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BBC中文网2月17日发表记者白墨的特写文章称,英国人过春节眼下还是凑热闹,与中国新年紧密联系的生肖以及生肖背后对中国人心理影响巨大的流年运程、吉凶祸福等等,要让英国人理解就有很大难度,比如中国各地农历马年年末出现抢生潮,不惜剖腹产也要赶在羊年到来之前把孩子生出来,就让英国人“莫名其妙”。作者称,下一代人领略了深层的文化蕴涵,过得会更有味道。以下是文章全文:
农历春节转眼就到了,周末我把衣柜里的一套唐装翻出来穿上,给那些对中国新年感兴趣却又记不准日子的洋街坊们提个醒。
这套唐装是一位老同学特意从北京寄来的。2012年,老同学来伦敦时正赶上春节。面对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上万头攒动的中国春节“庙会”,老同学感慨万千。老同学是南京人,他说,如今南京夫子庙的春节庙会都难与特拉法加广场上的人气PK。
老同学说,没想到在伦敦重温了一把逛庙会的热闹,回国后特意给我寄来了这套唐装,说我在伦敦兴许用得着。还真让他说中了,转年的农历新年,BBC组织的中文团队在伦敦中国城里搭起的舞台上亮相,吹拉弹唱了一个多小时,我穿着唐装台上主持,感觉正宗了不少。
“洋劳模”的两地春节
最近跟我的老朋友郝曦聊起这件事,郝曦对英国人过春节的“历史进程”的回顾又让我好生感慨一番。
郝曦(Stephen Hallett)是英国人、中国通,因其对中英文化交流、特别是盲人教育的贡献,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OBE大英帝国勋章,查尔斯王储亲自把勋章挂在胸前,是响当当的“英国劳模”。
郝曦常年往中国跑,春节或在北京或在伦敦,赶上哪儿在哪儿过。眼下郝曦人正在北京,今年的春节要在北京过了。
郝曦说,北京城的春节,是越来越冷清没气氛了。一是传统的放鞭炮虽然解除了禁令,但禁了10年,许多北京人已经习惯甚至喜欢上了不放鞭炮的清静,让放也不放了。有些人则是觉得雾霾已经够呛人的了,别再燃放烟花“添堵”。
二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早已不需要借过年打牙祭大“撮”一顿解馋,对过年的向往期待自然大打折扣。
三是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过年,单位还兴个团拜,街坊邻居也会串个门、敬棵烟吃块糖。现在,大家呆在商品房高楼里,互相不认识,老死不相往来。
相比之下,郝曦说,“春节风”倒是已经吹遍了英伦三岛。在英国过中国的春节是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当回事儿了。
英国人过春节的特点,郝曦总结起来也是一二三。一是从特定群体逐渐扩散到普通人家;二是从摆摊儿叫卖到展示文化;三是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中国实力是风源
郝曦回忆说,他80年代在利兹大学学习中文时第一次接触春节,那时候也就是几个学中文的洋学生跟着教中文的中国老师学包饺子。出了这个特定的圈子,没有人会注意到中国的春节。
到了90年代初,郝曦到了伦敦,春节时到中国城看看,舞狮子讨红包吃年饭,基本上是当地华人自己过,也不出中国城的一条主街。英国人和国际游客一样,是抱着猎奇心态旁观。
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的大批到岸、中国商品进入英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到英国从买名牌到买房子买地建厂房,过春节已经不再是小商小贩摆个摊儿卖个灯笼剪纸之类的趁机赚点小钱。
由中国政府资助的中国一流艺术家现在每年都在春节期间来到伦敦、伯明翰、曼城等地演出,把过春节变成了一个展示中国文化,辐射中国实力的机会。
春节风吹进普通英国家庭,风源是人人感觉得到的中国实力。
郝曦这番回顾,我有亲身感受。记得90年代早期初到英国的时候,因为没有气氛,连我自己都不止一次的忘了过春节。记得结婚头一年,一天早上,冷不丁接到洋岳母的电话,劈头一句“空黑花材”。
搞了半天才闹明白,这是一句她从当地小镇上的中餐外卖老板那里学来的贺岁语,“恭喜发财”,正宗的粤语发音。
英国与前殖民地香港的渊源,使得普通英国人的概念里,中国话就是粤语,中国菜就是粤菜。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随着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打开国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坐在火车上,可以听到中国各地的方言。非高峰期时碰巧了,一车厢里能有半车厢的人说东北话,让人恍然间不知身在何处。
最近十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公司财大气粗,投资收购,软硬通吃;中国游客财大气粗,精品店里买东西像买萝卜白菜;中国学生财大气粗,学费恨不得从小学开始交起。
1985年,伦敦中国城华埠商会首次主办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到了2002年,在唐人街上已经施展不开手脚,庆祝场地挪到了伦敦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广场,特拉法加广场上。此后,特拉法加广场也不够大了,附近的莱斯特广场、摄政街都成了庆祝春节的场地。
伦敦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春节庙会。
下一代的春节
不过,在郝曦看来,英国人过春节,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看热闹、凑热闹的水平。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蕴涵,仅从到特拉法加广场看看舞龙舞狮,体会是有限的。
郝曦说,比如与中国新年紧密联系的生肖以及生肖背后对中国人心理影响巨大的流年运程、吉凶祸福等等,要让英国人理解就有很大难度。
所以,中国各地农历马年年末出现抢生潮,不惜剖腹产也要赶在羊年到来之前把孩子生出来,就让英国人“莫名其妙”。
但郝曦认为,即便是看热闹,也很重要。很多英国人都是带着孩子来中国城过春节的,这种文化接触、启蒙的影响力不能小看。
郝曦说,随着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直接进入英国的中小学、越来越多的英国中学甚至小学把汉语列为必修外语之一,相信下一代英国人的中国春节过得会更有味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上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春节庙会。BBC
【延伸阅读】春节成美华人与当地民众重要节日 红包最受欢迎
中新网2月16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中国农历春节在南加州已成为华人和当地民众同庆的重要节日。从红包、春联到年菜等,许多场合都少不了,并以红包最受欢迎。
在美国橙县幼儿园,小朋友大多知道中国年是要发红包、拿红包的。
从北京移民美国三年的家长戴群说,他们住在布班克,当地华人不多,如女儿Sophia Wang就读的学校只有两位华人学生。因此当她从蒙特利公园市友人朱珠听到洛杉矶世界日报举办喜羊羊年节展时,即与夫婿王俊带着女儿及儿子Duke Wang一起参加。
他们并邀请女儿的白人好友Teya及其家长一起前往,希望他们也能有机会感受中华文化。她表示,年节展确实热闹滚滚,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新移民刘锦珠说,由于与母亲同住,他们家在孩子还小时每逢春节都会刻意营造过年气氛,包括除夕夜会合家团圆,除了吃火锅,其母亲总是会准备一道鱼象征年年有余,煮一锅发菜冬菇鸡翅汤祝大家发财展翅,及包水饺做为金元宝。
大年初一孩子们也都知道要向长辈拜年,才会有红包。他家也会张挂春联,庆祝春节。
然而随着母亲往生,孩子们现在在外州读书,这一、两年她的农历春节都是与进入空巢期的亲朋好友一起过。他们会寻找南加州那里有春节庆祝活动,然后一起去同乐。(王善言)
(2015-02-16 15:12:11)
【延伸阅读】随笔:春节,过年的幸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春节,“团聚”是永恒的主题。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身在哪里,总有一份对家的惦念,总有一种对团圆的渴望。这种浓浓的感情与亲情相关,是亿万中国人心中魂牵梦绕的中国式幸福。新华社发 赵乃育 作
新华网北京2月16日电(记者王露露)即将告别马年,羊年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
中国人喜欢过节,大大小小的节日支撑起中华文明的庞大架构:清明,怀念先人,七夕,以古代神话讴歌爱情,中秋,凝聚起千万家庭的和睦,重阳,塑造着敬老的世道人心。
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年”,最深广的文化,是“年文化”。“年”,预示四季旧一轮农耕生产的结束,然后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重新点燃未来的希望。
过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言语举止,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人间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皆在此时大尺度蒸腾,一代代中国人营造出的年的环境与氛围,使年充满喜庆、情趣与魅力,构成厚重的年文化。
人们把世间最吉利的词汇堆砌成最美好的祝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恭喜发财、进禄长寿,全在年里进入百姓生活,让平凡的日子情谊润泽,爱意充盈。
过年,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把人间美好生活推向极致。在乡下,杀猪宰羊,熏鱼腊肉,蒸包子煮馄饨,从腊月到正月十五近三周的年节中,每家每户炊烟缭绕,食物飘香,人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让一年的劳顿在滋味加情调的美食中得以休整。
接受记者采访、年龄跨度从50后到80后的人,都惊人一致封存着儿时春节的记忆,那时过年的情结,更多体现在物质贫乏引发的对美食的无限向往。中国人民大学蒋华芳教授说:“我记忆中最幸福的过年,是和爸妈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和大年初一吃红烧肉和白米饭。”
在猪肉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对“年”最真切的记忆,就是有肉吃有新衣服穿,还有长辈包好的红包。
物质的极大丰富,过年礼物也随之变化,现在大人给孩子的压岁钱超过了四位数,有的还送翡翠或黄金,越来越贵重的礼物,却无法替代困窘的童年,和父母兄弟姐妹走家串户、前呼后拥的种种热闹。
过年的餐桌相比八十年代也发生了改变,今年,北京众多饭店推出春节素食套餐,以满足追求健康饮食方式、崇尚养生群体的饮食需求,曾经凭票购肉解馋的时代已成历史趣闻。
匆匆回家过年的各路人马拉开了国内春运大幕,也带来了属于“年”的无数感动:为保证农民摩托大军过年返乡的安全,南方一些城市启动警车为他们开道护航,此种浩荡场景让千万国人动容,也高度体现着政府对农民工的人性化关怀。
与此同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赶回祖国过年的春运大潮也在悄然涌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也跟着爷奶和爸妈飞往中国老家,根在哪儿年就在哪儿,尽管国航、法航、日航等航空公司的春节票价飙升,却无法阻拦海外华人回家的脚步,北京首都机场抵达大厅,更是上演着无数久别重逢流泪相拥的人间喜剧。
春节也走向了世界,东南亚及北美许多城市已将春节纳入法定假日。北京外交学院法国外教让.皮埃尔告诉记者:“在法国没人不知道春节,春节都成了专有名词,直接说拼音大家都明白”。
他介绍,每年大年初一,巴黎华人在市政厅广场舞龙耍狮的游行表演,会吸引成千上万法国人围观喝彩,有的甚至从巴黎以外的省城开车特意赶来凑热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跨越了疆界,又加添了国际文化的重量。
北京地铁站,一则春节广告很赞:一高一矮的背影,奶奶牵着孙女,身背盛满鲜花的竹篓,走向山外的村庄……广告词是:把春天带回家。
近日令外媒举棋不定、不知该用山羊还是绵羊来表述的中国羊年,在春意盎然中,来了……
(2015-02-16 14:42:27)
【延伸阅读】法媒:春节出游放下任性争议 为中国形象加分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又是一年春节到,又是一季旅游潮。法国《欧洲时报》16日评论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农历春节假期出境旅游。但文章呼吁,希望赴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能够放下争议,文明出行,少一些自我和任性,多一份对公共利益与自身形象的考虑——别让欧洲人一声叹息,实际上就是从我做起,为中国的新形象加分。
文章摘编如下:
当前,欧洲人看待中国游客的心态愈发复杂。一方面,持续低迷的本土经济的确需要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外部力量给予刺激,承认中国游客的贡献不小;另一方面,一些中国游客在欧期间的不文明行为又着实让现代文明发源地的人们感到不快(当然,不文明游客不仅仅是中国人)。矛盾心态之下,欧洲人面对中国游客,时常发出惊叹与无奈的双重叹息。
针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无论是欧洲舆论,还是中国媒体,在解读时都存在争议,争议可能还将长期存在,但对“中国形象”的海外构建而言,无疑越早得到消弭越为有利。
首先,不文明行为已经给中国游客自己带来了不利,喜欢炫耀的中国游客在海外扮演“待宰羔羊”的角色已经很长时间,尤其近年欧洲一些国家经济低迷,街头偷窃、抢劫较之以前更多。一些中国游客财大气粗,对商店服务员缺乏礼貌与尊重,喝来斥去,把国内的习惯带到欧洲,既为自己开心出游带来无谓纠纷,也使中国游客整体形象受损。
其次,即便是谈文化与习俗,在境外旅游时也应凸显中国文化中“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态度。
比如把“大妈广场舞”带到欧洲就极可商榷。如果说道“随地吐痰”、“随处脱鞋”,拿“景观池”当“洗脚盆”,就是与文化无关的个体不文明习惯了。
再则,有的不文明行为已经超出文化、习俗的范畴,而是不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的行为。这是中国客尤其要警钟长鸣的。在他国境内主动了解、遵守该国法律,早已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要求与惯例。
中国客的海外不文明行为,既是个体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中国国内,诸如“中国式过马路”这样的不文明行为虽也早已引发社会讨论,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国人过马路依然我行我素。将家里的习惯带到海外,也就极为“自然了”。
不文明行为引发的这种争议总给海外华侨华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多年来,对于包括中国经济、和平发展在内的方方面面,欧洲等国家也都秉持一种矛盾心态。是机遇还是威胁,依然见仁见智。就此而言,在海外树立新的、更加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堪称打造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无论中国官方还是民间都一直期待这一轮的形象构建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国家形象的构建虽然宏大,但也需要突破口,提倡文明出游看似轻柔,但可能就是一个很好切入点。当前,中国相关机构也在研究从制度层面遏制不文明行为,可视为一种尝试。
年关将至,呼吁来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能够放下争议,文明出行,少一些自我和任性,多一份对公共利益与自身形象的考虑——别让欧洲人一声叹息,实际上就是从我做起,为中国的新形象加分。
(2015-02-16 11:33:15)
【延伸阅读】中国春节文化走进美国博物馆
????新华网华盛顿2月14日电(记者陆佳飞 关建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美国艺术博物馆14日举办了一场“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邀请陕西民间艺人展示木偶、皮影戏等民俗技艺。这一活动吸引了上千人参加,为美国民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春节文化课”。
????当天的“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与美国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活动并为开场表演的舞狮“点睛”。
????崔天凯说,很高兴看到中国民间艺术表演能够吸引大批美国民众。这是中美两国人民之间越来越多交流的结果,也是两国人民加深友谊的表现。他说,中美两国政府有责任把两国关系发展好,使两国老百姓能够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争取更加美好的生活。
????活动现场布置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儿,大红灯笼、“喜”字挂件将会场衬托得分外喜气。美国艺术博物馆馆长伊丽莎白·布龙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令人激动,她十分喜欢中国红灯笼等装饰,认为活动当天的博物馆会场因为中国元素的加入而格外迷人。
????当天的表演也精彩纷呈,不管是美国当地华人团体表演的舞狮秀,还是陕西民间艺术家表演的木偶戏和皮影戏,都迎来了阵阵掌声,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
????来自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的老人汤姆·沙德说,他最喜欢的节目是舞狮,其中最让他感动的是力量与正义的结合。“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层面,而美国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因此需要更多时间来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但我相信,一旦他们敞开胸怀去真正认识中国文化,美国人会被深深吸引住,”沙德说。
????当天活动也加入了许多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孩子们有的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灯笼和齐天大圣面具,有的尝试亲手操作木偶……
????在当地华人书法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东亚书法讲座教授王粹人的书桌前,美国民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其中许多是带着孩子的美国家长,等待王粹人为自己写下中文名字。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排了20分钟的队才拿到属于自己孩子的中文名书法作品。
(2015-02-15 13:18:12)
【延伸阅读】春节文化走红芝加哥 主流社会吃中华美食迎新春(美国中文网)
中新网2月15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援引美国中文电视报道,在芝加哥,越来越多的非华裔人士也开始庆祝农历新年,甚至在当地主流中,庆祝新春也渐成流行。农历新年还未到,那里已经有不少人去中餐馆吃一顿正宗中华美食,迎接春节。
随着中美两国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庆祝农历新年。日前,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密歇根大道上的一家中餐馆就吸引众多主流人士,用品尝中国美食的方式,庆祝农历新年。
临近年关,在这家充满中国元素的中餐馆内,随处可见除了华裔之外,其他族裔的朋友来欢庆春节。“老外”客人非常多,80%的“老外”客人,特别是过年期间。
来餐厅庆祝农历新年顾客之一的Peter不仅在中国香港生活和工作了9年,还娶了一位华裔太太。谈及农历新年时,Peter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顿温馨的年夜饭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之一。
“我们决定在这里举办庆祝中国新年活动。以前是我们家中的中国成员很喜欢过中国年,现在我们全家都喜欢过。春节时应该吃饺子。”
除了Peter,还有不少人也选择在中餐馆欢度春节。我准备在这里庆祝中国新年,和-Tony Hu(老板)一起。来这里庆祝中国新年是非常好的选择。
而春节期间怎么过,吃什么,是近期中餐馆东主胡晓军时常被美国主流人士问及的问题。胡晓军说,今年是羊年,餐馆也推出具有年味寓意的大餐,把传统中国年夜饭特色和西餐套餐文化融为一体。(邱洪辉)
(2015-02-15 10:08:11)
闂佸搫鍊绘晶妤€顫濋鐐闁挎柧鍕樻禒娑㈡煥濞戞瑧鐓柟骞垮灪閹峰懘寮撮悢鍛婃瘑闁荤姵鍔曠紞濠囥€傞埡浼卞湱鈧綆浜滈崗濠勭磼娴i潧濡虹紒鍙樺嵆瀹曘劌螣閼测晜鎯eΔ鐘靛仜閻忔繈骞夐敓鐘冲剭闁糕剝娲濈粈瀣偣閸パ呭ⅵ闁绘稏鍎甸弫宥呯暆閸愭儳娈查梺鍛婃礀閵囨ḿ绮崒婵勪汗闁瑰灝瀚壕锟�闂佺粯鍔楅幊鎾诲吹椤旇姤浜ゆ繛鎴灻鎶芥偣閸ョ兘妾柛搴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