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5日报道 外媒称,1945年5月7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此后数年间,盟军向德国提出了巨额索赔。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4月14日报道,这些年对于德国来说是财政上非常艰难的岁月,高筑的债台几乎不可能偿还。但在1953年(《伦敦协议》签署)一切发生了变化,美国、英国和法国改变了政策方向,免除了德国很大一部分债务。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在与苏联共产主义的对抗中寻求德国的支持。
不过这一做法时至今日似乎遭到了希腊的“抵制”,目前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称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给希腊造成巨大损失,德国应向希腊支付约2787亿欧元的赔款。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此番要求予以回绝。
纳粹德国欠了多少债?
报道称,为了弄清这一经济纷争的由来,让我们追根溯源,回到希特勒举枪自杀和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的那个时代。从那时起,“第三帝国”风光不再,剩下的只有死亡、绝望和穷困潦倒。
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史教授何塞·安东尼·帕雷霍·费尔南德斯接受《阿贝赛报》采访时表示,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完全坍塌,盟军开始落实《雅尔塔会议》决议后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由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会上讨论了战争赔偿的问题。
“这次会议要求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给予同盟国战争赔偿,德国在一战后已经债台高筑。”帕雷霍·费尔南德斯说。
最初的索赔金额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同盟国在相关文件中记录到:“莫斯科赔偿委员会在对苏联政府的提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赔偿金总额应为200亿美元,其中50%将支付给苏联。”
这一金额在随后的会议中被公开,并规定这些赔款将陆续分发给那些对击败敌军做出直接贡献的国家。
盟军的索赔并不仅满足于这一数字,而是提出了更多形式的赔偿。首先要求德国将众多工厂、重型机械和大量工业材料运往各同盟国。此外,德国还必须每年上交一定数量货物,德国的劳动力也可供各同盟国使用。
“从国土上看,德国人失去了很多具有重要历史价格的土地,如东普鲁士。”帕雷霍·费尔南德斯指出。
“冷战”催生了新的敌人
报道称,几年后的1953年,德国脚下这条艰难的道路总算走到了头,当时如果需要继续支付赔偿金,其经济将很难恢复元气。美国、英国、法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似乎也未使经济有任何起色。
根据政治学家葆拉·苏亚雷斯·布伊特龙在其《外债,利益的游戏》一书中给出的数字,当时德国欠下的债务总额约为523亿马克。如果没有“冷战”的开始,这笔债务对于同盟国来说不会是个问题,但随着苏联人对曾经被纳粹控制的国家的一一吞并,如饥似渴地扩大沙皇帝国的版图,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苏联的虎视眈眈之下,盟军明白如果能得到来自经济强势地区的支持将更为有利。为此,它们聚集在一起并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在1953年签署的《伦敦协议》中,各资本主义国家减免了德国很大一部分债务,以获得其支持,共同应对新的敌人:苏联。它们寻求扩充德国的实力从而将其变成一个能够阻断苏联扩张脚步的盟友。”帕雷霍·费尔南德斯说。
另一方面,美、英、法三大债权国合力说服了地区其他二十多个国家减免德国在一战和二战时期欠下部分债务,并陆续向德国提供援助。其中就包括希腊。
美国和英国分别减免了德国欠其债务的62%和25%,并向德国提供了一些有助于其经济发展的措施。
美国,硬币的另一面
无论如何,如今的希腊正在跟德国清算72年前的旧账,尽管德国看上去并不打算偿还。帕雷霍·费尔南德斯认为,与希腊相比,有很多国家因二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但似乎已经被遗忘。首当其冲的就是二战后为欧洲重建做出诸多贡献的美国。
“战争结束时,欧洲的情况惨不忍睹,为此美国发起了很多旨在向这些国家分发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运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总额为220亿美元,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2200亿美元。德国同样从中获益。”帕雷霍·费尔南德斯指出。
此外,苏联拒绝归还美国当时为协助其打击纳粹而输送的物资的价值也非常可观,却几乎很少被提起。
“当时出动近50万辆载有食品和物资的卡车通过大西洋进行运输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战争结束后苏联拒绝就此还款,认为这样的援助无法估量。”他表示。
两个小问题
1.德国付清了二战所造成破坏应付的赔款吗?
有一些几乎被德国夷为平地的国家并没有收到一分钱。其中包括芬兰和南斯拉夫。事实上,德国非但并未付清所有的破坏性赔款,还从此后美国的援助计划中获利。因此,即便如今向其追索赔款也是合情合理的。
2.二战后美国究竟在经济上给予欧洲多少帮助?
不夸张地说,欧洲确实未对美国的慷慨表达足够的感激。很多史料都没有记载的是,在二战期间,美国民众不得不接受定量配给制,以支持政府的对外援助。即便如此,很多人还购买了战争债券以帮助欧洲国家渡过难关。如果说希腊以一大受害者的姿态出现,那么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似乎更是如此。(编译/韩超)
【延伸阅读】俄媒:欧洲裂痕未愈合 联合纪念二战仍是幻想
参考消息网4月10日报道 德媒称,再过4个多星期就到二战结束70周年的纪念日了。但世人对于该如何评价二战结束却深感困惑。因为四分之一个世纪前似乎有过的历史政治的共识现在显然已不复存在。
德国《世界报》网站4月8日发表题为《欧洲纪念文化的深深裂痕》的文章,文章称,当时既然东西方的冲突看来已经化解,那么从此东西方所有二战战胜国和1945年后逐渐被苏联控制的小国一起来组织纪念活动似乎也行得通,甚至就连战败国德国也能参与。联合纪念本应释放的信号是:这段历史尽管惨痛血腥,但已为各方坦然接受。
文章说,但这始终是幻想。战败国日本从未参与过必须以承认本国罪责为前提的纪念活动。而今天事实证明,欧洲的联合纪念也是虚妄的。因为欧洲各国基于已经发生的变故将再次分别纪念二战结束。
同苏联时代一样,俄罗斯将于5月9日通过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来庆祝战胜纳粹德国。但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年多之后,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不会出席阅兵式,尽管他们其实愿意为彰显在历史政治上的和解而去莫斯科。
这是因为在二战中惨遭蹂躏并在1945年取得胜利的俄罗斯今天正在推行新帝国主义。俄罗斯又搞起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在5月9日去为这个国家的阅兵式充门面有违西方国家的处事原则。
因此,只有少数政要将在5月9日向普京致敬。其他人则谨慎起见将呆在国内。唯独聪明的默克尔想到了个“既去又不去”的主意。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的次日,这位德国总理将在俄罗斯首都敬献花圈。如此一来,她虽然向在二战中死亡2700万人的战胜国苏联及其民族致敬,却也没有给普京洋溢着民族主义的胜利阅兵式捧场。
波兰显然走得更远。波兰不仅不打算派人代表本国参与俄罗斯的庆祝活动,反倒另起炉灶组织了自己的纪念活动:5月8日在但泽附近的西盘半岛。波兰正试图说服尽可能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参加活动:与观礼台上冷冷清清的莫斯科的反差越大越好。莫斯科激烈抨击了波兰人的计划,称西盘半岛代表着二战爆发——但人们在5月初应该纪念的是二战结束和法西斯的崩溃。
而提出在但泽附近举行纪念活动恰恰表明,正在谋求连任的波兰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有多狡猾。对普京来说,只有二战的结束才值得纪念。因为二战结束令俄罗斯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扩张,胜利也使得苏联的罪责被淡化为历史的脚注。而在波兰,人们没法将二战结束简单地只与纳粹最终失败联系在一起。对波兰来说,1945年开始的是长达数十年的新的不自由的篇章。
德国国防军血腥攻占波兰与希特勒和斯大林缔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密不可分。该条约将波兰再次贬低为两大强国的瓜分对象。在西盘半岛举行纪念活动令人想到的是,波兰从第一天起就是二战的牺牲品,被德国和苏联这两大力量夹在中间。俄罗斯企图宣布自己是正义力量。波兰对此持反对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假如在西盘半岛举行的是一场“开诚布公的”聚会而非自作主张的反俄活动,那么这会是个很好的标志。波兰组织的纪念活动不应该成为莫斯科胜利阅兵式的西方对立物,而应该是一场自信的、克制的、令人想起二战给欧洲带来的恐怖的纪念活动。
(2015-04-10 17:11:07)
【延伸阅读】西媒揭秘二战苏军反坦克犬:与纳粹坦克同归于尽
参考消息网4月10日报道 西班牙《阿贝赛报》3月30日发表题为《苏军曾训练犬炸弹攻击纳粹坦克》的报道称,在二战的苏德战场上,德军坦克部队曾不只一次面对过一种奇特的敌人——背负炸药包的军犬。这些受过特殊训练的狗会爬到坦克下面,引爆自己携带的炸药。苏军士兵称它们为犬地雷或犬炸弹,德军士兵则称它们为反坦克犬。
犬炸弹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24年,苏军在那一年批准士兵将狗用在战场上。不过,那时使用军犬的目的和后来大不相同,具体包括搜寻在大雪中失踪的士兵、通过爆炸物的气味找出埋好的地雷等。
在了解到狗身上的潜力后,苏联人开始考虑进行一系列与犬类训练相关的实验,以使军犬能够把炸弹运送到德国坦克装甲最薄弱的底部。
为使军犬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苏联人采用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创始者巴甫洛夫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首位研究者爱德华·桑代克的研究成果。
训练中,人们先让军犬挨饿,几天后再让它们在启动着的坦克下进食。原则上,这会使军犬在看到坦克时分泌唾液,因为它们会将坦克和进餐时间联系在一起。然而,苏联人寻求的是让军犬在看到坦克时跑向它。
训犬专家解释称,这种训练想让军犬在听到坦克的声音时,做出除分泌唾液的自动反应之外的行动。这种学习不仅有情绪反应的参与,还有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参与。后者对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为找到坦克下面的食物,做出寻找坦克的行动。
这种训犬方式是有效的,而且与现在的训犬方式很相似。
在军犬学会跑向敌方坦克后,苏联人想出了一个计划:让狗携带炸药包跑到坦克下面,放下炸药包,再返回士兵身边。但是,这项训练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随着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展开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军训练军犬的时间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当时,纳粹德国的军队因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坚定的战斗决心和极好的组织性,在各国军队中鹤立鸡群。不过,让德军变得不可战胜的还是它的机械化部队。通过“闪电战”,德军坦克让敌人感受到了恐惧。
由于德军当时已占据大片苏联领土,并从苏军手中缴获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因此,苏联决定改变策略,对军犬进行更简单的训练,只让其钻到坦克下面,然后立刻将炸药包引爆,连军犬一同炸死。
士兵将炸药绑在军犬的背上,并在前线靠近德军坦克的地方放开它们,军犬会快速地冲到坦克下面寻找食物。但在这时,连接炸药包的一根杠杆就会因撞上坦克底部而被扳动,引爆炸弹。
这些发动自杀式袭击的狗引起了德军的高度关注,士兵遇到它们就会感到惊慌。
尽管如此,在实战中,这种方式一旦不能出其不意就不再有效。专家称,这种战术只在开始时起了作用,那时德军士兵以为这些狗属于医疗队,并未怀疑是陷阱。但在这些狗被证实带有炸药后,德军士兵在大多数时候能够在它们到达坦克之前将其打死。
另一方面,苏军对军犬的训练也会出现失误,军犬常常会将坦克弄混,钻到苏军坦克下面,炸毁己方坦克。还有不少时候,军犬会因战斗中的噪声受到惊吓,返回主人身边。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实无疑的,那就是犬炸弹在多场战役中得到了使用。它们还参与了二战中参战坦克数量最多的战役之一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称,在这场会战中,16只军犬摧毁了12辆坦克。但德方则表示,犬炸弹并不十分有效。
不管在摧毁坦克方面是否有效,犬炸弹无疑摧毁了德军士兵的神经,他们被迫用武器瞄准这些行动飞快的动物。在许多时候,这种心理因素就足以使士兵慌乱。专家表示,虽然犬炸弹收效甚微,却打击了德军的士气,它们使德军士兵得时刻保持警戒。
至于这种战术为何会失败,一些专家将原因归结于军犬对战斗中的各种噪声的恐惧,另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由于苏军在后一阶段的训练上犯了错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苏联的反坦克犬。(图片源于网络)
(2015-04-10 09:29:22)
【延伸阅读】二战奇闻:新西兰600吨小艇撞沉日本2000多吨潜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奇异鸟”号扫雷艇撞击日本潜艇。
1943年初,盟军调整瓜达尔卡纳尔岛周围的兵力部署,新西兰海军的一支扫雷艇分队抵达瓜岛外围参与巡逻。这些小鸟级扫雷艇吨位小巧,向瓜岛偷运物资的日军驱逐舰根本不把它们看在眼里,甚至连日军潜艇也觉得它们软弱可欺。然而,1943年1月末的一天,勇敢的“小鸟”们却以小搏大,给了日本人一个沉痛的教训。
“海蛇”到达
1942年12月中旬,新西兰皇家海军第25扫雷艇分舰队抵达所罗门群岛。彼时,瓜岛已经成为一座“饥饿之岛”,负责向岛上运送补给的日本海军“东京特快”驱逐舰队在盟军强有力的海上打击下几近解体,不得不打起用潜艇偷运物资上岛的主意来。为此,日本海军特别改装了4艘伊级大型潜艇,去除艇上鱼雷及140毫米后甲板炮,腾出空间搭载了一条14米长的登陆艇用于向岸上抢运物资。在新西兰扫雷艇分舰队到达之前,日本潜艇运输队已经被击沉两艘,只剩下I-1和I-2两艇还在苦苦支撑。新西兰扫雷艇的任务,就是在图拉吉岛与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海域巡逻,监视日本运输潜艇的行踪。
第25扫雷艇分舰队由4艘小鸟级扫雷艇(“酋长”号、“奇异鸟”号、“恐鸟”号以及“蜜雀”号)组成,该级艇标准排水量仅600吨,虽然号称“袖珍护卫舰”,但在火力和吨位上仍显不足,因此它们扮演的只是“哨兵”角色———能发现并通报日军动向即可,不求能击沉。显然,新西兰水兵们对这个角色并不满意。虽然他们的“小鸟”攻击力不足,但胜在速度快,有“南太平洋海蛇”之称,日本潜艇一旦被盯上,就会被紧紧缠住。
不过,新西兰人也意识到自己的扫雷艇火力不足。为了弥补这个弱点,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从报废的军舰上拆下小口径速射炮装在扫雷艇上,或者,直接用酒从美国海军手里换来新炮,对自己的扫雷艇进行“非法改装”。“奇异鸟”号和“恐鸟”号就用这样的手段给自己换回来两门美国炮,代价是4瓶杜松子酒。在到达所罗门群岛的指定位置时,“奇异鸟”号的前甲板上赫然出现一门崭新的100毫米火炮。当时没人能想到,这门炮很快就会救“奇异鸟”一命。
1943年1月14日夜间,美国海军巡逻艇PT-45将“奇异鸟”号误认为日本军舰,遂向其发射两枚鱼雷。“奇异鸟”用规避动作躲过一枚,眼看第二枚无法摆脱,水兵们操作那门从美国人手里换回来的100毫米速射炮终于将其击毁。抹去一把冷汗的艇长气极了:“从现在起,‘奇异鸟’上的酒吧不对美国人开放!”第二天,PT-45艇长特地跑到“奇异鸟”号上道歉,并承诺再给新西兰人几箱100毫米炮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军I-1潜艇。
“为了一周的假期”
与PT-45的“恩怨”解除后不久,“奇异鸟”号和“恐鸟”号前往瓜岛东北方向的卡米姆博湾巡逻。1943年1月29日夜,“奇异鸟”号上的声呐发现2743米的水下出现可疑目标。新西兰人发现的是向瓜岛偷运补给的日军I-1潜艇。这艘潜艇早些时候从腊包尔出发,舱里塞着满满的大米、豆瓣酱、咖喱、火腿和香肠,准备趁夜色送上瓜岛,没想到被一艘小小的扫雷艇发现了。
“奇异鸟”号一边向“恐鸟”号发出警报,一边向目标方位全速疾驰,同时准备发射深水炸弹。第一轮攻击中,“奇异鸟”号投下6枚深水炸弹均未击中目标。当它准备调转航向实施第二轮攻击时,目标突然从它的声呐上消失。在一旁压阵的“恐鸟”号及时向伙伴通报了敌潜艇方位,“奇异鸟”号于是又向目标投下6枚深水炸弹。连续两轮12枚深水炸弹使I-1艇左电动机失灵,艇壳出现裂缝,海水淹没了后储藏室,不得不浮出水面,企图借助夜幕掩护逃往瓜岛。两艘新西兰扫雷艇当然不肯放过,在后紧紧追赶。
说起来,这场突然爆发的海战是二对一的较量,但实际上每艘新西兰扫雷艇的排水量仅600吨,I-1艇的水面排水量则高达2135吨,而且在前甲板还保留有一门140毫米火炮,无论火力还是吨位在“奇异鸟”号和“恐鸟”号面前都堪称“大象”,这场追逐战也与“蛇吞象”无异。
而勇敢的新西兰扫雷艇没有退缩,一边发射照明弹照亮目标,一边用100毫米速射炮向潜艇猛烈攻击。黑暗中,在甲板上搬运炮弹的“奇异鸟”号水兵们虽然看不清目标,却能听到对方射过来的炮弹呼啸而过,“就像一列特快列车从身边掠过一样。”一名水兵后来回忆。I-1的炮击虽然猛烈但并不准确,“奇异鸟”号迅速占领侧对潜艇的阵位,艇长命令轮机手向潜艇全速出击。
在“恐鸟”号掩护下,“奇异鸟”号终于拦腰撞上了I-1潜艇。不过扫雷艇吨位太小,未能对日本潜艇造成实质性伤害。全速倒车脱离与潜艇的纠缠后,“奇异鸟”号又在艇长高呼的“为了在奥克兰一周的假期”声中撞向潜艇,这次撞坏了潜艇左舷的水平舵,几名指挥塔上的日本兵被撞落水中,事后查明其中包括I-1艇艇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奇异鸟”号扫雷艇。
“海蛇”的韧劲
此时,照明弹和探照灯将海面上照得灯火通明,I-1艇在两艘扫雷艇纠缠下无处可逃。第二次撞击后,“奇异鸟”号本打算用甲板上的100毫米炮解决问题,但没想到这门两瓶酒换回来的美国货质量不过关,炮管打得通红,已经无法发射了。权衡之下,艇长决定对日本潜艇实施第三次撞击。这次扫雷艇撞在潜艇的指挥塔处,而且紧紧卡在一起无法脱离。一名日本军官挥舞着军刀试图跳上扫雷艇拼命,但被新西兰水兵们用机枪拦住。努力了十几分钟后,“奇异鸟”号终于挣脱出来,大量油料从I-1艇的致命伤口处喷涌而出。
此时,双方交战已持续了一个小时,I-1艇虽然伤痕累累,却仍然保持着缓慢的行动能力和零星的火力。3次撞击后,“奇异鸟”号已经无力再战,“恐鸟”号遂接替了它的位置,不远不近地坠在I-1艇后面,一边躲闪对方的炮击,一边用探照灯罩住潜艇,不断地用速射炮射击。23时20分,交战两小时后,I-1艇在新西兰扫雷艇的韧劲纠缠下,终于慌不择路,撞上了岸边半隐半没的礁石。
天亮后,在一旁虎视眈眈监视的“恐鸟”号终于看清了I-1艇的惨状:被撞得破破烂烂的艇身卡在礁石上,艇艏向天空翘起呈45°,有大半截艇身已经脱离了水面。而这一切的始作蛹者“奇异鸟”号除了艇艏被撞瘪外,没受什么重伤。艇长的愿望实现了,他的艇随后被拖往奥克兰维修,所有艇员享受了一个美妙的假期。对新西兰海军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展示勇气的胜利。
意外收获
I-1艇被盟军俘获后,日本海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急,多次企图将其彻底摧毁。2月2日夜,5名日本水兵和11名日本陆军士兵携带深水炸弹试图爆破I-1艇残骸,但爆破威力太小未能成功。一周后,28架“零”式战斗机掩护8架轰炸机对潜艇残骸进行轰炸,除一枚炸弹落在潜艇指挥塔附近外,其余皆未命中,I-1艇仍有约1/5的艇身露出水面。陆路和空中行动失败后,日本海军派出I-2潜艇前去“毁尸灭迹”,可惜的是I-2艇连续两天都没找到I-1艇的位置,只能无功而返。到1943年4月,日本人终于失去了彻底摧毁I-1艇残骸的信心,将它从海军作战序列中除名。
日本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盟军的注意,他们派人进入I-1艇残骸进行搜索后,终于有了意外收获:艇上有一个装有密码的箱子。经证实,箱子里装有日本潜艇过去使用和即将使用的密码本,另外还有大约20万页海图、手册、航海日志和其他机密文件。这些机密文件立即被送往驻珍珠港的美军太平洋舰队总部。日本海军被迫更换了所有正在使用的潜艇密码,其本就没有什么成效的水下作战受到了极大影响。(张晓红 马红军)
(2015-04-03 11:06:24)
【延伸阅读】荷兰王室知错就改:将归还二战犹太人遭强卖的名画
参考消息网4月3日报道 德新社4月1日报道称,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妻子4月1日表示,王室将向一位犹太收藏家的后人归还他在二战期间被迫售卖的一幅画作。
这幅画由威廉-亚历山大国王的祖母朱莉安娜女王于1960年购得。不过,在购买时,她并不知道纳粹在1942年强迫收藏者售卖此画。
这幅画的作者是17世纪画家约里斯·范德哈根,画的是海牙“森林之家”宫(王室宫殿之一)的景色。
荷兰王妃马克西玛在缅甸执行联合国使命时说:“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归还这幅画,并尽快完成此事。”马克西玛目前是荷兰王室历史收藏基金会负责人。
荷兰王宫于2012年委托独立机构,调查自1933年纳粹在德国掌权期间非法掠夺的艺术品的下落。
调查报告指出,二战及纳粹占领荷兰结束后,这幅画落在一名荷兰画商手中,而朱莉安娜女王1960年向他买画时,对画作的来历完全不知情。(编译/洪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王后在乌德勒支市街上参观。
(2015-04-03 08:10:00)
闂備礁鎼崐缁樻櫠濡も偓椤繈顢欓悙顒€顎忛梺鎸庢煣閸曟ɑ绂掑☉銏$叆婵炴垶鐟ч悡顖炴煙楠炲灝鐏柟宄版嚇瀵挳鎮㈤崨濠冪槕闂佽崵濮甸崝鏇犵礊婵犲洢鈧倿鍩℃导鍗炴贡閳ь剨缍嗘禍婊堝礂婵犲嫮纾煎ù锝夋涧婵¤櫣绱掗崣妯哄祮鐎规洏鍔岃灒闁兼祴鏅滈幆锝呂旈悩闈涗粶闁诲繑绻堥獮澶愭晸閻樺啿鍓梺绯曞墲濞叉繄绮堢€n喗鍋i柛銉戝懎鈪甸梺缁樼◤閸庣敻寮鍛殕闁告劖鍎冲▓鏌ユ⒑閸涘﹥绀€闁靛洦岣跨划顓㈠磼濠靛嫪姹楅梺鐟扮仢鐎氼喚澹曢敓锟�闂備胶绮崝妤呭箠閹捐鍚规い鏃囧Г娴溿倖绻涢幋鐏活亜顕i幎鑺ュ仯闁搞儳鍏樺顕€鏌涙惔顖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