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9日报道 美国沃克斯网站4月26日发表了菲尔·爱德华兹的题为《格罗弗·克利夫兰从白宫的窗口可以看到妓院》的报道,编译如下:
卖淫、酗酒和狂欢作乐在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都是一些大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程度如此严重,以致从白宫就可以轻易地觉察到它们。
名为“胡克师团(Hooker's Division) ”的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红灯区甚至有自己肮脏下流的地图。这张地图甚至标着警示语——从这些妓院可以看到格罗弗·克利夫兰(当时的美国总统,编者注),也可以开枪射杀他。
上述下流红灯区的存在并不是“hooker”后来演变成意指妓女的俚语的唯一原因。这与大众普遍的看法有些出入。不过,它确实让这个俚语的用法更加流行开来。
“胡克师团”接管首都?
“胡克师团”得名于“好战的乔”·胡克将军。这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将军因酗酒和与妓女鬼混而出名。
他的部下也有着类似名声。据同时代的史料记载,胡克将军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指挥部被称为“酒吧和妓院的混合体”。有关其麾下军团的流言有着不同版本。一些人说他们只是在深夜喝得酩酊大醉。而其他人则说,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许多妓女陪伴左右。这些妓女还获得了“胡克军队”的绰号。
无论如何,胡克位于华盛顿的军事指挥部都因此变得声名狼藉。南北战争结束后,该地区许多现存的妓院和酒吧继续营业。华盛顿的穷人也搬到了这里。当地很快成为声名在外的“凶杀湾”。不过,它仍保留着“胡克师团”的绰号。酗酒和卖淫愈演愈烈。
今天,这一地区被称为“联邦政府大楼三角区”,拥有多栋办公大楼。而“胡克师团”的名字仍然具有影响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时任美国总统的格罗弗·克利夫兰。(图片来源:美联社)
俚语“hooker”起源于此?
需要清楚说明的一个重要情况是,意指妓女的俚语“hooker”最初却并非因好战且好色的乔·胡克而诞生。不过,这也许是上述俚语变得如此流行的部分原因。研究语源学和原因论的戴维·戈尔德为人们提供了有关“hooker”一词的全面演变史。与之可能相关的来源包括:
曼哈顿的科利尔斯胡克(Corlear's Hook)。这是曼哈顿的红灯区之一。早在19世纪30年代,“hooker”一词的用法就已与上述地区相互关联。
巴尔的摩的费尔斯波因特。这是另一个被叫做“妓女(the Hook)”的下流地区。
由某人“引她的客人上钩”(“hooked” her clients)的用法派生而来。
得名于“an English hooker”(破旧笨重的船只,或指英格兰的小渔船)的用法。
究竟上述哪个解释真实可信,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确实有例证表明,“hooker”一词早在南北战争之前就出现过。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胡克师团”成为妓院的同义词。这无疑推广了该词的使用,也令它长盛不衰。由于首都存在的卖淫问题太过明显,以致格罗弗·克利夫兰事实上从白宫的窗口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 (编译/王宇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好战的乔”·胡克将军。(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一定要专业:白宫保镖称可为总统死不为他遛狗
[摘要]艾米特曾在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主政期间担任总统保护组特工。
在美国的政治圈子里,每到选战逼近,就会掀起一阵旧闻炒作的热潮,有时候“杀伤力”还挺强。现任美国国务卿、民主党人克里当年参选总统时,就因为一个名为“炮艇老兵要真相”的组织质疑他的越战经历,而在关键时刻名誉受损,选战败北。如今,同为民主党政治家的希拉里,也遭到类似的质疑“突袭”。
艾米特曾在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主政期间担任美国特勤局总统保护组特工,其所写的回忆录《一臂之遥》近日超火,主要原因就是披露了克林顿夫妇在白宫时种种令人不快之举。
可以为总统死,但不为他遛狗
艾米特《一臂之遥》的书名出自特勤局一个流行的说法:特工要站在总统一臂之遥的地方提供贴身保护,否则总统遇到攻击,特工就来不及作出反应。
保护总统非常辛苦。艾米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总统保护组,我们总是倒班。我们先做两个星期的白班,4小时轮一班,共上8次班;然后值两个星期的午夜班,方式和前边一样。此后改换值班方式,下两个星期里做4次长值班,每次12小时;接着要进行两个星期的训练。然后从头再来,如此这般。”被问及保护总统最难的是什么,他说:“是工作时间。你总是在旅行,总是离开家,你的生物钟从来没有能够适应任何一个时区。睡个好觉几乎不可能。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这种巅峰状态。你必须学会什么时候能稍微放松一下,这要靠经验。”
除了时间压力,更大的是精神压力。让艾米特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克林顿要和叙利亚老总统阿萨德会面,艾米特的任务是尽全力避免刺杀克林顿的危险出现。换句话说,只要阿萨德的保镖出于任何原因拔枪,艾米特就要抢先打死对方。“我意识到,如果我真的杀了他们,那也是我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
多年过去了,艾米特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说:“我先进入房间,随后克林顿总统和阿萨德也进来了。我用几秒钟的时间,在脑海里闪电般想了想妻子和家庭,然后祈祷:万一我要被迫出手杀死叙利亚人,能雷厉风行地完成任务,即使我死了,克林顿总统也能活着。然后,我就心无杂念,准备执行任务。”他和特勤局的现场指挥人员交换了一下眼色,慢慢走到阿萨德的保镖背后,占住了最佳射击位置。“他们穿着贴身西服,我从西服后摆凸起的轮廓上猜出他们佩戴了天蝎式自动手枪。我熟悉这种枪,它能装弹10到12发,全自动发射,但精度不高。在这样狭窄的室内空间,如果他们开枪,不论什么原因,都有可能击中克林顿总统。这绝不能允许。我在大脑里过了一遍预案:万一叙利亚人摸枪,我就拔出西格绍尔手枪给他们一人两枪。随后我移动了一下位置,确保子弹不会穿过去打中克林顿或者阿萨德。感谢上帝,叙利亚人最终没有碰枪。但这种事随时可能发生,这就是特勤局特工时刻面对的。”
很多人在媒体上看到有人在为总统遛狗,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总统的贴身警卫干的活。有记者好奇地问艾米特:“你有没有在小布什的得克萨斯农场替他清理树枝,或者为他遛狗?”艾米特哈哈大笑说:“这个事情我要特别澄清一下。我们特勤局特工是不为总统遛狗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这样。这是一个误会。在白宫遛狗的只能是白宫雇用的家政人员。我们特工愿意为总统去死,但是不会为他遛狗。”
“总统先生,一切正常”
艾米特在总统保护组工作期间,服务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3位总统。总有人希望他谈谈对3位总统的看法,问他有没有特别喜欢某位总统,还是与他们都只是工作关系。对此,艾米特的回答字斟句酌。
“我们特勤局特工看待总统们,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治层面,正如所有人一样,我们都有自己的政治信仰。然后我们再从个人层面看待他们。他们是否很难打交道?我在总统保护组工作期间觉得,这3位总统都是很好打交道的人,也非常容易。我真的说不出自己喜欢某一位超过另外一位。”不过,艾米特认为老布什为人厚道,又长期在情报部门工作过,当总统前干了8年副总统,对安保工作非常理解并予以配合。小布什也对白宫那一套规矩很熟悉,加上生性豪爽,与特工们都挺合得来。至于克林顿,也是个情商非常高的人,很有亲和力,每次见面都会问候特工家人,常和特工们聊天,还喜欢与特工合影。从这一点上说,艾米特倒也确实分不出哪个总统“更好”。
不过,艾米特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他说:“就算你在空军一号上,你也不是总统的客人,你还是在工作,无论你是否生病,是否舒服。”在大多数时候,作为特工的艾米特必须忍住病痛。但他也有忍不住的时候。有一次,艾米特随克林顿出访欧洲,正值班的时候突然肚子疼得受不了了,只好悄悄跑去上厕所。这是“违规”的,但遇到这情况,谁也没办法。当他“轻松”完返回时,迎面正撞上也上厕所的克林顿。艾米特脑袋“嗡”的一下,赶紧想找个借口,一时又想不出,便闪到边上一个立正,同时大声说:“总统先生,一切正常。”克林顿笑眯眯看了他一眼,点头示意。
艾米特很赞赏克林顿一个本事:他对人的模样有一种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每次和艾米特打招呼,都能叫得出他的名字。但克林顿也有最让艾米特头痛的地方,就是他爱跑步,而且喜欢在华盛顿市区里跑。“在上世纪90年代,那是非常危险的区域。我们都劝他不要这样,但是没有用。”平时穿西服打领带的特工,每天早上必须换上运动服陪克林顿跑步,还得保持良好体能,免得跑不动。其实白宫区域内已经建好一条跑道,作为一个安全的替代方式,但克林顿拒绝使用。由于他的跑步路线广为人知,安保工作非常难做。“后来我们准备了一套安保方案,看起来还运作得不错。不过我们随时可能成为袭击的靶子。”事实上,后来确实有一个佛罗里达男子打算在克林顿跑步的时候刺杀他,幸运的是他要动手的那个星期,克林顿出访了。这个男子后来被捕了。克林顿后来膝盖受了伤,不跑步了。艾米特说:“我们大家都松了口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白宫特工持枪指挥疏散工作。
克林顿的许多下属很年轻、没有安保方面的经验,这也让艾米特感觉很糟糕。1993年,克林顿出访俄罗斯,一个年轻的白宫官员在安保区内冲撞了一名俄罗斯特工,如果不是艾米特反应快出面干预,这家伙差点被俄罗斯特工拖出去,那会让克林顿很难堪。艾米特说:“在这种时候,考验的不是保镖的‘硬’功夫而是‘软’手段。”
但就艾米特的书来说,人们关注希拉里比克林顿要多,主要是因为他表示“希拉里刻薄而冷漠”。艾米特在书里讲了一个故事:1994年情人节那天,他送克林顿和切尔西父女两人去安德鲁空军基地迎接旅行归来的希拉里,要给她一个惊喜。克林顿父女都对他的工作表示感谢,希拉里却没有任何表示。但在最近的一些报道中,还引述另一名特工所写的《无限接近》一书中的故事,说希拉里有一次怀疑给自己开车的特勤局特工偷听她打电话,便大骂该特工,还将一本书砸向该特工后脑勺。甚至还说希拉里总把特工当佣人,曾因为一名特工拒绝为她提行李而大骂“给我滚出去”。
近日,艾米特专门出来就此事做“澄清”,说他并未对希拉里持负面立场。特别是希拉里用书砸特工以及她对特工非常粗鲁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他说,“大部分特工与总统以及他们的家人都没有亲近到那个程度。”
肯尼迪遇刺让他决心保卫总统
艾米特从1983年至2004年在特勤局工作了21年,其中给总统当了6年保镖。他在书中写道:“在总统身边担任贴身保卫工作的几年,是我在特勤局最有价值的时期。”
其实,熟悉艾米特的人说他当保镖并不是偶然的。
艾米特1955年出生在佐治亚州的盖恩斯维尔,从小是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氛围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二战老兵,参加过太平洋作战,曾在菲律宾与日军血战。他的很多亲戚也都是退伍军人。艾米特也参加了海军陆战队,后来被招入特勤局。艾米特说他能脱颖而出,受父亲的影响最深。他记得,从懂事开始,父亲就经常对他说:“凡事都要有计划,还要有后备计划,以及第二后备计划。事先计划好了,就不会出岔子。”
不过,让艾米特确定一生职业目标的,则是1963年时任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事件,那年他8岁。多年以后,艾米特说:“在敞篷车后座上,特勤局特工克林特希尔竭力保护肯尼迪夫妇,这个场面让我决心将来也成为一个特工,保护总统。”
在总统身边,艾米特总是带着一个像钱包一样的证件夹,里面有照片和他可携带何种武器、采取什么措施保护总统的说明。此外还有这样一句话:“值得赋予信任和信心。”
就在艾米特进入特勤局前的1981年3月30日,时任总统里根遭遇一位自闭症患者的刺杀。虽然没有致命,但特勤局却遭到很多质疑和压力。在艾米特进入特勤局的21年里,他感觉“对总统的保护确实越来越严密了”。
“任何时候你和总统一起离开白宫,都是非常紧张的。我们从来不害怕,但也从来不松懈。有时候一些意外情形会发生,而你必须万分警觉。”艾米特说,“上世纪90年代,在竞选期间保护总统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总统要停留那么多地点,要走到老百姓当中去,而这些老百姓可没有经过X光机和金属探测器的检查。那真是需要我们严密保护。你不知道混在人群中的是什么人。如今,情况不一样了,特勤局已变得谨慎得多。”
今天,美国总统的座驾能抵挡迫击炮、机枪等武器攻击,总统不再从车内向人群挥手致意,特勤局根本不许总统打开车窗。总统车队通过市区时道路被清空,路线保密。总统上下车时不是在特勤局严密保护的地下停车场,就是在一个可遮挡视线的白色帐篷中。总统所到之处的建筑物上空,也会被设成禁飞区,战斗机随时提供空中保护。特勤局甚至会检查当地精神病院的新出院病人资料,以防精神病人谋杀总统。但艾米特说,意外事件是防住了,“现在的总统,老百姓也不那么容易接近了”。
(2015-03-24 08:14:00)
【延伸阅读】美国一男子白宫外被捕 车内搜出刀枪弹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当地时间10月23日,美国白宫外围安保措施严密,防护栏在原有基础上多增加了一层,以防止再次发生翻墙事件。
中新社华盛顿11月19日电 (记者 刁海洋)负责白宫安保的美国特工处19日证实,一名41岁的艾奥瓦男子当天在白宫外因非法持枪而被捕。特勤人员在他车内发现了一支来福猎枪,40多发子弹以及一把刀具。
特工处发言人多诺万当天表示,该男子名叫瑞尼·凯费姆(Renae Kapheim),是艾奥瓦州达文波特市居民。他于当天中午1点左右步行前往白宫附近的一处检查站,特勤人员因其形迹可疑对他进行盘查。他向特勤人员表示,有人告诉他应该到白宫去,所以他就开车来到华盛顿。
特勤人员随后在他所驾驶的帕萨特车内搜出一支未注册的来福猎枪和40多发子弹,还有一把6英寸(约合15厘米)的刀具。该男子随即因非法持有枪支被捕。
有消息称,仅非法持枪一项就可判处其2到10年的监禁。此外,凯费姆还可能面临更多指控。
同一天,美国特工处代理处长克兰西在国会作证时表示,特工处将吸取此前的教训,全面提升白宫的安保水平,强化特勤人员的训练和安保意识。
特工处近期因“护主不力”而饱受诟病。今年9月,一名携带刀具的退伍军人翻越围栏闯入白宫的消息令外界错愕,特工处原处长茱莉亚·皮尔森引咎辞职。克兰西随后开始担任代理处长。
克兰西在当天的听证会上表示,虽然此前的工作存在漏洞,但他依然认为特工处是最得力的安保机构,美国总统依然是安全的。他还向公众保证,特工处将及时做出改变。(完)
(2014-11-20 14:49:00)
【延伸阅读】全景回放男子闯白宫:特工误判反应慢 预警屡被无视
参考消息网11月17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1月13日发表题为《特工处失误连连,为擅闯白宫者提供便利》的报道称,据美国国土安全部一份对闯入白宫事件的评估报告,由于特工处一连串的“执行、组织、技术”和其他失误,今年9月一名闯入者翻过围栏进入白宫。
警员擅离职守打电话误事
评估报告发现,特工处的警报系统和无线电设备未能正常发挥作用,而且许多负责的警员没有看到闯入者翻过围栏,因而他们的反应延迟。
报告称,该事件中受到指控的男子奥马尔·冈萨雷斯本可以被驻守在北草坪、配有军犬的特工处警员拦截。但这名警员没有注意到闯入者已经翻过围栏,因为他当时正坐在车里,用私人手机打电话。
这名警员没有佩戴无线电耳机,还把本应携带的第二套无线电设备留在储物柜里。他看见另一名警员冲向冈萨雷斯后才意识到出了事。据评估报告,那时这名警员给警犬发出了袭击的指令,但警犬没有机会“锁定”闯入者,也有可能根本没有看到目标。冈萨雷斯遂得以继续向白宫靠近。
报告没有公开发表,但报告内容已通报给国会议员。《纽约时报》得到了该报告的一份综合摘要。
对9月19日闯入事件的评估报告是国土安全部副部长亚历杭德罗·马约卡斯对特工处进行的更全面调查的一部分。预计马约卡斯还将提出接替朱莉娅·皮尔逊担任下任特工处长的建议人选。在9月的这起事件以及特工处的其他安全失误之后,皮尔逊辞职。
屡次错判以为嫌犯没武器
评估报告的大部分内容集中于9月19日晚从警员在白宫外注意到冈萨雷斯开始所发生的情况。冈萨雷斯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行为,因此警员没有同他说话,也没有通报上级。
一个小时后,即晚上7点19分,宾夕法尼亚道路上的警员发现他在爬围栏。警员跑向他,警告他停下来,但他继续翻过围栏,进入了北草坪。
一名警员用无线电设备呼叫称有人翻过了围栏,警报也响起。两名警员冲向冈萨雷斯,用枪指着他,告诫他站住。冈萨雷斯继续奔跑,警员决定不使用致命武器,因为他们认为他没有携带武器。
其中一名警员跟随冈萨雷斯进入了北门廊前的灌木丛,但随即跟丢了目标。
报告的摘要称,警员“对冈萨雷斯能够穿过灌木丛感到惊讶”,因为“在那晚之前,他们认为灌木丛”十分浓密,人难以通过。
就在那时,配备警犬的警员加入了追捕。
驻守在附近的一名警员无法看到发生了什么,因为他的视线被大树和灌木丛遮挡。在到达北门廊入口附近前,那名警员“无法听到有关警报响起或冈萨雷斯的任何清晰的无线电通信声音”。
摘要称:“警员下车并开始向冈萨雷斯喊话时,冈萨雷斯已经快到达灌木丛。在冈萨雷斯进入灌木丛前,警员未能抓住他,因此警员绕过灌木丛朝北门廊跑去,却发现冈萨雷斯已经进入白宫。”
驻守在北门廊门口的警员无法通过无线电听到发生的情况,视线也受到阻挡。他没有留在门口,而是拔出枪,躲在一个柱子后面。他把手指放在枪的扳机上,在冈萨雷斯上楼梯时把枪对准了他,让他站住。但冈萨雷斯继续往前跑,警员没有开枪,因为他也认为冈萨雷斯没带武器。后来才发现他有一把刀。
女警员英勇搏斗忙中出错
北门廊的木门是关着的,警员以为门上了锁。“这名警员认为冈萨雷斯已被包围,并且担心警犬会错误地锁定他,于是决定留在原地,给正在追赶冈萨雷斯的其他警员让出路。”
但门并没有锁,冈萨雷斯顺利进入了白宫。驻守在门里的一名女警员“在无线电设备中听到了模糊的噪音”,因此“向窗外望去,看到了外面拿着手枪站在柱子边的警员。”
她所在岗位的紧急通信系统是静音的。在她试图锁上门时,冈萨雷斯“撞开了门,把她向后推”。她警告他站住,但他继续朝东厅跑去。
报告称:“女警员两次试图用身体制服冈萨雷斯,但由于两人体形上的差距,她都失败了。她随后试图拔出警棍,但意外地拔出了手电筒。警员扔下手电筒,拔出枪,继续警告冈萨雷斯,但他不听。”
冈萨雷斯进入了东厅,但又退了出来,沿着走廊前进。白宫内的两名警员在两名刚刚交班的便衣特工的协助下,抓住了他。
在白宫外,几名自称不知道白宫布局的警员排出了战术阵形。报告说:“他们进入白宫时,冈萨雷斯已被制服。”
曾至少有5次机会阻止嫌犯
据报告摘要,冈萨雷斯最初引起当局的注意是在7月19日,当时他在弗吉尼亚州驾车时被拦下。美国酒烟枪炮及爆裂物管理局(ATF)以及弗吉尼亚州警察局搜查了他的车,发现了11把枪,其中包括一把枪管过长、违反弗吉尼亚法令的猎枪,以及一张华盛顿地图,白宫和另外两处地标在地图上被特别标出。
ATF向当地特工处办事处通报了他们的发现,但办事处决定不对冈萨雷斯进行进一步调查,也没有向位于华盛顿的特工处总部上报。
在冈萨雷斯在弗吉尼亚被拦下一个多月后,白宫外身穿制服的警员曾注意到他在周围走来走去,衣服下还藏着一把短柄小斧。警员盘问了他,认定斧子没有违反华盛顿法律,便放走了他。但在警员将他的名字上报给总部后,他们才发现此人属于被调查的对象。
特工处的一名特工要求警员找到冈萨雷斯,并再次对他进行盘问。警员的确几分钟后找到了冈萨雷斯,后者同意让警员搜查他的车。警员在车里发现了“几个空枪箱、4把斧头、几瓶尿液还有露营装备”。
警员再次认定他没有违反华盛顿法律,并放走了他。
第二天,特工处的一名主管(在没有与部门高层官员和联邦检察官协商的情况下)要求白宫附近的警员如果发现冈萨雷斯携带斧子就逮捕他。当天晚些时候,警员发现了冈萨雷斯,对他进行了搜查,但只找到一把折叠刀。警员再次放走了他。
不到一个月后,冈萨雷斯闯入了白宫。
特工处还没有特工和警员因该事件受到惩处。因为在更全面的评估完成前,不太可能对人员进行处分。(编译/姜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白宫特工持枪指挥疏散工作
(2014-11-17 14:04:00)
閺傜増姘拃锔俱仛閿涙矮鎹㈡担鏇熸暪鐠愬綊顣╁ù瀣兊缁併劋绱伴崨妯肩搼楠炲灝鎲¢惃鍡曡礋鐠囧牓鐛ラ敍宀冾嚞閸曞じ绗傝ぐ鎿勭磼閻愮懓鍤潻娑樺弳鐠囷附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