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接上文)现代化航空技术装备的技术复杂程度和生产使用成本迅速提高,正是因为现代军事装备越发复杂和昂贵导致采购规模降低,才使大型技术装备完好率和可靠性越来越得到重视。歼.8IlM项目开发中重点加强了结构与设备的可靠性,并具有较好的维护性。在机体设计上不但考虑到对结构、特设和航电设备的检查和维护要求,通过增加飞机表面开口率来提高检修维护的方便性和可达性,还改善了原设计中不利于飞机维护和容易出现安装错误的细节。机载航电系统的成品选择上也突出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条件,部分关键成品还具备自检和故障隔离的能力,整体维护保障水平和再出动准备时间都要比歼一8II原型有明显改进,该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
歼一8IIM项目进行过程中检验了利用引进成品和技术改造国产平台的可行性,其在国际合作方面相对于早期的歼7M和失败的“八二工程”,真正在合作中做到了以我为主和掌握项目的决策权。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航空电子技术的投入也到了收获期,相比中美合作“八二工程”开始时国内在航电综合方面完全依赖对方、并且需要将飞机送到美国进行改装和系统综合的窘境,歼一8|lM在雷达火控系统的合作上能够实现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基本依靠国内已有的技术条件对引进雷达系统进行综合改进。这是中国航空试验能力和电子设备水平在这一期间得到明显提高的表现,歼一8llM项目则是通过型号产品开发对技术进步进行的实践检验。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
歼-8IIM在改装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成品虽然大都是比较成熟的货架产品,但是将中国和俄罗斯的电子设备进行综合的难度非常大。事实证明,歼一8IIM项目启动时估算的开发时间过于乐观。歼一8IIM最初计划进度是在2000年前就可以达到交付用户的标准,但仅“甲虫”雷达在解决装机前故障与装机后的协调问题上就拖延了近两年的时间,而装机后的系统综合和试验过程也消耗了远比计划多的时间。歼-8IIM的试飞进展到最初计划交付时间时,还有相当多的试验项目没有进行。显然,项目开发时间的拖延对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启动阶段有明确采购意向的用户逐渐对其丧失信心和耐心,原本计划被歼-8IIM所取代的机型在2000年前后大都开始进行延寿和改装。而此时,歼-8IIM项目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试飞报告都无法提供。
歼-8IIM的飞行性能和改进潜力相比三代机存在明显差距也是个关键问题。相比同时期国际战斗机市场上销售的类似机型,歼.8IIM在体积规格上与米格-29基本相当,在雷达航电性能指标和机载武器的作战能力上也处于类似的标准。但是,歼一8IIM在平台本身性能和技术先进性上与米格-29差距明显,而且这个存在于战斗机技术标准上的代差靠局部改进根本无法弥补。歼-8IIM如果采用修正气动和结构、继续增加发动机推力、增加前缘缝翼、采用数字电传和实现静不安定,确实能够在飞行性能和应用技术水平上达到接近米格-29的标准。但是,应用了这些先进技术后的歼一8IIM仍然无法与米格-29的后续改进型相抗衡,而且大量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必将使其成本增加到堪称恐怖的程度。用二代机的机体满足三代机性能要求,这本身就是高投入和低效率的难题,对于定位在中等性能和低成本的歼-8IIM来说,无疑是画蛇添足。
歼-8IIM属于能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但是中国战斗机的传统出口市场上很少有需要这种规格的机型的用户。而且国外大量推出的二代战斗机改进项目也在挤占这个市场,“幻影”Ⅲ和F-4“鬼怪”ll改进型的综合战斗力完全可达到甚至超过歼一8|lM的标准。虽然歼-8IIM的性能和战斗力远超过歼-7M/P,却要增加高2-3倍的成本投入。采购歼一8lIM后还不得不建立中国和俄罗斯两套后勤系统进行保障,成本上的问题对于经济承受力不够强的国家来说比较难以接受。
引进俄罗斯“甲虫”雷达的目的是利用俄罗斯成熟的雷达技术,在国内类似雷达系统完成前使歼-8IIM具备满足需要的作战能力。可是俄罗斯的航空产品刚刚在海湾战争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正处于被西方同类装备全面压制下的低潮期,用户对其认同感和信心远低于项目开始时的预期。俄罗斯出口的米格-29在局部战争中没有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战果,一边倒的对抗结果使该机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失去了用户的信任。而歼一8ilM恰恰采用的就是战绩恶劣的R-27P导弹和米格-29M的火控雷达,这个问题必然在潜在用户进行产品选择时产生消极的影响。歼一8IIM平台设计变化不大就是为了保持飞机成本上的可控性要求,但引进的俄罗斯雷达对导弹的市场影响远没有技术上那么成功。
出口失败的原因
伊拉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筹备歼.8llM项目(最初计划名称为歼一8lJB)时瞄准的一个重要用户。以该国为市场目标,是因为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空军消耗很大,而且其既装备中国生产的歼一7,也有苏联生产的米格-21/29。当时国内没有考虑到中东形势会有爆发海湾战争那么大的变化,在歼一8IIM开发时仅仅考虑到了伊拉克空军重建时可能需要的装备规模。海湾战争后的禁运和封锁使伊拉克的武器采购渠道基本被切断,歼8IlM在中东的潜在用户只剩下同样存在装备引进困难的伊朗。
伊朗空军装备的美式战斗机在两伊战争期间消耗较大,西方对该国的军事封锁也使其余下战机的维护条件变得很差。如果歼一8IIM在90年代初期能够满足要求,则伊朗空军很可能会下决心采购该机。然而,在伊朗对战斗机需求比较迫切的时候,歼一8IIM的技术却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该机难以打入伊朗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源于伊朗空军的装备使用习惯。长期使用美式战斗机的伊朗空军缺乏对中国战斗机的认同和信任,鉴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歼7的使用效果和伊朗少量采购歼7的使用经验,其对中国战斗机实际性能指标和使用维护条件并不满意。考虑到伊拉克空军装备的苏联战斗机在海湾战争中堪称拙劣的表现,同样要面对美国战斗机的伊朗空军很难信任歼一8IIM这个俄式战斗系统的“二传手”。
巴基斯坦是除中东国家外,另一个在歼-8IIM开发时表示有采购意向并相对比较可靠的潜在用户。该机定型后,巴基斯坦空军曾经派人进行试飞并有较高评价,但也同时指出了该机在雷达火控和武器系统上的问题。歼-8IIM在开发时确实考虑了满足巴基斯坦空军需要的技术问题,但当时中国已不可能从美国和欧洲引进较为先进的航空技术和装备,因此在改进中只好选择装备引进途径较顺畅的俄罗斯。这个选择使巴基斯坦在采购歼-8IIM的问题上顾虑重重。巴基斯坦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并不是不需要歼-8IIM这种战斗机,问题是其在装备上已经习惯于采用欧洲和美国的产品。
而歼一8IIM采用的雷达和导弹,恰恰是巴基斯坦空军不熟悉的俄式产品。巴基斯坦空军如果装备歼一8IIM,就必须为俄式雷达和武器建立新的维护系统。独立于巴基斯坦现有装备体系的歼-8IIM需要高昂的后勤维护,维持其战斗力所进行的投资要远大于采购的费用,而资金本身就不够充裕的巴基斯坦空军难以接受这样大的投入。巴基斯坦空军也可以在采购歼一8IIM后为其选择欧洲的雷达和武器,但其技术调整所需要的资金和时间远不是为歼-7P换个雷达可比。
因此,歼一8IIM按照巴基斯坦空军要求再完善的可能很小。巴基斯坦利用欧洲的雷达和导弹改装“幻影”III的费用要远比采购全新的歼8IIM便宜,而前者在战斗力上与后者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另外,巴基斯坦与中国联合研制的FC-1在性价比上更适合巴方的实际需要。只要巴基斯坦空军不准备为歼8lIM改变原有的装备技术方向,该机就很难对巴方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中国战斗机传统出口市场上的其他国家,大都是经济实力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战斗力有限但具备结构简单和低价优势的歼-7M系列,在经济上几乎很难承受要增加三倍成本(含备件和武器投资)的歼-8IIM,而且其机载设备比较复杂导致的维护问题对这些国家也是个难题。许多采购中国战斗机的国家在周边大都不存在高强度战争威胁的环境,其装备的战斗机主要用于巡逻和反暴乱。这种类型的作战任务实际上并不需要类似歼一8IIM这样的复杂装备。歼-8II是按照中国航空兵装备构成中的高端装备标准开发的型号,其在使用上并不适合低强度作战环境的成本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有意愿采购中国战斗机的国家并不需要歼-8IIM。
项目综合评价
歼一8IIM是中国航空工业多家单位联合国外相关雷达航电企业,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发展的出口型战斗机。这个项目无论获得再多的技术收益,都无法改变其基本目标。市场销售情况是考验出口高技术装各项目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志。虽然歼-8IIM项目一直在国内外各大航展上进行广泛的宣传,但是该机完全没有打开出口市场就证明了这个型号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失败。
歼一8IIM项目开发时的市场前景和产品技术条件对出口都非常不利,也可以说其进入的是其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市场。中国出口战斗机的传统市场需要以低成本的优势来争取销售空间,而歼一8IIM与替代早期歼.6大规模出口市场的歼一7不同。作为具备完善雷达电子设备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该机在销售上进入的是中国战斗机出口从来没有涉及到的领域。歼一8IIM的整机生产成本在采用类似航电和作战系统的同类机型中较有优势,如果竞争对手是新生产的米格-23-98或F-4“鬼怪”2000这样的型号,其凭借综合成本上的优势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歼一8IIM在技术上达到交付状态时,同类的二代机已经基本退出市场,国际上也只有价格低廉的歼一7还在维持新机生产。
歼-8IIM作为中国自行开发的第二代战斗机,其出现本来就晚于国外同类机型--在国外客户迫切需要这个型号时,国内无法完成整机装备配套的要求;等到设计出满足用户需要的出口型时,不但出口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甚至还不得不与性能更好的国外第三代战斗机正面竞争。而且该机在生产和使用成本上的大幅度提高,严重削弱了其综合效费比。
歼一8IIM计划取代的是国外大量面临退役的“幻影”III、F-104、F-5E和米格-21。按照估算,这个市场上大约有2000架第二代战斗机需要替换,只要能够占领其中50架的市场,就足以保证赢利。歼一8IIM在预定销售市场的规划上实际只针对不多的几个国家,但该机还处于设计阶段时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歼一8IIM必须面对的是以米格-29和F-16为代表的三代机的市场竞争,技术、成本上的差距和决策、实施上的因素影响了该机的出口前景,至少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其开发时就已经错过了恰当的时机。歼一8IIM既无法在市场上获得歼7那种简单轻巧的低成本,性能上又在中型高性能战斗机市场上难以和三代机抗衡,这种既无口碑又无用户认可的项目在市场推广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国外航空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先后提出了多个二代机改进项目,其中只有几个在现役机型上进行改进完善的项目得到采用,至于更改程度较大或需要全新生产大部件的项目,则无一成功。需要全新生产的歼一8IIM并不具备二代战机改进的低成本优势,其1000万美元的计划销售价格(1996年价格)甚至比当时的二手米格-29还贵,导致其在国际战斗机出口市场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歼-8IIM符合全状态标准的样机在1996年年底才初步配套完整,项目联合体在1997-2002年期间多次对外推销该型号。但是因为歼一8IIM本身技术、成本和产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项目进行中各种问题导致试飞试验过程拖延导致的延误,利用该机实现多用途战斗机对外销售的渠道始终没有打开。随着国内航空装备投入的增加和FC-I等新一代机型的开发,歼一8IIM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实现销售出口的市场空间,该机项目获得的技术与使用成果也只能逐步用于国内相关产品的改进。
歼一8IIM所采用的机载航电和武器系统,在整体构成上已经达到国外同时期三代机中期改进型的标准,这也是该机力图打进国际高性能战斗机市场的唯一保障。但是,以歼-8II的技术标准和飞行性能条件对比同时期的战斗机技术,可以说歼8IIM在平台条件上完全无法满足2000年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中国空、海军目前已装备与歼一8IIM技术水平类似的歼一8II新改型,这些采用先进航电和武器的改型在对抗演习中也获得了与第三代机抗衡的条件,甚至一度在对抗中让国内装备的早期型第三代战斗机非常难堪。但是受到基础平台设计的限制,整个歼一8II系列都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
中国在2000年后继续维持改进和生产歼-8II,并不是因为其性能有多出色,而是为了在第三代机大规模服役前获得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装备:利用歼一8II这个较好的机体和比较先进的航电系统构成的平台,填补具备超视距能力的全天候战斗机数量不足的战斗力缺陷,在国内生产的第三代战斟机装备形成规模前保持整体战斗力稳定过渡。中国航空兵在考虑歼-8II系列装备时采用的就是过渡的观念,国外用户同样不可能在2000年之后再接受歼一8IIM这种机型。
歼一8IIM的基础是航空系统根据军品定货困难提出的面向出口政策,研制单位虽然希望该机能够在出口市场上有所作为,但这个机型的基础技术标准确实不适合出口需要。事实上,研制单位在开发前就清醒地认识到了歼一8lIM在出口上的困难。
研制歼一8IlM的开发集团在项目开始时就考虑到出口市场的巨大风险,从该机技术实现途径就可以发现研制单位对其信心并不高:机体设计和制造工作基本是直接利用歼一8II的原始设计,国内成品配套单位提供的也都使用批生产型歼一8II上的设备,引进俄罗斯雷达系统需要的外汇则由航空进出口部门提供。歼一8IIM原型机在生产上的投入并不比批生产的歼-8lI高多少,引进的雷达样机也更多的用来进行分系统的综合验证。
歼8IIM科研联合体在飞机销售工作上同样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英原型机除了为国内航展助兴,参加了两次珠海航展并进行飞行表演外,并没有争取在国外航展或军品展览上露面的宣传机会,反倒是将大量的飞行试验内容集中在完善系统和配合国内技术的开发项目上。
研制单位在项目全面完成前进行的对外销售目标没有取得成果后,歼一8IIM的推销就开始采取类似“守株待兔”式的消极态度,技术力量的主体也基本集中到满足国内航空兵装备的型号开发任务上。歼一8IIM出口型战斗机项目虽然进行到2000年时还没有最终完成,但这个型号的技术状态已经由出口转为对国内项目的配套试验,科研方向的转变代表着该机在2000年前后已基本无出口可能。
歼一8IIM的航电火控综合是当时国内接触到的最复杂的航电试验工作。相比早期歼-7M引进配套成品组合和“八二工程”的整体移植,歼一8IIM航电改装调试、试验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都非常大。歼一8IIM虽然看起来只是为国产飞机换装了俄罗斯的雷达和武器,但是这个期间需要完成的工作却远比自行开发复杂。试验中不但需要克服中国和俄罗斯在航空电子设备标准、接口和数据传输上的差别,而且还需要将完全独立的火控雷达与国内航电进行有效综合。
歼一8IIM航电综合过程中需要克服系统整体配套所遇到的问题,大量基础试验项目和软件的工作量非常庞杂、烦琐。对俄罗斯雷达和武器的综合试验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根据俄罗斯提供“甲虫”雷达的时间与常规技术开发进度估算,至少到2002年时歼一8IIM仍然没有达到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标准。歼8IIM项目进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确实有益于国内航空技术装备的开发,也有效促进了航空兵现役装备和武器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但是,这些在技术上的收益对歼一8IIM本身的销售已经毫无意义。
综合技术、成本和销售等各方面因素评价歼一8IIM这个项目的成败得失,可以认为该机在设计上和系统综合水平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将俄罗斯航电、武器与国产飞机的航电、武器综合,为中国航空兵现役装备的技术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沈飞公司利用生产1架机体的投资就增加了1架自留的技术验证机。研制过程中还充分验证了将俄罗斯雷达武器与国内设备综合的能力,开发和扩展了歼8II系列的外挂载荷范围,很多引进和仿制的俄式制导武器都可以满足后续改型的使用要求,走出了一条利用现有装备和基础提高整体战斗力的成功道路。中国航空工业企业利用歼一8IIM项目所获得的经验与技术收益,在后续的多个型号开发和现役机型的改进上都获益良多,在投资不大的前提下起到了先进技术验证机的重要作用。
歼-8IIM在技术上的成功虽然有力促进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但是从该项目最初的目标看,则是彻底的失败。歼一8IIM并没有在预期中的国际战斗机市场上卖出过一架飞机,从经济角度可以确认整个项目并没有实现研制联合体的目标,投入到项目中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经济补偿,投资开发这一项目的各单位更谈不上获得可见的利益。
技术上取得成功的歼一8IIM在市场上的失败并不让人意外,失败的教训证明了市场开发必须切中要点。航空技术产品的开发中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决策上出现问题或项目开发上存在拖延都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前景,缺乏必要的准备和盲目的乐观很容易对整个产品造成影响。(作者署名:现代军事)(完)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扬眉吐气的一天,世界惊叹中美攻守易位!详情查看《出鞘》,搜索微信号:cqjs123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