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报:关于穆斯林头巾的十个关键

2015年02月03日 09:22  参考消息  收藏本文

  参考消息网2月3日报道 西媒称,日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问沙特期间没有戴头巾的问题引发了热议。

  西班牙《阿贝赛报》2月1日发表题为《关于穆斯林头巾的十个关键》的文章称,关于阿拉伯国家头巾的使用,有以下几点关键事实:

  1.在作为世界强国之一、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将近20%的沙特,对女性使用头巾的要求非常严格。伊斯兰教法规定,女性必须穿着黑色的中长袍,蒙住头部、脸部和身体。但并非一向如此。此前只要求使用裹头纱。

  2.对来访的外国人没有强制要求。但是,沙特公民认为该国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希望能为其他信仰者树立榜样。

  3.穆斯林国家之间的规定各有不同。在摩洛哥,妇女可以不蒙裹头纱上街,只在进入清真寺时使用。黎巴嫩几年前就取消了这一规定。

  4.只有西班牙王后索菲娅在访问沙特期间敢于顶撞沙特的风俗。一向以行事谨慎稳重著称的索菲娅王后这一次展现了她的勇气,她穿着西式短裙,露出脚踝,而且也没有戴头巾。

  5.2012年尚未退位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穿着长袍,戴着头纱访问了阿曼和迪拜。在荷兰已经围绕是否禁止佩戴头纱的问题讨论了10年,她本人决定要做到入乡随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或许是出于对英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系的考虑,所以在访问时也会把自己蒙起来,避免引发争议。对伊丽莎白来说,她更感兴趣的是阿拉伯国家能给英国提供的大量资金。

  6.美国一向大胆。德国总理默克尔也一样。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并非第一个不戴头巾访问沙特的第一夫人。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几年前已经这么干过,前国务卿赖斯和希拉里·克林顿也穿着长裤、不戴头巾出现在阿拉伯国家。

  7.在奥巴马夫妇访问沙特期间,从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出,国王的随从人员都回避了与米歇尔握手。需要注意的是,在许多阿拉伯国家,男女之间不得有肌肤接触。出于礼貌,沙特国王萨勒曼在机场迎接奥巴马夫妇时,还是向米歇尔伸出了手。

  8.如果阿拉伯人想要西方妇女适应他们的着装礼节,那么也应该审视一下他们自己在访问欧洲时的行为。美丽端庄的卡塔尔前元首夫人在访问马德里、伦敦和巴黎的时候都没有摘下头纱。

  9.法国和比利时对佩戴头巾处以罚款。也有其他国家制定类似规定的,但还没有哪个国家将其正式确立为一条法律。

  10.美国国务院建议美国女性到访沙特时要佩戴头巾,否则将有被捕的风险。但米歇尔对此充耳不闻,因为她大可以说:“我是米歇尔。”

  

  【延伸阅读】探访巴黎穆斯林社区:担心日后处境更艰难

  国际先驱网1月15日报道 法国巴黎地铁2号和4号线交汇的巴贝斯-洛舒雅地铁站一带,是巴黎穆斯林比较集中居住和活动的区域。1月13日下午,《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巴贝斯-洛舒雅地铁站附近采访时,见到不少穆斯林群众。

  在地铁站附近的巴黎大地商店里,一些穆斯林民众正在购物。商店里的安保人员神情警惕地看护着商店内外,气氛比较沉闷紧张。

  地铁站外的报亭中,当天的北非阿拉伯国家阿尔及利亚法文报纸《祖国报》和《自由报》已经上架。记者问报亭主人,最新一期的法国政治讽刺刊物《沙尔利周刊》何时才能摆到报亭?报亭主人吃惊地睁大眼睛,仔细打量了一下记者,回答道:明天。

  表面上看,巴黎穆斯林的生活并没有因恐袭事件受到多少干扰。地铁站附近还有一个阿拉伯婚礼用品商店,摆放着不少婚礼用品。店主礼貌地询问记者:“需要我为您做些什么?”据他自己评估,店中的生意应该不会受到影响。

  在一个叫巴贝斯的咖啡餐馆里,记者看到,一些阿拉伯青年正就着柜台喝咖啡,并且用阿拉伯语讨论着什么。接受采访时,几名年轻人都谴责了近日法国发生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但是,他们也对《沙尔利周刊》多次发表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表示不满。他们担心,今后穆斯林在法国的处境将更加困难。

  一位原本在读报的法国人则告诉记者,他看到德国德累斯顿等地已经爆发了“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运动游行,所以他也担心,欧洲国家的穆斯林群体今后会受到更大冲击。“但穆斯林是和善的。”他说。

  记者居住的街区也有一些阿拉伯居民,据记者平日接触和观察,他们绝大部分温和礼貌,安分守己,其中几人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商品有好感。有时候,他们还会用不标准的中文打招呼:“你好”。

  但穆斯林难以融入法国主流社会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穆斯林群体收入偏低,年轻人失业率较高外,近年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多次加剧,这种冲突多次“输入”到法国国内,造成族群之间的矛盾,甚至暴力行为。

  巴贝斯-洛舒雅地铁站所在的街区就多次发生声援巴勒斯坦的暴力游行示威。2014年7月,在游行申请未获批准的巴黎,数千名不顾禁令上街的示威者在巴贝斯等巴黎一些街区多次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几十名警察受伤。在一些穆斯林居住比较集中的街区,大批巴勒斯坦的支持者在政府禁止游行示威的情况下仍然走上街头。示威者在集会时高举巴勒斯坦旗帜,呼喊反对以色列的口号,指责法国政府偏袒以色列。有些人还攀上建筑物,焚烧以色列国旗。几十名示威者被警察逮捕,几名示威者在几天内被判处监禁。

  由于法国同时拥有欧洲国家中最大的穆斯林群体和犹太人群体,法国总统奥朗德多次呼吁,巴以冲突应离法国“很远”,法国人不要去掺和。

  而日前,法国一些重要级媒体建言道,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不仅需要改善穆斯林移民的经济社会条件,更需要消除人们对伊斯兰文化的误解,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2015-01-16 18:05:23)

  

  【延伸阅读】美报:穆斯林移民最多 法国将决定欧洲未来

  参考消息网1月14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1月11日发表该报专栏作家罗斯·杜萨特的文章《法国,欧洲的考验》。

  文章称,上周遭遇邪恶恐怖袭击的那个法国是一个几十年、几百年来对自身衰落感到焦虑的法国。它有充分的理由焦虑:自18世纪——那时它主宰欧洲并似乎准备支配全球——以来,法国的相对力量不断减弱,从英国海军到德国的军事压迫,再到美国流行文化的侵入性力量,这些对手令法国遭受了失败和屈辱。

  文章称,如今这些长期以来的焦虑已经因为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所遭受的致命袭击而变得更加明显,此次袭击事件关乎困扰当代法国的各种忧虑:对缓慢发展的伊斯兰化和不断高涨的反犹主义的忧虑,对极右派日益增强的力量和反穆斯林所带来的对抗反应的忧虑——在经济陷于停滞之际,这一切都关乎欧洲大陆精英的一种更广泛的遭到背叛的感觉。

  然而,尽管有这些衰落主义忧虑,但法国实际上并不是无关紧要,或者失去了力量。相反,我们有理由认为它正变得对欧洲和西方的命运更加重要、更加关键。

  文章称,“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不会复返。但从政治、文化甚至是思想上来说,在未来50年中,法国发生的事情可能比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的确,更能决定21世纪欧洲命运的最终可能是法国,而不是德国、希腊、英国或任何其他国家。

  让我们来考虑一下那场《沙尔利周刊》噩梦的核心问题:欧洲的民族国家能否成功让穆斯林移民融入,若他们不能将会发生什么。

  在这方面,法国看起来是关键的测试案例。法国的穆斯林人口在所有欧洲主要国家中是最多的,在这部分人口中,与欧洲大陆的其他地方相比,有些人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同化,另一些则更为激进(在去年夏天的一次民调中,16%的法国公民表示支持“伊斯兰国”组织)。

  文章称,并不奇怪,对伊斯兰教的反应也出现了分化:与西欧其他地方相比,法国人对穆斯林的看法更积极,但在法国政界中,极右党派、玛丽娜·勒庞的国民阵线越来越强大,它的选举影响力现在很可能扩大。

  因此,如果有一条通向更大程度的穆斯林同化和融入的道路,那么它更有可能在法国得到开辟。如果伊斯兰激进主义将拥有更大势力或是变得更普遍、更危险,那么这也更可能发生在法国的势力范围内。如果令人非常担忧的欧洲极右派将由外围走向主流,那么这很可能将最先发生在巴黎。

  文章称,法国政治对于欧盟这个更广泛计划的命运也至关重要,欧盟眼下正因为德国利益与欧盟外围国家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利益之间的鸿沟而陷于危机。这条鸿沟意味着,虽然德国人在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但他们无法独立将这个联盟团结在一起。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地理原因,法国不得不充当弥合欧洲北部与南部之间隔阂的桥梁,令欧盟在政治上得以运转。当然,除非法国人选择不这样做。

  文章称,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随着德国之星陨落,法国之星或将升起。一度令法国人十分担忧的人口状况突然变得有利于法国:德国人富有,但正陷于老龄化,而在法国,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出生率也急剧上升。到本世纪50年代,在一些情况下,法国可能再次拥有规模更大的经济和人口,从而使得它在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或者在一个比现在更分裂的大陆上成为最重要的国家。

  衰落曾真实存在,但未来尚未写就。如果真正的历史有待在欧洲创造——不论是好是坏,那可能首先创造于美丽的法国。

  (2015-01-14 10:39:18)

  

  【延伸阅读】不安笼罩法穆斯林 奥朗德:袭击嫌犯无关伊斯兰教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外媒称,10日,受到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居住在巴黎东北部穆斯林移民聚居区的居民纷纷表达了担忧情绪。他们担心,以此次事件为契机,针对穆斯林的敌对和偏见将扩散。

  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网站1月11日报道,一位从阿尔及利亚移居巴黎50余年的女士表示:“现在出门都觉得害怕,我感觉法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法国了。”她对针对伊斯兰社会的报复行为感到担忧。

  不安的情绪在穆斯林之间扩散,另一方面,法国总统奥朗德9日在电视讲话中表示,“恐怖袭击嫌犯与伊斯兰教没有任何关系”,并呼吁国民不要把此次事件与宗教联系起来。此外,法国的伊斯兰教团体发表声明强调,穆斯林作为市民的一员愿意与法国社会合作共同应对问题。

  据西班牙《先锋报》1月10日报道,一位法国人表示,自己曾经出于对执政党的不满而投票给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但现在他认为法国极右派“非常危险”。他说:“这是一个顽疾。很多失业青年对社会不满,很容易落入极端主义的陷阱。这不只是法国的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欧洲。”

  一个非洲裔法国女孩说:“我很害怕。电视里的恐怖画面变成了现实。”作为一名穆斯林,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担忧。她说:“我很担心穆斯林在法国的未来。我们已经饱受污蔑。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种极端事件和伊斯兰教毫无关系,只是高喊一声‘真主至大’远远不足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穆斯林。”

  西报:关于穆斯林头巾的十个关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表讲话。新华/法新

  (2015-01-12 09:39:00)

  

  【延伸阅读】全球穆斯林齐谴责巴黎枪击案﹕暴力行为无关信仰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 外媒称,全球多个伊斯兰国家与组织齐声谴责巴黎袭击,强调暴力行为与伊斯兰信仰毫无关系。成员国涵盖全球57个伊斯兰国家的伊斯兰会议组织发声明,指暴力与激进主义是伊斯兰最大敌人。法国多个伊斯兰组织号召信众1月8日中午为死者默哀1分钟,并呼吁各地清真寺领袖1月9日在祈祷仪式“以最坚定口脗谴责暴力与恐怖主义”。

  据香港《明报》1月9日综合外电报道,法国穆斯林联谊会强烈谴责事件,同时呼吁法国人“不要落入圈套” ,要坚守共和国理念,包括言论自由、平等和博爱。部分国家在谴责袭击时亦呼吁西方审视伊斯兰政策。伊朗多份报章质疑西方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助长激进组织,土耳其政府则指欧洲应加强打击“伊斯兰恐惧症”。

  在香港,九龙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总教长阿尔沙德1月8日谴责恐怖袭击,认为枪手的行为有违教义,甚至令先知之名蒙羞。他指出,即使有漫画侮辱伊斯兰教,亦不构成教徒可杀人的理由,各方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西方传媒近年多次因刊登攻击甚至丑化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内容,引起伊斯兰教世界强烈反弹,除了涉及亵渎圣人外,另一惹火根源是伊斯兰教义认为穆罕默德是人而非神,把他形象化等同偶像崇拜。阿尔沙德指出,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只可写出来,不能画其肖像,否则会被视为不敬。

  (2015-01-09 07:47:00)

(新浪军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张灵甫儿子回应父亲是否够格抗日名将
  • 体育英超冬季转会一览 切尔西签世界杯助攻王
  • 娱乐井柏然重演《捉妖记》考虑保留柯震东版
  • 财经国企世袭制情况普遍 迷信打江山传儿孙
  • 科技微软等争超级碗广告:30秒450万美元
  • 博客专访在韩国整形的中国“受害者”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90后网瘾少年变创业CEO 成总理座上宾
  • 育儿保安性侵孩3年 家长不可缺位性教育!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