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美国和菲律宾举行规模空前的“肩并肩-2015”联合演习,不仅参演兵力剧增,而且部分演习地点靠近敏感水域。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也首次派遣军人参加非战争行动演练。外界分析,随着部分南海周边国家试图从其他大国借力借势,越来越多的域外国家趁机插手南海事务,有可能使地区局势变得更为“浑浊”。
提高军事“互操作性”
据菲律宾《星报》报道,今年演习的开幕式于4月20日在奎松市阿奎那多兵营举行,闭幕式则于4月30日在克拉克基地举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肩并肩”军演扩大到战役规模,参演军人超过1.2万名,参演兵器包括100多架飞机和4艘舰艇。按惯例,菲律宾作为演习东道国,出兵数量理应最多,不过今年的情况却大为不同——美国派出的军事人员多达6656名(去年仅2500余人),菲律宾只派出5023名官兵。此外,澳大利亚派遣61名军人和1架飞机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演练。
按照菲军方发言人哈罗德·卡布诺克中校的说法,此次“肩并肩”军演包括指挥所演习、战术联合训练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内容,目的是“加强菲律宾抵御侵略的能力”,密切美、菲、澳三国在执行人道救援、应对地区安全事态等任务时的合作关系。卡布诺克特别强调,演练重点之一是提高美菲两军的“互操作性”,即共享指挥、控制、通信和后勤资源,接近或达到联合作战的程度。
至于演习的区域,菲律宾《星报》透露,美军官兵和装备将进出打拉省的乌鸦谷靶场、邦板牙省的波沙和克拉克空军基地、新埃西哈省的麦格塞塞堡陆军基地、甲米地省的格雷戈里奥·里姆海军陆战队基地和赫拉克里奥·阿拉诺海军基地、三描礼士省的列奥维格里多·甘提奥克海军航空站等,供美菲军队演练传统军事训练项目,至于敏感度较低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医疗服务科目的演练,则被安排在巴拉望省首府普林塞萨港和附近的班乃岛。
“多边”色彩越来越浓
据报道,美菲“肩并肩”联合演习始于1981年,1995年美菲《部队访问协定》到期,演习一度中断,1999年恢复举行,今年已是第31届。在相当长时间里,“肩并肩”演习只是美菲两国的双边演习,然而,在2012年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后,热衷“亚太再平衡”的美国开始积极介入南海事务,并鼓动其他国家跟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肩并肩”军演的多边色彩越来越浓。
2012年4月举行的“肩并肩”演习中出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军事人员的身影,尽管他们只参与计算机模拟演练,但却意味着双边演习向多边演习转变,演习内容也从侧重反恐转向关注海洋争端。正是从2012年开始,“肩并肩”演习的部分演练科目被安排到菲律宾最西端的巴拉望岛(距中国中国南沙群岛的礼乐滩仅150千米)。
据报道,美国海军第7舰队和菲律宾海军西部司令部在巴拉望岛与吕宋岛之间的苏禄海一带举行实兵演习,美菲海军陆战队展开诸如“保卫并重新夺回海上能源设施”的训练。外界普遍认为,尽管菲军方发言人否定了外界对美菲联合军演和中国有关的猜想,但从演习背景设定和演练科目来看,却与“海上争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亲密盟友”各有盘算
一名菲律宾军官声称,“肩并肩”军演表明菲律宾与美国的关系“亲密无间”,“我们一起抗击过外来侵略(指二战期间美菲联军抵抗日本入侵),今后也将继续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美菲两国近年来的亲密关系只是在“金钱关系”基础上的“各取所需”。
美国近年来不断增加对菲律宾的军援,美国的盟友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都或多或少地向菲律宾提供了军援。其中,日本为了转嫁其在东北亚面临的外交压力,更是积极支持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搅混水”。2011年,日菲两国决定将副部级政策协商升格为战略对话,推进两国防务交流与合作。日菲两国还计划加强海警合作,由日本海保厅帮助菲律宾训练海岸警备队。包括日媒在内的一些国际媒体认为,越南、印尼和菲律宾等国都在海洋管辖权问题上与中国存在纠纷,日本积极与这些国家建立“战略关系”,其意图明显针对中国。
另一方面,菲新社报道称,得益于美国军援力度的不断提高,菲律宾正大力采购武器装备,其武装部队正逐渐从“维护国内安全”转向“领土防卫”。据香港《亚洲时报》报道,菲律宾国防部计划从韩国购买T/A-50“金鹰”教练攻击机,既能用于培养空军飞行员,又能执行对空对海作战任务。此外,菲律宾还打算从美国购买二手F-16战斗机。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大力推动盟友插手南海事务,加强区域性军事部署,并试图与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结成“隐性联盟”,就是为了限制并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然而,拥有地利之便的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更有发言权。巴西学者乔伊·莱斯曾撰文指出,中国正通过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与沿途国家展开密切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防止出现冷战式的“联盟对抗”。中国正在向周边国家证明:合作共赢可以带来的利益远比对抗多得多。(罗山爱)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