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3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6日发表文章,题目为《一系列不幸事件》,作者为戴维·巴拉什,全文编译如下:
如果每次收到那种兴奋地宣布“达尔文错在哪里”以及进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不是怎么一回事)的电子邮件我都能得到一块钱就好了。我猜,物理学家同样穷于应付有关如何做一台永动机或者相对论背后隐秘真相的各种意外发现等问题。因此,我对《生命新史》的问世并不特别激动。这本书的副标题声称“地球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全新发现”,书封则断言“我们眼下理解地球生命历史的范式追溯到查尔斯·达尔文时代,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步彻底改变了那些老旧的观念”。我想,至少,彼得·沃德和乔·基尔施文克是真正的科学家,准确地说是古生物学家。而且他们的文字也好。
但是,就算真正的科学家也是人,他们忍不住要提供新的范式,并在这个过程中自吹自擂。已故的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坚称,他和另一位古生物学家奈尔斯·埃尔德雷奇共同发明的“间断平衡”(一种模糊进化与革命之间界限的生物学理论)的概念颠覆了自然选择如何进行的传统进化论观点。简而言之,他错了。这种概念并未从根本上背离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而只是强调这个过程有时迅速,有时缓慢。
古生物学家尤其喜欢声称他们找到的每块化石都是全新的发现(至少是新物种,如果不是新的始祖),这几乎构成一部滑稽的历史。此外,长期以来,因为化石记录的种种局限,他们对进化始终抱一种奇特的视角。这些都使我对《生命新史》抱更为怀疑的态度,不认为它能提供有关生命的新历史。
达尔文是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也是地质学先驱,他的洞见以朋友和导师查尔斯·莱尔主张的“均变论”的核心概念为背景。之前在地质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范式一直是“灾变说”(比如“诺亚方舟”时代的大洪水)。因此,化石记录被看做体现了新物种的诞生与灭绝,其通过一系列戏剧性的“反常的”天外救星做到这一点。相反,“均变论”则假定世界(有机体和无机体)通过当前正在运行的过程继续演化,这种想法更好地解释地质变化,但也要求从漫长的时间和极缓慢变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均变论”最终胜利,因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给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即促进健康的变异逐渐积聚,速度很慢但不可阻挡地“创造”了有机物的世界。
但是,近来,“均变论”却节节败退。“灾变说”卷土重来,带着一声巨响,或者洪水,或者宇宙辐射,或者大量之前不为人知的讨厌化学品。这样,我们从作者们那里得知,我们古代的祖先不得不对付“火、冰、雷电、毒气、食肉动物的尖牙、残酷的竞争、致命的辐射、饥饿、栖息地的巨大变化、对地球上每个可居住角落的无情殖民过程中的战争与征服——每个情节都给今天的DNA总和留下痕迹”。其结果是一种新的理解,与其说围绕新有机体的产生,不如说围绕导致物种灭绝的事件:这些事件曾经被认为非常缓慢,而且不大可能发生,但现在却越来越被视为进展迅猛并在有些时候带来灾难。
对灾难的强调是《生命新史》的3项核心新发现之一。第2项核心发现涉及某些常见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无机分子,特别是二氧化碳、氧气和硫化氢。沃德和基尔施文克很好地显示了这些卑微的无机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地球上的生命。比如,两位作者写到“大团剧毒硫化氢气泡升入大气层”“地球杀戮的新词条,提供了从海洋到陆地灭绝的关联”。他们后来显示,高浓度的大气层氧气很可能是翼展达到30英寸的蜻蜓得以进化的关键。
在这里和其他一些段落,《生命新史》因为富有感染力的热情、给人深刻印象的学识和对生命时起时落时快时停的艰辛历程的可信叙述而值得赞许。生命与其说是在数亿年的时间里逐渐展露,不如说是面对各种危机和机会在跌跌撞撞中前行,这包括太多的氧气、太少的二氧化碳、太少的氧气、太多的二氧化碳、太热、太冷——极少出现“不多不少”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还好,除了在急于强调新的、不同的东西时,两位作者在古尔德坠入的陷阱边缘摇晃,那就是夸大自己想法的独创性。地球上上演的灾难和同样剧烈的化学爆发无疑应该得到沃德和基尔施文克极力主张的关注。但这些只帮助描述了自然选择发生的环境,而远非什么全新的机制。进化本身仍然由那个强硬的过程驱动:某些遗传要素胜过另一些遗传要素的差异性繁殖,这是进化生物学家早就公认的根本。
涉及所谓新范式的第3根支柱,问题就来了。作者写到:“生命的历史或许由物种构成,生态系统的进化却始终是影响现代生命形成的首要因素……我们知道,远古时代,有时会出现全新的生态系统,生活着新的生命形式。”这没错,但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新的生命形式”而非整个生态系统。(编译/赵菲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1945年8月6日,由艾诺拉盖伊号机组拍摄的在广岛上空升起的核蘑菇云。
【延伸阅读】二战70年后 乌克兰再次成为废墟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2月26日报道称,在二战结束70年后,乌克兰这座欧洲城市再次成为废墟。图为在乌克兰顿涅茨克,一辆汽车残骸横亘在被炮火损毁的树木之间。编译/余诗泉(参考消息独家编译,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机场附近,一家被严重损坏的旅馆伫立在废墟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战场中心地带,这座工业城市被毁楼群之间的一辆坦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机场的一块路牌布满弹孔,周围的建筑可见爆炸形成的巨大的坑。
在顿涅茨克,一个落单的士兵站在被毁的旅馆旁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机场周边,被炮火轰击后的土地上随处可见倒塌的建筑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机场仅存光秃秃的树木和弹痕累累的站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经历数月战火摧残的一家教堂仍然残破的挺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部队撤军后,顿涅茨克机场一栋被毁坏的主楼。
乌克兰政府军和叛军都开始从前线撤军,双方有望达成和平协议,图为战后的顿涅茨克机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栋行政楼的屋顶在轰炸中完全被毁。
乌克兰东部两个城镇之间的道路上,一辆被毁的巴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机场的登机设施残骸,仅剩框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机场的一名叛军士兵,部队陆续从该区域撤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机场的一名叛军士兵,战争双方部队陆续从该区域撤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叛军的胁迫下,乌克兰战俘在顿涅茨克机场区域清理尸体和武器残骸。
经历数月的战火后,房屋倒塌,随处可见被残壁掩埋的士兵尸体,机场成为废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机场附近飞机头部的残骸,该区域是交战双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段。
经历数月战火的狂轰滥炸后,机场一架被毁的客机。
一架客机的残骸散落在机场周围,战争造成的损害程度由此可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东部地区,一辆被烧毁的汽车残骸。
顿涅茨克机场的叛军士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战俘在叛军的监督下搜索残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的废墟中,一栋布满弹痕的建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顿涅茨克机场附近的坦克残骸,坦克基座和炮塔已经完全分离。
乌克兰武装部队成员乘坐装甲运兵车撤出战场。
顿涅茨克,坦克沿着公路前行。
?顿涅茨克机场,一名叛军士兵走过布满碎片的地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被毁的顿涅茨克机场,一名抽烟的武装士兵正穿过废墟。
战俘在叛军士兵的命令下站成一排。
停火协定生效后,一台坦克里的叛军士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二战结束70年后,乌克兰这座欧洲城市再次成为废墟的景象。
顿涅茨克,坦克沿着公路前行。
乌克兰政府军也开始撤出重型武器,图为士兵搭乘装甲运兵车撤离前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乌克兰政府军也开始撤出重型武器,图为士兵搭乘庄家运兵车撤离前线。
顿涅茨克,坦克沿着公路前行。
乌克兰政府军也开始撤出重型武器,图为士兵搭乘庄家运兵车撤离前线。
据官员称,重型火炮和100毫米口径机枪正从前线撤出。
(2015-02-27 06:52:00)
【延伸阅读】二战纪实照片:苏军攻克柏林惨烈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大批苏联红军奔赴柏林前线,准备投入攻克柏林的战斗。指路牌上标明“西距柏林165公里,东距莫斯科1535公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进攻前,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元帅和各参战部队的高级军官正在进行沙盘演习,商讨攻克柏林的战役步骤。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图为特勒金中将、朱可夫元帅、马利宁上将和瓦伦丁·瓦伦尼科夫(左起)正在制定柏林战役的作战计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另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当面之敌为德军?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700门火炮和迫击炮,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42架作战飞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发起,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图为高射机枪正在防空,确保运输道路的安全通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1945年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1945年5月2日柏林会战结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5月9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整个战役,苏军共歼灭德军48万人,缴获火炮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00余辆、飞机500架。图为红军攻入柏林郊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苏军有生力量将战争拖延下去的图谋,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图为重炮抵达柏林外围阵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16日清晨,战斗以炮击揭幕,数以千计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开始炮轰德军阵地,炮击持续了数天之久。日出前,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越过奥得河展开攻击。同日清早,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越过尼斯河展开攻击。图为复仇的炮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柏林上空飞行的苏军伊尔2强击机编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进攻失败。海因里希已预料到红军进攻,早于红军炮击前已经把第一道防线的兵力撤回。红军原本有意用143盏探射灯的灯光扰乱德国守军的视线,却因为早晨的浓雾而分散,反而让德军看清楚红军的编队。图为部队到达柏林城郊的位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沼泽地亦妨碍了红军的攻势,还暴露在德军炮火之下,红军伤亡惨重。缓慢的推进令朱可夫感到挫败,他收到斯大林的命令,把原本计划直至有突破性进展才动员的后备军也投入战斗。到傍晚时,红军前进了大概6公里并取得一些地区,但德军防线仍然原封未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御地带后,当天中午即进抵到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但是,当苏军推进到该防御地带的枢纽泽洛夫高地时,却遭到德军的抵抗,德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扼守每一条战壕,每一个散兵坑,给予苏军很大的杀伤。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朱可夫不断增加突击力量,并将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但几次进攻都被德军打退。1945年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军的几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近千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军士兵高喊着口号向前冲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往上冲。此时防守在高地上的德军已是伤痕累累,最终经受不住苏军狂潮般的冲击,开始向柏林市区方向退却,1945年4月18日晨,苏军终于攻占了泽洛夫高地,歼灭德军近3万人,并继续向柏林城挺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日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先头部队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率领下,抵达柏林近郊,使整个柏林城市区处于其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之内。20日下午1时30分,苏军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内轰击。图为苏军攻入柏林地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强渡了尼斯河后,突破了德军在尼斯河的防御地带,尔后强渡了斯普雷河,前进了30公里。当朱可夫的部队在泽洛夫高地受阻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各坦克集团军首先从南面向柏林突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至1945年4月20日夜间,第3坦克集团军突入了柏林市南郊,第4坦克集团军也突进到柏林市西南郊。北面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1945年4月18日发起进攻,至19日强渡了东奥德河,牵制住了柏林以北地区的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兵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至此,德军在奥德河——尼斯河的防御体系被苏军突破,苏军3个方面军昼夜不停地向前突进,开始对柏林实施合围。这时苏军已兵临柏林城下,希特勒决定德军统帅部撤离柏林,他本人则留下“与柏林共存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希特勒下令军事机关的所有参谋和文职人员都毫无例外地参加战斗,并决定对按兵不动的指挥官要在5小时内处决,对退却的官兵不仅要处死,还要在他们的尸体上挂起“逃兵”、“胆小鬼”、“他背叛了国家、玷污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众。法西斯德国的象征?-?国会大厦就在眼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20日下午3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编制内的第3突击集团军第79军的远程炮兵首先向柏林开炮。经过近一天的战斗柏林接近地的德军防线被突破。德军防御部队在先前的战斗中遭到惨重损失已极度疲惫,无法阻挡占据优势的苏联红军的强大突击。图为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21日,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47集团军突破到柏林城下,由于道路狭窄,苏军调整战术,将坦克集团军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协同起来准备肃清残敌。同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坦克部队也接近柏林防御圈。图为其他苏军战士对空鸣枪以示庆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科涅夫将炮兵第10军、突击第25师、高射炮第23师加强给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歼击航空兵第2军担任空中掩护。同日,苏军从后方调来了大口径榴弹炮(如A19式122mm榴弹炮和B4式203mm榴弹炮)用于摧毁德军坚。图为战斗没完全结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至4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部队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柏林东南会合,切断了德军第9集团军与柏林的联系,并合围了该集团军。图为喀秋莎火箭炮准备发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25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北面迂回柏林的部队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以西会合,从而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图为喀秋莎火箭炮齐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柏林以北地区的德军集团,也遭到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部队的夹击,处境十分困难。同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近卫第5集团军西进到易北河,在托尔高地与西线美军第1集团军会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26日清晨,在柏林上空,苏军数千架飞机再一次投下了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和汽油弹。在地上,平均每英里已部署到近千门的各种火炮集中射击。轰炸和射击结束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派出无数个突击群和突击分队,从四面八方向市区突进。图为苏军攻入德国首相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有了斯大林格勒的经验,苏军战士们知道如何去攻占一个城市。苏军在进攻前首先用火炮和飞机对目标地域进行轰击,步兵在坦克和配有喷火器和爆破器材的工兵掩护下前进,从后院、地下室甚至地下铁道和下水道渗透进去,攻占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楼房。图为希特勒办公室的地球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柏林是德军精心设防的城市,防御体系完整,工事非常坚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苏军前进越艰难。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铁道、排水沟壕等等,都为德军提供了发扬火力的支撑点。因此苏军不得不逐栋楼房争夺,逐条街道攻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图为大批德军投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此时希特勒仍抱有幻想,他对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说:“局势会好转的,我们的第9集团军即将到达柏林,同第12集团军一起,对苏军实施反突击,俄国人将在柏林遭到最惨重的失败。”柏林城防司令黑尔姆特·魏德林上将及其城防司令部人员于5月2日率部向苏军朱可夫元帅投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27日,苏军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区,凯特尔才给柏林打来一个道出实情的电报,电报承认第12集团军不能继续前进,第9集团军也无法突出合围。希特勒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图为苏军医疗救护站正在柏林街头救护伤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军从首都突围的计划,并保证“国家元首安全撤离柏林”,他还报告说,弹药只够2昼夜了,粮食和药品几乎告罄。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支持魏德林的突围建议,认为从军事的观点看,这个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图为苏军战士在国会大厦前拍照留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是,希特勒意识到他已彻底输掉了到这场由他发动的战争,他拒绝离开柏林。1945年4月2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属的第3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逼进了柏林的蒂尔花园区。图为苏军举行入城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崔可夫上将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首先向该阵地发起了进攻,当天下午跨过了兰德维尔运河,占领了德军的通讯枢纽,掐断了柏林与外界的主要通讯联络。深夜,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指挥下向国会大厦外围的内务部大楼发起强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军进行着绝望却又是最顽固的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在德军几乎全部阵亡的情况下,这座大楼才被苏军攻占。29日凌晨1时,希特勒宣布与等了他十二年的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婚礼之后,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遗嘱,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接班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希特勒决定自杀并希望他们的遗体在总理府进行火化。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与结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寝室里双双服毒自杀,并且,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时,还举枪对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接着戈培尔等人将希特勒和爱娃的遗体抬到总理府花园的一个弹坑里,浇上汽油火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军攻占国会大厦的战斗还在地进行着,第3突击集团军第150步兵师是最接近国会大厦的部队。1945年 4月30日下午6时,苏军再次向国会大厦发起冲击,与2000名德军展开战斗,争夺每一个楼层和每一个角落。靠着源源不断的兵力,苏军逐渐粉碎了德军的抵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战斗中,即使苏军占领了大厦下面的楼层,在上面楼层守备的德军也不肯投降,苏军只好一层楼一层楼地与德军搏斗,21时50分,苏联英雄米哈伊尔.耶果罗夫中士和麦利唐.坎塔里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图为朱可夫元帅视察柏林街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30日深夜,德军通过广播请求临时停火,要求与苏军进行谈判。5月1日凌晨3时55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旗钻出帝国办公厅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苏近卫第8集团军的前线指挥所谈判。图为德军俘虏走过勃兰登堡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停靠在柏林街头的苏军坦克群。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的柏林街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柏林会战苏军共歼灭德军80万人,俘虏48余万人,摧毁和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00余辆,摧毁和缴获飞机600余架,摧毁和缴获各种火炮5门。而苏军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3个月后,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以同盟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图为德军的汉斯·克莱伯斯将军来到苏军的总部谈判,朱可夫元帅要求德军无条件投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共消灭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100余万人,其中俘虏德军48万人,几乎每两个德军中就有一个人被苏军俘虏。图为“菩提树下大街”上竖起了巨幅的斯大林画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红军士兵为柏林战役最后一刻牺牲的战友送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每年的5月9日为胜利日。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了“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计有1350余万苏联军人荣获该奖章。同时还颁发了“攻克柏林”奖章。获得此种奖章的军人约达108.2万名。图为勃兰登堡门下的德军尸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国国会大厦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军用多余的坦克炮塔构成街垒抵抗苏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准备射击。
(2015-01-03 07:44:00)
【延伸阅读】罕见彩色高清照:二战期间的美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10月,加州长滩的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里,女人们正依照全套道格拉斯培训方法接受引擎机械师的培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5月,南加州帕里斯岛的佩奇机场,作为训练中的滑翔机飞行员,这名海军陆战队中尉做好了起飞的准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5月,海军陆战队的滑翔机飞出南加州的帕里斯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1年,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通过用气体火焰加热几段管子,同时强制它们绕过模具,为军队生产的大型弯头管正在TubeTurns公司成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8月,德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海军航空基地的一名海员穿戴着设计用于化学战的新式防护服和防毒面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俄亥俄州亚克朗的固特异飞机制造公司里的这栋巨型建筑以前是一个飞机库,被认为是全球无内部支承的最大建筑,现在成了生产飞机零配件的诸多繁忙车间。最终还必须在工厂附近建新房子,对公共交通予以大幅改善。摄于1941年12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加州英格尔伍德,飞行中的P-51“野马”战斗机,该战机由北美航空公司制造,是大不列颠皇家空军使用的唯一一款美国制造的战斗机。照片摄于1942年10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一直在为二战做着军事上的准备,这些彩照均为战时新闻处所发布,展现了美国大后方所做的备战努力。图为加州长滩,玻璃舱室里的这名女孩正为一架B-17F海军轰炸机的投弹机头部分作最后的修饰,她是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厂区里诸多女性技工中的一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弗吉尼亚贝尔沃堡,一颗美制手雷正欲从步兵手里飞出,轴心国发现这种手雷很难对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了响应国家对女性力量的需要,弗吉尼亚·戴维斯女士安排好她两个小孩的日间照顾事项,与她丈夫一同参加了德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海军航空基地的工作。一旦丈夫应召入伍,戴维斯女士所接受的训练能让其顶替他的位置。
(2014-10-31 15:50:00)
闂佸搫鍊绘晶妤€顫濋鐐闁挎柧鍕樻禒娑㈡煥濞戞瑧鐓柟骞垮灪閹峰懘寮撮悢鍛婃瘑闁荤姵鍔曠紞濠囥€傞埡浼卞湱鈧綆浜滈崗濠勭磼娴i潧濡虹紒鍙樺嵆瀹曘劌螣閼测晜鎯eΔ鐘靛仜閻忔繈骞夐敓鐘冲剭闁糕剝娲濈粈瀣偣閸パ呭ⅵ闁绘稏鍎甸弫宥呯暆閸愭儳娈查梺鍛婃礀閵囨ḿ绮崒婵勪汗闁瑰灝瀚壕锟�闂佺粯鍔楅幊鎾诲吹椤旇姤浜ゆ繛鎴灻鎶芥偣閸ョ兘妾柛搴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