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一则有关印度GDP增速超过中国的新闻,在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的学友圈中引起热议。经济学家陈平和全球宏观投资人熊鹏对印度的GDP究竟是真是假,印度邓小平——总理莫迪在从事什么样的改革,印度何以超越中国等话题展开非常有意思的讨论。
同样是研究印度,投资人跟经济学家是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投资人需要对宏观经济信息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因为一旦看走眼,损失的是大笔真金白银。作为在印度股市中斩获不菲的对冲基金经理,熊鹏对印度发展持看好的态度。不过,可以理解,这跟所有手持热钱资金快进快出的那些大摩、花旗、瑞银们一样,只为投资回报,无关国家未来发展格局。
陈平虽没有去成印度,不过他跟很多印度经济学家有多年的来往,他的观点是从大国的发展战略出发。他认为,现在大批进印度的是股市热钱,真正多少FDI进入印度的哪些行业,有待观察;莫迪改革的阻力要大于中国90年代末期朱镕基时代的改革,也难于撒切尔夫人在上世纪80年代面临的改革。经济学家对一国的未来往往充满忧患意识,所以,经济学家做不了投资,这也是被无数经验证明了的。
在研究印度的时候,熊鹏还观察到,中国目前进行的结构改革力度远大于印度,但似乎很少被全球的投资机构真正了解和理解。而印度稍微有点动静,就会引发股票的持续上涨和主要财经媒体的持续跟踪讨论。或许是中国资本管制的原因,热钱撤离比较难,也或者如熊鹏所观察的,印度的证监会和经济学家从不出来说股市涨太快了;再或者是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引领市场的大多为西方投资者,他们对中印两国看法本来就很不同。总之,在全球资产配置报告中,印度股市和印度货币,比中国股市更受到全球投资人追捧。
投资人和经济学家对印度的观点一正一反,相映成趣,让我们对印度加深了认识。末尾,编者也提问加入讨论,两位都给予了非常详细的解答。经两位讨论者同意、修订,观察者网特编发他们的对话,供读者思考。
新闻:印度中央统计局2月9日宣布,受益于算法调整,2014年四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5%,(中国2014年四季度GDP同比仅增7.3%)。预计2014-15财年(2014年4月1日-2015年3月31日)印度经济将增长7.4%,与中国持平。
印度GDP数据调整是合理的
熊鹏:世界的运行模式有时候是很奇怪的。如果大家都认为印度可以超过中国,那么,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和资金就会更多进入印度,撤离中国。因为资金和信心本身就可以带动经济成长,因此接下来的数据会进一步证明这些投资者的看法是正确的,从而激发国际投资者更多投资印度。如果这个正循环过程启动,印度就真会超过中国。股市也是这样。
关于印度此次调整GDP核算方法,虽然有很多争议,甚至一些印度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感到意外,但我认为印度没有作弊,因为它的这个调整是合理的。
简单说,就是将GDP核算的基准年限从2004/5财年调整为2011/12财年,同时将财务核算中成本计价法改为公允价值计价法。中国在2007年的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中就已经引入了市值计价法(公允价值计价法的一种,观察者网注)。而且,印度对过往数据进行了追溯,Q4的数据是合理的,实际上,Q4的增长率是低于Q3的,这与印度的PMI和出口数据是可以吻合的。
印度能拿到贷款的也都是国企
陈平:我几次受邀都没去成印度,因为印度官僚的效率太差,签证下来已经过了会期了。我始终不明白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软件外包不可能解决12亿人口的就业,几百万有可能。谁去过?
熊鹏:虽然我没去过印度,但我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和交易印度的股票,有一些了解。
一、印度之前的失败是源于经济政策的失败。印度有一个类似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国有经济体占比很大。因为没有及时完成土地制度的有效改造,所以导致制造业无法在印度生根。加上众所周知的选举制度、社会隔离,印度其实一直没有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
比如,印度国企的不良贷款率非常高,这点跟中国非常像,印度能拿到贷款的也都是国企。印度最新的不良贷款数据是4%,但真实的数据是10%(考虑银行债务重组加速确认坏账的情景)。
事实上,在新兴市场国家,印度的坏账率是非常高的。对比中国看,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是1%,就算翻4倍,也就4%,也低于欧洲。
二、印度的莫迪可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莫迪是草根(较低的种姓)出生,在治理古吉拉特邦的时候,多次来中国,以至古吉拉特邦被称为印度的广东,GDP增长率长期保持10%以上。
简单说,他就是要移植中国的制造业以及有利于制造业的基础环境。加上印度实在太穷,太穷了就有机会。
三、印度的精英。印度有一群国际精英,投资者比较信任他们。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成就都是受到专业人士认可。印度的精英目前都在关键位置上,而不是在野。
莫迪卖国企引外资 股市翻倍
陈平:印度国际精英融入西方文化的程度比中国高。但是精英回去的比例高吗?
熊鹏:他们参与的程度和比例很高。莫迪政府的高参团队拿出来就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金融和政治精英团队,央行行长Raghuram Rajan只是其中一个。除了阿玛蒂亚森(他反对莫迪当选)没有回去,很多人都回去了,或者以某种方式参与印度的变革。即便没有在政府任职,也是担任各个委员会的咨询成员。比如克鲁格曼的老师,著名的国际贸易理论权威巴格沃蒂一直被认为是印度目前改革的指路灯,他多次在重要媒体为印度和莫迪打气。
莫迪被当地人称为印度的邓小平。 Rajan回国后担任央行行长,对印度银行体系进行大规模改造,有点像1998年朱镕基给中国银行业改造一样。
莫迪政府有点生逢其时,印度最大的问题是通胀。结果他一上台,风调雨顺,油价大跌,加上美国重新支持印度,在新能源、贸易准入方面给了他们很多优惠,现在有点左右逢源的意思。股市已经翻了接近一倍,而且,还是今年对冲基金最看好的股票市场。(见上图)
陈平:对冲基金看好的地方,一定会产生泡沫。西方越脆弱复苏,印度的热钱会更多。只是不知印度是否允许外资控制国有企业?
熊鹏:印度正在修改法律,大幅提升了外资控股的比例。而且是鼓励直接投资。华为刚在印度投了一个非常大的研发和制造中心。
目前看他们还是吸收了一些经验,主要鼓励直接投资,而不是热钱投机。但这个关系很复杂,热钱投机越热闹,越容易吸引FDI。股票和货币市场和直接投资之间也许存在着彼此加强的趋势。从理论上也可以理解,组合投资和直接投资都是基于对被投资国未来的信心。
印度现在主要就是卖国企。上个月刚卖了印煤10%的国有股,用来补充基础建设资金,因为股市好,40亿美元的交易对市场冲击很小。
顺便说一句,印度的证监会和经济学家从不出来说股市涨太快了。
有人说印度的股市波动比较大,还是以数据说话。过去一年,中国A50的波动率是4.53%,德国是1.65%,标普1.32%,印度NIFTY50是1.29%。注意下,这个波动率是调整过的波动率,传统波动率只用收盘价,我的数据考虑了日内波幅。
莫迪的日子比朱镕基改革时困难得多
观察者网:前几年有报道说,印度政府一直通过大规模出售国有资产筹集资金,用于维持公共工程建设和经济增长所需。此举在印度国内也引发争论。包括执政联合政府的盟友以及代表国营企业工人的工会,都反对出售国有资产,更不支持国营企业私有化,目前这种争论平息了么?另外,莫迪上台后,国企私有化有什么目标么?可行性及执行力度有多大?
陈平:我没有去过印度,但是和不少印度杰出的经济学家有交往。有几个问题让莫迪的日子比朱镕基困难得多。
第一,印度和南非的问题类似,引进西方民主制、工会及非政府组织,如果搞国企私有化,阻力比英国撒切尔夫人面临的英国还要大。我估计过议会和工会关的道路艰难。
第二,印度的官僚系统比中国的效率差得多。即使莫迪能干,官僚系统的拖懒散,也会挫折莫迪的锐气。所以,印度搞国企私有化不如大力引进FDI。但是印度的民族主义又会在选择外资上矛盾重重。
外资真正能快速创造就业的只有中资。但是,中印边界问题不解决,双方没有互信,中资只会投资劳力密集赚快钱的产业,不敢投资风险高,周期长的基础建设。印度要赶超中国,就难之又难。
如果印度没魄力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继续玩大国平衡的把戏,又拉美资、又拉日资。回旋余地就不大。因为美资的高管享受惯了,印度的环境如此差,中高级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差都喜欢到中国,不喜欢到印度。
印度要创造吸引外资的环境,也得十年以上。到时莫迪是否还在台上,就不知道了。
日本国内已经严重不景气,日本政府债台高筑,难以大规模援助印度。日本私人企业投资,只会用过时产业占领印度市场,不会把核心产业移往印度,让日本自己的产业空心化。
估计安倍只是再演外交游戏。日本企业会扩展印度市场,前提是转移日本无法生存的过时产业,不会拿出先进产业。
现在大批进印度的是股市热钱,真正多少FDI进入印度的哪些行业,有待观察。我们虽然不能掉以轻心,但中资企业也不能头脑发热,先准备交学费,别以为印度的钱好赚。
熊鹏:印度政府的财政赤字一直是通胀的来源之一,因此莫迪政府在选举时承诺降低财政赤字。今年2月28日是新政府第一个完整财年的预算案,市场会非常关注。
至于争论,肯定有。从我个人的角度,如果我看到莫迪政府的确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对投机而言就是正面的。
这里有个问题,我一直想说。实际上,中国目前进行的结构改革力度远大于印度,但似乎很少被全球的投资机构真正了解和理解。而印度稍微有点动静,就会引发股票的持续上涨和主要财经媒体的持续跟踪讨论。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思考。
我赞成陈平关于中印日美地缘政治的分析。目前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中印两国都有兴趣解决这个问题。金砖银行、亚洲投资银行和一路一带,如果没有印度的支持,实际上是很难的。从经济价值看,两国在争议地方做出让步是可能的。
陈平:边界问题要看莫迪的决断,如成,中国援助的规模可比五十年代的苏联或马歇尔援助。如玩中美日之间的平衡游戏,就等他自讨苦吃。中国必须用条约而非中美声明之类的面子外交,这无法保证长期投资的安全性。
移植中国制造业行不行?
观察者网:熊鹏提到印度的莫迪可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说,莫迪要移植中国的制造业。那么,近期,比如四季度7.5%的涨幅,各部门对经济贡献的构成是怎么样的?这样可能可以回答陈平关于谁在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问题。
熊鹏:印度Q4的数据主要是服务业非常好,制造业比Q3下降。印度是油价下跌最大的获益者之一。
根据最新数据,2014年第四季度,印度最高的经济增长率得益于以下服务业:电力、燃气天然气、水供应和其他公共设施领域(10.1%);贸易、旅店、交通、通信及港口相关服务领域(7.2%);金融,房地产及专业领域(15.9%);公共管理,防御和其他领域(20%)。
制造业扩张了4.2%,采矿和采石上涨2.9%,工程建设增1.7%。相比之下,农业部门下降了0.4%。
我解释一下莫迪的道路。对于人口密度很高,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普遍教育水平较低的东亚和南亚经济体,成功的经济体都是以制造业作为解决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日本到中国都是这样。
而为了实现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在基础设施、土地制度、劳动制度方面必须要有相应配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失败很多都是源于土地制度,即大地主占有私有制,导致了制造业无法获取便宜的土地,印度目前也是同样的问题(可参考 How asia works? 2013)。土地和FDI是莫迪上台以来着手在解决的问题,加上他在古吉拉特邦的成功经验,给了国际投资者以信心。
当然,印度的问题比比皆是,李光耀在他的《观天下》里面对印度极尽鄙视之能事。但我通过阅读印度优秀企业家的思考,比如,Infosys创始人的《与世界同步》一书,包括与国际投资同行的交流,觉得印度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经济体。
从2012年开始的印度牛市,其实也在表明至少到目前为止,投机者看好印度,不要低估国际投机者的智商和能力。当然我只是从投机的角度看印度,没有陈平看的深远,因为如果印度股市和卢比不行的话,我就会撤离,这就是热钱的特点和危害。
陈平:印度引进制造业的困难比越南更大。多年前台资和部分中资就把劳力密集企业移到越南,以利用越南的廉价劳力。我认识一个台资大企业的顾问,他告诉我困难有两个:
一是越南缺乏技术工人,即使班组的干部都要从中国调去。培训越南的中级技工和基层管理人员都需要时间。不像中国可以立即招聘,只是价格要高。但是,从中国调技工过去,也不便宜。
印度的海外学生,学软件的很多,硬件很少。因为印度基础工业薄弱,回去就业机会有限。即使印度大规模培训中专技工,也需要时间。
二是中国工业配套,体系完整。零部件可以就地采购。越南、印度都没有完整工业体系,进口部件又贵又慢。更需要二十年以上时间,才能和中国的低端制造业竞争。印度政府的执政能力比越南差,即使高层有高级海归设计,改造政府部门和企业文化,不是易事。
总而言之,印度、越南和美国,都在和中国竞争制造业的就业和市场。国内主张任凭市场走向放弃低端制造业的主流经济学家,该是认清国际竞争格局,反思美日模式的时候了。市场不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自动机,市场是用商品、服务竞争的战场。
战场上没有固定的战术。毛泽东打仗,全靠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从不模仿对手搞什么教条主义的正规战。商场同样又合纵连横,不能唯利是图,没有长远谋略。最坏的决策是未战先撤。岂不知拿破仑有言:怕败者必败!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