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2日报道 俄罗斯《导报》4月21日发表题为《掌舵者的失误》的文章,作者为俄历史学家帕维尔·阿普捷卡里,全文编译如下:
俄罗斯即将迎来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电视、报纸有关这场伟大且悲壮战争的报道铺天盖地。然而,其中混杂了不少歪曲事实、伪造历史之作,令人担忧。本文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战争打响之初,苏联红军为何一败涂地。
拨开历史迷雾
苏联时代,政府曾经给出了一些引人注目但其实却是次要的原因,以转移民众注意力,推卸国家及其领导人对于民族濒临灭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一便是纳粹军队在人数及装备上皆远胜苏军,其二则是纳粹对苏军发动了闪电袭击,令苏军于顷刻间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元气大伤。
苏联解体后,另一类说法又甚嚣尘上:苏联也在筹划攻打德国且已备好相关物资及军械,只是被希特勒抢了先,于数周内击溃了正在积极准备进攻而非防御的苏联红军。一些史学家甚至指出,大量国土沦陷、众多人员被俘是苏联民众消极抵抗的结果。
事实上,在战争打响之初,苏军在坦克数量上是有优势的,1941年6月1日,苏联在边境地区共集结了近1.05万辆坦克,而德军及其盟国仅有3900辆。双方的新式战车数量也是旗鼓相当。当然,苏军的零件严重匮乏,穿甲弹的产量也相当有限,燃油供应跟不上,新兵培训相对不足。
至于闪电袭击的损失,也是被夸大了。事实上,苏军在波罗的海、西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的驻防区,远非所有都遭遇了袭击。
那么,德军为何在战争之初能够摧枯拉朽呢?
军政主观主义
1941年夏的悲剧是苏联领导层在政治、军事及经济领域一系列战略错误导致的后果。至少在苏芬战争之前,苏联领导人一直相信本国防御固若金汤,对军队的配给、军备的性能重视不足。而军事领导层也习惯从自身想法,而非国民经济的实际需求及产能来制定军队发展计划。
工业重镇没有选在敌人空军及陆军皆鞭长莫及的乌拉尔或是西伯利亚地区。相反,1929-1937年间,国家对黑色冶金业的逾半数投资都给了乌克兰南部企业,工业区纷纷扎堆欧洲部分,导致沦陷领土上集中了苏联71%的生铁、58%的钢、63%的煤、57%的拖拉机产能。
另一大战略失误则是边境驻防的梯队式布局。正如朱可夫元帅在战后所总结的:“国防人民委员会及总参谋部均认为,战争仍将按过去的思路展开:主要军力只会在边境战争打响后数天内才进入战斗。”所以,苏军三个梯队的人数几乎相当:63个师驻守边境,51个师为第二梯队,45个师地处内陆,还有11个师供总指挥部调遣。而德军则将主力即190个师集中于第一梯队,所以能赶在苏军后援抵达之前分头重创苏军边防部队。
而军政领导层在制定军队发展计划时也是从主观出发,与现实严重脱节。1939年,装甲坦克部队被仓促解散,开始筹建机械化军团,但其编制臃肿、构成不均衡、管理相当混乱。
1941年夏,德军较之苏联红军准备更充分、管理更精良、军种配备比例也更加均衡。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不少参加过苏德军事合作交流、对德军战术非常了解的中高层将领遭到处决,严重削弱了苏军的实力。
在排兵布阵过程中,苏联军政领导层常将重点放在增加军队数量而非提升质量上,忽略了队伍的武器、装备、燃油配置以及人员的培训。飞行员和坦克手水平有限,油料短缺也成为常态,6月初时,边境军区集结了832辆T-34坦克,但仅有150个熟练车组可以驾驭。在基辅军区,一个飞行员的季度飞行时长竟然只有4个小时。
外交失误颇多
战前,苏联曾犯下了不少重大外交失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1939年签署的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条约巩固了苏联的国防,提升了苏联军工企业的产能,因为它从德国购买了大量机床设备。殊不知德国从中受益更大,它从苏联进口了大量非常重要的战略原料,如石油、铁矿石、镍、锰、铬、粮食、棉花等,以致对苏贸易出现了逆差。非但如此,苏联甚至还给德国提供了橡胶过境的运输通道。
正如德国历史学家穆勒·希勒布兰德所说,苏联提供的62万吨及罗马尼亚的100万吨燃油确保了德军坦克部队在1940年5至6月间发动闪电战的需求。而德国在占领法国、比利时及荷兰等发达工业国家之后,军工产能大增。1941年夏,德军190个侵犯苏联的师团中,有92个使用了法国汽车工业为之制造的战车。苏联对德国的原料及物资供应一直持续至1941年6月22日。
上述错误的代价便是苏联红军在1941年夏季的全面溃败,令国家濒临危亡。
人们常说,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不过,倘若苏联红军在1940年5月中旬便挥师入德,或许有机会改写二战进程,因为当时希特勒正忙于对付法国。如此一来,德国定会将军队从法国调到波兰及罗马尼亚,以保护当地的石油产业,它两线作战的时间就会提前4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德军坦克集群在苏联狂飙突进。(图片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从亲吻到插旗:二战五大最著名“摆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摆拍之一:美军在硫磺岛插上星条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摆拍之二:胜利之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摆拍之三: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摆拍之四:苏军将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楼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摆拍之五: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登陆。
(2015-03-25 08:24:00)
【延伸阅读】出师不利!十大胎死腹中的二战军事行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国《世界报》网站2013年8月21日发表题为《10场并未发生的重要入侵》的文章,列举了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10次胎死腹中的军事行动。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纳粹德国取消的最著名入侵计划——海狮行动。图为二战期间,伦敦制高点的防空瞭望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基于海陆空三军各参谋部起草的方案,希特勒在1940年7月16日正式发布如下命令:“英国虽然在军事上毫无胜算,却仍未展现出和谈意愿。因此,我决定筹备对英国的登陆作战,并在必要时实施登陆。”但不久后,赫尔曼·戈林领导的德国空军便在英格兰上空首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图为奔向战机准备迎敌的英国飞行员,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人还带上了爱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0年8月14日,希特勒放弃了海狮行动。他对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说,自己不会“实施风险过高的行动”。这位独裁者说,“征服英国”不取决于登陆,“也可用其他方式”实现。但德国仍然应该保持对英国的登陆威胁。图为英军飞行员奔向座机,紧急起飞迎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暂时推迟了按计划将于今后几天实施的登陆。后来,他在1940年11月12日发布命令称:“因全局有变,所以有可能或有必要在1941年春重新实施海狮行动。因此国防军海陆空三军必须认真致力于在各方面改善实施这一行动的基础条件。”图为1940年秋,德军“海因克尔”He-111轰炸机群飞过伦敦泰晤士河上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直到1944年2月,德军总参谋部才彻底停止制定入侵英国的计划。此前,德国海军参谋部的一些军官一直在修改行动方案。图为描绘不列颠空战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与海狮行动一起被废止的还有另外两项已经开始准备的登陆计划。其中之一是旨在占领中立国冰岛的伊卡鲁斯行动。图为驻冰岛英军的野战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警告希特勒说:德国实施这一行动必须出动全部海军舰艇。图为驻冰岛的盟军M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即便占领了冰岛,鉴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优势地位,德国也没法保障登陆部队的后勤供应。图为1941年冬驻扎冰岛的英军吉普车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驻冰岛的盟军装甲车队。可以看出当时盟军在冰岛的防卫力量相当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卡鲁斯行动计划最终消失在档案室里。图为1943年驻扎冰岛的美军在演练操作1门37毫米反坦克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盟军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卸载物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另一项被废弃的登陆计划是旨在占领中立国爱尔兰的绿色方案。193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就是以这个代号来筹备的。图为2008年在北爱尔兰举办的“二战模拟秀”上,2名“德军”士兵俘虏了一名“美国”大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海狮行动被推迟后,国防军最高司令部仍在制定绿色方案,并在1940年9月30日印发了《爱尔兰地理情况手册》。图为二战期间遭空袭的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机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一再警告说,这场行动有可能令德军陷入英军在敦刻尔克的那种境地。1940年10月,入侵爱尔兰的计划也被送进了档案室。图为1944年停泊在爱尔兰滩头的美军登陆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国海军倒是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来制定旨在占领英军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基地的计划,其代号为 赫库莱斯行动。英国在地中海的第二个立足点马耳他也成为德军参谋部的目标。图为二战期间直布罗陀英军的防空探照灯光柱直指夜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赫库莱斯行动的筹划工作持续了近2年。首先产生这个想法的是德军派驻意大利海军的联络官。1941年4月,入侵马耳他是与登陆希腊克里特岛并列的选项。然而,在德军空降占领克里特岛的水星行动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后,希特勒取消了其他大规模空降入侵计划。图为在直布罗陀起降的盟军运输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鉴于马耳他这座“不沉航母”的战略意义,德国空军先是狂轰滥炸,然后封锁该岛。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甚至一致决定在1942年6月入侵马耳他。有关命令也于1942年5月4日发出。但最后希特勒并未下令实施入侵。为此准备的精锐部队则被送去北非增援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图为空中拍摄的直布罗陀布防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隆美尔在阿拉曼的失败也意味着赫库莱斯行动的终结。但直到1943年7月英美联军登陆西西里岛之后,该计划才正式被放弃。图为英军水上飞机从直布罗陀出发前往地中海巡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并非只有德军参谋部制定了许多从未实施的计划,盟军也一样。盟军的一些计划未能实施是因为德军掌握了先机。另一些计划则是应急方案,因紧急情况并未出现而作罢。此外,还有一些计划纯粹是为了迷惑敌人才制定的。图为1944年6月6日英国海军陆战队登上挪威海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按照R4计划,英军要在1940年4月9日入侵中立国挪威。该行动的目的是,令第三帝国无法获取瑞典铁矿。英军估计,挪威政府不会对英军登陆提出异议。挪威方面此前对此作出了非正式的保证。图为二战期间隐蔽在挪威峡湾中的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匹茨”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就在英国计划实施登陆的前一天,德军占领了丹麦和挪威。已经出海的英国舰船并未对冒着激烈炮火登陆做好准备:大多数船只都撤回了。图为德军占领一处挪威机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几天后,部分英军在纳尔维克附近的一处峡湾登陆,开始与德军争夺挪威——最后失败了。图为1940年纳尔维克之战后的场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大锤行动从一开始就是应急方案。这是英美联军在加莱南部或瑟堡附近入侵西欧的行动代号。图为德军在加莱海岸构筑的抗登陆工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按计划,一旦德军在1942年的夏季攻势中出现击垮苏联的迹象,英美联军的6到8个师将登陆西欧。图为当时部署在加莱的德军坦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由于因为苏联人顶住了德军的进攻,所以大锤行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图为1940年英法军队撤退后的加莱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大锤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英军登陆挪威的土星行动。行动目的是牵制驻挪威德军,使其无法抽身赶往真正关键的战场。图为驻挪威的德军在观测地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盟军1944年以“过载”为代号筹划真正入侵挪威时,他们采用了迷惑策略:盟军以“保镖”为行动代号捏造了一系列假的登陆行动,计划登陆地包括挪威、希腊、罗马尼亚和西班牙。图为1940年4月9日德军在挪威登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二战中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迷惑行动代号是“坚韧”。该行动甚至为乔治·巴顿将军捏造出一个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的坦克是充气的塑料坦克,飞机则是木板搭的。图为盟军的充气M4“谢尔曼”坦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负责制定负责制定坚韧行动计划的军官大都知道这是为了掩人耳目。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满怀热情地筹划迷惑行动。他们时不时泄露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故意违背一下无线电通信纪律,设法让德国军事情报机构觉得盟军正在准备入侵。坚韧行动目的在于让德国人相信,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只是佯攻,盟军真正的登陆点是加莱。图为德军在大西洋沿岸的炮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再没哪个并未发生的入侵行动比坚韧行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更大。但巴顿将军却认为自己被派去执行这项任务很丢脸,因此迫不及待地要在欧洲大陆上指挥部队战斗。图为盟军的假飞机。
(2015-04-01 16:26:00)
【延伸阅读】美国二战高清宣传照:漂亮女工造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后不久,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战争信息办公室,新机构的任务包括发布军事新闻、宣传爱国活动以及创建图片、音频和视频录制。图为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主题是工人和士兵都在准备一个长期的斗争。这些照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2015-03-26 11:01:00)
【延伸阅读】痛击纳粹!二战苏军王牌女狙击手集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罗扎.沙妮娜(Roza Shanina),生于1924年4月3日,卒于1945年1月28日,是一位著名的二战苏军王牌女狙击手,拥有59个已确认的狙杀记录,其中在1944年7月 苏军解放维尔纽斯(今日立陶宛的首都)的战役中狙杀了12名德军。图为沙妮娜戎装照的彩色复原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妮娜在她的哥哥牺牲后,于1941年志愿加入苏联红军,后被挑选为狙击手派往前线。图为沙妮娜手持一把1891/30 莫辛纳干狙击步枪,上面加装了3.5倍距的PU瞄准具,摄于1944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妮娜在战场上表现出了优异的狙击技巧,她曾创造过在短时间内快速狙杀“2发2中”的记录,而且狙杀的都是移动目标。图为沙妮娜指导战友如何使用狙击步枪(彩色复原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盟军报纸曾将沙妮娜成为“东普鲁士的恐怖死神”,她是首位获得“光荣勋章”(主要颁发给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军的作战行动中,由于卓越表现而使战局发生了对苏联红军有利的根本转变的下级官兵)的苏军女狙击手,并且还是整个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中首位获得该勋章的女兵。小图为当时报纸截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妮娜在1945年1月的东普鲁士战役期间,为掩护受重伤的友军炮兵部队指挥官,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1岁。图为沙妮娜戎装照,摄于1944年11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妮娜的战斗日记于1965年出版。图为苏军第205独立医疗营寄给沙妮娜母亲的死亡证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沙妮娜(左1)生前与战友交流作战经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妮娜(居中半蹲者)与战友合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沙妮娜戎装照彩色复原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妮娜只是二战苏军众多女狙击手的优秀代表之一,图为苏军二战女狙击手头号王牌柳德米拉 .帕夫里琴科,狙杀记录为309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军二战女狙击手头号王牌柳德米拉 .帕夫里琴科戎装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丽莎白.米洛诺娃是隶属于苏联红海军的女狙击手,狙杀记录为100人,她后来在1943年保卫诺沃罗西斯克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米洛诺娃训练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妮娜.罗布科夫斯卡雅,狙杀记录89人,她的首个战果是在1943年取得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柳波夫.马卡洛娃,狙杀记录为84人,她在战后回到家乡生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茱莉亚.贝留索娃,狙杀记录为80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捷克斯洛伐克女狙击手玛丽 柳科娃,狙杀记录为33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军女狙击王牌Yevdokia Motina训练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身穿迷彩伪装服的苏军女狙击手与军官交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隶属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一位女狙击手,摄于1944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43年,准备开赴前线的苏军女狙击手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4位苏军王牌女狙击手合影。
(2015-03-09 15:29:00)
闂備礁鎼崐缁樻櫠濡も偓椤繈顢欓悙顒€顎忛梺鎸庢煣閸曟ɑ绂掑☉銏$叆婵炴垶鐟ч悡顖炴煙楠炲灝鐏柟宄版嚇瀵挳鎮㈤崨濠冪槕闂佽崵濮甸崝鏇犵礊婵犲洢鈧倿鍩℃导鍗炴贡閳ь剨缍嗘禍婊堝礂婵犲嫮纾煎ù锝夋涧婵¤櫣绱掗崣妯哄祮鐎规洏鍔岃灒闁兼祴鏅滈幆锝呂旈悩闈涗粶闁诲繑绻堥獮澶愭晸閻樺啿鍓梺绯曞墲濞叉繄绮堢€n喗鍋i柛銉戝懎鈪甸梺缁樼◤閸庣敻寮鍛殕闁告劖鍎冲▓鏌ユ⒑閸涘﹥绀€闁靛洦岣跨划顓㈠磼濠靛嫪姹楅梺鐟扮仢鐎氼喚澹曢敓锟�闂備胶绮崝妤呭箠閹捐鍚规い鏃囧Г娴溿倖绻涢幋鐏活亜顕i幎鑺ュ仯闁搞儳鍏樺顕€鏌涙惔顖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