超越墨西哥成美国新移民最大来源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来自中国的移民已成为在纽约的第二大移民群体。相较于周围更传统的居民,中国移民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更多地重塑这座城市。(美国《纽约时报》)

  参考消息网4月17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移民现在已是纽约第二大“外国出生移民”群体,并将很快超越位居第一的多米尼加。中国移民正在改变纽约的居民区,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传统聚居区。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16日报道,在纽约,没有哪个地方的华裔人口高速增长现象比布鲁克林更加明显。

  日落公园是布鲁克林的第一个唐人街,第八大道的人行道上挤满了新来日落公园的人。本森赫斯特是布鲁克林第二个唐人街,这里第86街的杂货店数目激增,而移民也一直在向东南方向扩张,直到海边。湾岭、市镇公园,康尼岛、戴克高地、格雷夫森德、哈姆克雷斯特和海军公园都是欧洲移民长期聚居的居民区,而新来的中国移民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小型唐人街。

  “基本上就像是滚雪球,”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研究移民和亚裔美国人的教授邝治中(Peter Kwong)说。“一旦你在某个方向起了个头,人们往往就会从那里开始蔓延,他们沿着地铁线越走越远。”

  纽约2013年一份市政报告提供的最新移民数据显示,本森赫斯特是中国出生的居民人数最多的社区,有31658人,比法拉盛、皇后区和日落公园的相关人口还略多一些。

  新的工薪阶层移民涌向了日落公园,他们主要来自福建省,讲普通话,邝治中说,而布鲁克林东南部的居民往往来自中国东南部比较富裕的地区,主要是广东省,或者香港。

  “我们这个社区本来就有很深的移民渊源,这是其演化的最新篇章,”来自布鲁克林的市议员马克·特里戈(Mark Treyger)说。他1982年生于本森赫斯特,父母均为前苏联移民。

  特里戈说,这些人迁徙的原因和很多其他移民一样:更多空间、可以负担得起的房价、安全的社区,好学校。但是一些人说,他们迁徙是为了远离其他华裔,以便融入社会。

  “为孩子和他们的教育着想,我们希望住的地方少一些华人,这样他们就可以融入社会。”77岁的李洪允(音)近日一个下午说。当时是在海洋大道的杰伊-哈拉马老人中心(Jay-Harama Senior Center)的地下室里,200多个老年移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打羽毛球和乒乓球,他们都讲粤语。

  最近前往布鲁克林东南部时,从本森赫斯特到康尼岛,可到看到一些景象正在发生变化:密集的商业街中,出现了两条较小的店铺带:餐馆、幼儿园和课外辅导中心、超市、老年中心、珍珠奶茶店和药店。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正在发生。2000年时,在外国出生的纽约华裔人口为26.2万人,到2013年达到35.3万人,增幅35%。同一时期,在外国出生的布鲁克林华裔人口从8.6万人增至12.8万人,增幅达49%。

  今年53岁的萨姆·曾(Sam Tsang)自诩为“U大道的市长”,他说自己十几岁时从中国来到这里,之后就一直在哈姆克雷斯特居住。现在他经营从缅甸进口大米的业务,他妻子的雇主是市议员哈伊姆·M·多伊奇(Chaim M. Deutsch),其选区包括羊头湾。

  曾先生像老朋友一样,和一家新开的中国面包店32岁的老板打招呼,也与一家开了10年,窗内挂着烤鸭的餐厅的厨师热情寒暄。面包店老板和餐厅厨师从曼哈顿的唐人街来到这里的原因类似:压力更少、竞争更小、房租更低。

  “还有新鲜空气,”59岁的餐厅厨师蒂姆·郑(Tim Cheng)说。他为1818海鲜餐厅(1818 Seafood)工作。

  社会服务机构布禄仑华人协会(Brooklyn Chinese-American Association)的创始人保罗·麦(Paul Mak)表示,新出现的华人聚集地挤满餐馆和店铺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为住在这些社区的家庭,倾向于多存些钱,“这样下一代才能受益”。

  “他们通常一周只出去吃一次点心,”他说。

  在纽约,熟悉的情形再次上演,房地产推动着移民模式。麦先生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说广东话的移民来到曼哈顿的唐人街时,房屋需求巨大,以至于尽管当时的房租低至每月200美元(约合1200元人民币),移民仍会为了得到一个公寓而支付一笔高达5000美元的中介费。

  报道称,随着唐人街逐渐饱和,更多已经定居的移民沿着地铁N线来到了日落公园(Sunset Park),由于布鲁克林沿海地带的就业机会减少,那里的公寓空了出来。华人在第八大道(Eighth Avenue)两旁开设了一些小公司,家人也搬到了附近的街区。在中国文化中,八是一个代表财富的吉利数字。

  麦先生表示,到九十年代末时,该街区非常受欢迎,独户住宅的售价达到35万美元。很多卖家获得了大笔收益,并沿着地铁N线和D线搬向东南搬迁。

  海洋公园(Marine Park)的房地产经纪人雷蒙德·陈(Raymond Chen)在20年前搬到了羊头湾,以1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房子。如今,他帮助住在日落公园和本森赫斯特地区的中国家庭搬到羊头湾,寻找更大的房子。他表示,羊头湾和海洋公园的独户住宅的售价从50万美元到逾100万美元不等。

  虽然本森赫斯特的主要商业带已被中国商人主导,但是格雷夫森德、哈姆克雷斯特和羊头湾仍然拥有各种各样的企业。不过亚洲商店的涌入是毋庸置疑的。

  在格雷夫森德的U大道,1970年来自意大利的维托(Vito) 和比阿特丽斯·德尔庞特(Beatrice Del Ponte)在1980年开了一家维托面包房(Vito’s Bakery)。现在,维托面包房会把自己的面包,卖给街区靠里的越南餐厅Pho Hoai。这家越南餐厅会用这些面包来做越南三明治。

  “附近的变化非常大,从我还是个小女孩起,我们就一直住在这里,”店主的女儿、36岁的西尔维娅妮·德尔庞特(Sylvianne Del Ponte)说。她在这里当收银员。“这里从犹太社区变成了爱尔兰社区和意大利社区,而且刚刚从俄罗斯社区,变成了华人和墨西哥社区。尽管它一直在变,已经搬走的人还是会回来。他们没有忘记U大道。”

  (2015-04-17 00:35:00)

  

  【延伸阅读】美媒:中国投资移民激增 美国移民限额提前爆满

  参考消息网4月16日报道 美媒称,美国国务院宣布,到今年五月,美国政府截止到9月30号的本财政年度的投资移民数额已经全部用尽。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4月16日报道,EB-5移民项目规定,有意移民美国的外国人只要在美国投资至少50万美元,创造10个就业机会,就可以获得美国绿卡。

  这个移民项目每年的数额为1万个,去年8月投资移民项目首度额满,而今年突破限额的时间来得更早。

  移民官员表示,投资移民数额提前用尽主要由于中国富人移民美国的人数激增,尤其是加拿大去年停止类似移民项目之后。

  统计数字显示,去年中国籍投资移民占美国签发的全部EB-5签证的90%,共8308人,而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13%,只有16位中国人获得美国投资移民签证。

  许多中国富人渴望得到美国绿卡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为子女寻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外媒:中国超越墨西哥成美国新移民最大来源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中国富人投资移民热度不减。

  (2015-04-16 08:14:44)

(新浪军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天津女大学生因乙肝歧视自杀(图)
  • 体育NBA-水花40分勇士1-0 英超-切尔西夺冠
  • 娱乐Baby黄晓明破分手谣言 网曝两人已领证
  • 财经世卫组织:孟山都草甘膦或对人类致癌
  • 科技Uber广州公司被查 车主官网本周暂关闭
  • 博客北大胡坚:香港人真的看不起内地人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17岁女高中生因考试成绩差服毒自尽(图)
  • 育儿四年级男生暴打女老师 小心暴力教育遗传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