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8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3月28日发表题为《中美之间的致命军备竞赛不可能停止吗?》的文章,作者为国家利益中心国防政策高级研究员哈里·卡齐亚尼斯,全文编译如下:
尽管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和中国开战的可能性不高,但不断酝酿的高技术安全困境带来的挑战却在持续加大。在这种竞赛在亚洲落地生根,扭转这一局面变得几乎不太可能之前,有什么办法可以令华盛顿和北京改变未来的走向呢?
事实上,正如酝酿中的中美安全困境(以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对抗此前被称为空海战(ASB)的战术)的紧张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制定、测试和执行摆脱这种困境的解决方案同样也需要时间。尽管许多人会把目光转向以政治学为基础的理论解决这一困境,但我主张采取一种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消除A2/AD对ASB的“因果”态势基础的方式。
我提出3种可能的途径帮助将目前的安全困境稳定在当前状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制其影响力,然后在整个亚太地区降低其影响力。
第1种途径是将这种安全困境稳定在当前状态,不再引入任何新的“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系统,这些系统只会令问题变得更严重。一个阻止这种安全困境自我强化的“因果”态势的明显办法就是,遏制华盛顿或者北京觉得有必要对新的、可能带来变革的武器做出反应的冲动,例如中国的东风-21D“航母杀手”导弹。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个方法就是禁止新的、甚至是更加危险的武器平台加入战局,例如高超音速远程攻击武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正在开发的这种武器可能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因素”。这种武器可以让一个国家获得真正的常规全球攻击能力。如果在更短的射程内使用,它们将让防御者几乎没有时间采取防卫措施,而且可能强化A2/AD对ASB带来的困境,并给首先发动攻击的一方带来好处。
第2个有助于减小这种安全困境的影响的途径就是,美国要确保未来推出任何针对亚太地区而且和中国有关的作战概念、战略或者理论时,都要辅之以一项全面透明的媒体战略。这有望降低这种概念被误解、夸大、或者以无心的方式被利用的可能性。
2010年,尽管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CSBA)的ASB报告发布后,美国提出的是一种非常不同的ASB概念,但美国政府在质疑CSBA报告一再被重复的表述上却表现不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迄今为止ASB报告还承受着“形象问题”,ASB的2个版本经常被混为一谈。一个本来是要确保前往全球公共区域通道的作战概念被许多人看作是一个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战略”。即使美国的其他观点,例如主张对中国采取封锁的“海上控制”战略,也利用过时的CSBA的ASB报告作为一种“假想对象”,来加强自己的论据。在华盛顿努力执行“第3轮抵消”战略之际,美国政府面临一个绝好的机会重新塑造有关亚洲战略的看法。这种机会只会在宣布作战重点和战略转变的一开始时才会出现。
未来1年到18个月,随着有关“第3轮抵消战略”的更多细节浮现,以及ASB概念的部分内容成为其中的要素,我认为,五角大楼必须确保有一套有效的媒体战略,对付任何可能出现的误解。必须要以完全的明确和透明来提出观点。这将确保未来官方的亚洲防务作战概念、理论或者战略版本是不断发展的中美安全表述的有力一部分,而不是被曲解,这种曲解只会加强人们对ASB的负面看法,并令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安全困境更加糟糕。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打算令未来亚洲战略理论的转变取得成功,我们必须从ASB的讨论中吸取教训。迄今为止,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与媒体就“第3轮抵消战略”的接触一直很出色,我希望这种局面能够延续下去。
我想提出的第3个途径就是努力缓解领土和主权问题带来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这种紧张关系可能引发利用A2/AD与ASB战术的危机。可以缓解紧张关系的一个方式就是寻找进行联合经济和资源开发的机会,努力把紧张关系的代价转移到其他领域,同时在争议地区打造一种更加互惠的态势。尽管没有任何一方会放弃自己的主权声索,但是可以把重点放在联合开发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上。这会为随着时间推移建立信任提供一个基础,从而减少对谁拥有特定海上区域的争论,同时给各方带来共享争议领土的好处。上世纪70年代,日本和中国都同意不再强调在东中国海的领土争端,以此培育互惠的双边关系。尽管过去也一直在提倡这种观点,但现在我希望倡导一种新方式:让各跨国能源公司参与进来,向各主权声索国展示共同的资源开发、能源开采、共同的管道和能源运输模式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好处。
很明显,没有哪种双边关系比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更重要,因此有必要确保高技术安全困境不成为这种关系中公认的一部分。上面的3种办法只是对可能方案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尝试,关键是我们必须不断尝试下去。亚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中美危险的高技术安全困境中获益。摆脱这种陷阱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任何可能缓解紧张关系的方式,这样北京或者华盛顿都不觉得有必要不断发展更强大、更致命的武器系统。哪种想法都不疯狂,哪种建议都很重要。正是通过交流我们才能达到某种“逃逸速度”,真正建立北京喜欢称之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系。(编译/刘晓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延伸阅读】中美海军军舰南海“相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海军发布的图片的照片显示,5月5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两栖指挥舰“蓝岭号”经过南海,进行海上安全行动支援训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海军发布的图片的照片显示,5月5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两栖指挥舰“蓝岭号”上的一架MH-60直升机在南海观察到一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70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海军发布的图片的照片显示,5月5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两栖指挥舰“蓝岭号”上的一架MH-60直升机在南海观察到一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572舰。
(2014-05-08 16:27:00)
【延伸阅读】中美海军在珍珠港开展交流活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美国夏威夷珍珠港进行友好访问进入第二天。中国海军官兵参观了太平洋战争博物馆,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美国海军 “密苏里”号战列舰和“亚利桑那”纪念馆,了解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世界和平造成的破坏。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两艘军舰停靠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是9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拍摄的美国海军“亚利桑那”纪念馆。“亚利桑那”纪念馆为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死去的1100多名美国海军官兵而建立。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中国海军官兵登上“亚利桑那”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指挥员魏钢少将(左)与美国海军威廉姆斯少将(右)握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中国海军官兵在“亚利桑那”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青岛舰舰长刘嵘(右)和美海军“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舰长约翰·班奈冈(左)进行友好交谈。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举行降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中国海军官兵登上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参加甲板招待会。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2013-09-09 09:00:21)
【延伸阅读】中美澳士兵丛林中进行生存演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三国首次国防合作演习“科瓦里演习2014”(Exercise?KOWARI?14),7日起在澳大利亚北领地展开。这次澳中美三国首次进行的野外生存训练演习,以达尔文的拉拉基亚军营为基础,主要内容是在边远的内陆及沿海地区进行野外训练和生存测试。图为中美澳三国士兵在丛林中合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次军事演习的规模并不大,有10名澳陆军成员、10名中国解放军、5名美国陆军,以及5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参加,另外还有100名军事人员为这次演习担任联络和后勤保障等支援工作。图为三国士兵准备搭乘澳军CH-47前往生存训练起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主持这次演习的是澳洲陆军第二师,西北机动部队(NORFORCE)负责执行生存训练项目。这次演习的指挥官、陆军准将克雷(Peter?Clay)表示,澳洲对能主办“科瓦里演习2014”感到高兴,“这次演习将为参与各方提供某些极度具有挑战性的生存环境以供克服,其中一些更是位于澳洲所能提供的最为严酷的地理环境。这些军人为了完成任务,必须要完全相互依赖。按计划,“科瓦里演习2014”将于本月25日结束。图为载着三国士兵的澳军CH-47抵达生存训练起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解放军参演部队在澳大利亚丛林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澳军向参加演习的解放军军人传达注意事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载着三国士兵的澳军CH-47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三国士兵准备搭乘澳军CH-47前往生存训练起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机舱里的美澳士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机舱尾们拍摄的另一架CH-47。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机舱尾们拍摄的另一架CH-47。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机舱尾们拍摄的另一架CH-47。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载着三国士兵的澳军CH-47抵达生存训练起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澳军直升机放下士兵升空离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三国参演部队步入举行生存演习的澳大利亚丛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三国参演部队行进在澳大利亚林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参加丛林演习的三国军人。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